彝,羽林中郎将李球回城,刘禅闻之一愣顿生不祥之感道:“绵竹危矣!”
关彝和李球两人衣甲破裂,浑身浴血来到刘禅面前哭拜到:“陛下,臣等无能绵竹失守,愿当军令!”
有了心理准备刘禅和一众大臣也是忍不住吃了一惊,绵竹兵力虽少可关隘坚固险峻,为何失守?
环顾四周没有张遵的人影,刘禅抖着身子问道:“张遵将军何在?”
“二弟为魏军所杀,以身殉国……”关彝放声痛哭道。
“什么!?”刘禅闻言倒退几步一个趔趄几乎摔在地上。
郤正与司马胜之两人连忙近前搀扶住刘禅,数重打击接二连三,让刘禅几乎背过气去。手指着北方,刘禅半晌未说出话来。
“陛下,巴东之军尚有数万,南中人马亦在途中,城中尚有精兵近万,粮草充足。还请陛下振作精神!”杨戏奏道。
“卫将军人马也尽屯剑阁,可使其回援夹击邓艾!”杨戏又补充道。
刘禅缓缓走到关彝和李球身前,颤颤巍巍的扶起二人道:“兵败将亡,乃朕之过。岂可降罪于兵将!”言罢想起张遵之死,与关彝抱头痛哭。张遵关彝都是刘禅一手发掘的将领,相交年余感情深厚,群臣见状也多有为之流涕者。
“杨公所言极是,传召军将在大殿聚集,朕誓与邓艾一绝死战!”刘禅恨声道。
“陛下,这里……”司马胜之以目示意刘禅。
刘禅看了看张皇后分娩的宫院,摇了摇头道:“国家之事,不能由我个人之事所误。你留在此,若是朕兵败身亡,此子便托付你了!”
田章带着本部三千人马向吴军的方向摸了过去,吴军的朱异似乎早有了准备。在一片开阔之处,朱异身后七八千吴军严阵以待。魏卒见吴军人数众多,不禁有所惊慌士气动摇。想起王基嘱咐的“不可怯战”,王章心中有数。当下跃马横枪出战挑战朱异。
不过三千魏军显然是先头部队,朱异定睛观瞧着心内思索魏人用意。王基绝非普通魏将,说起用兵之道在如今的魏廷绝对是前五之列。诸葛诞,文钦,蒋班之辈皆是败在王基手中。
吴军派出的斥候回报朱异,并没有发现其他敌军的踪迹。朱异点了点头,看看阵前耀武扬威的田章,回首对众军道:“此等偏将不足一战,给我擂鼓进军准备冲锋!”
第四十五章 静待(上)
大殿之上刘禅召集群臣众将便要与邓艾决战,群臣见刘禅失了冷静皆是出言苦谏。怎奈刘禅已被逼的疯狂,执意出兵和邓艾决死。杨戏,樊建,张绍等人苦谏无功,只差把当年刘备东征的故事拿来做比较了。
眼看蜀汉便要重蹈先帝刘备东征的覆辙,有宫人前来通报,捕获梁城侯高汾的百姓求见圣颜。刘禅按捺主激动的情绪,宣召百姓入宫。此番大乱多亏了百姓相助,才顺利的将城中叛贼一网打尽。攘外必先安内,无论如何见一见这群百姓还是有必要的,这也是天子应有的气度和胸怀。虽说来的不是时候,但给予一定的赏赐,好言安抚几句也不耗费多少时间。刘禅心里嘀咕着,倒是恢复了思考。
过了一会儿,大殿外随着宦官引路跟着走来两人。一个青年一个中年,两人样貌颇有几分相似。青年人群臣皆是认识,乃是呼雷阙得力干将范恩。到了宫中大殿之上,范恩和那中年人跪拜道:“臣范恩,草民范长生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刘禅见范恩同来心内暗奇,再看这中年文士衣冠朴素,面容俊朗,举止投足间丝毫不见拘束之感,显非凡人。
“城中遭乱幸有忠臣义士相助,朕甚感怀,亦想知其详细。”改变主意的刘禅说道。
“朝廷重视民生,多为民利,此乃万民之福。草民等无甚大才,唯有略献薄绵之力。”范长生跪在地上,此时竟是抬头观看刘禅。
这一极不符合礼数的举动让群臣一片哗然,不过区区草民竟然如此放肆。此乃冲撞圣驾的举动,只须陛下一句话便可杀头。陛下正在气头上,火气未消,群臣又暗自替这范长生捏了把汗。
见范长生一双锐目望着自己,似有深意。刘禅并未立即发作,反而思虑起这范长生惊驾的用意。
跪在一旁的范恩见状连忙道:“启禀陛下,臣兄久居青城山不谙礼数,还望陛下降罪!”
“青城山?”刘禅轻声呢喃道,好像抓到了什么线索。
“可是天师道首领范长生!?”杨戏在旁插言道。
“草民不敢,只是继承先师之位。”范长生淡淡道。
天师道即使当年的五斗米教,其立派祖师便是张道陵。张鲁投降之后,其中一分支便迁入了川中涪陵。公元二四八年也就是蜀汉延熙十一年,涪陵叛乱当时的车骑将军邓芝前往讨伐。之后便将涪陵的五千多户百姓强行迁到了成都,范长生便是其中之一。
群臣之中不少人对于范长生这个名字也有过耳闻,天师道不过是底层的小道,有多少信众和势力没人愿意关注。让范长生显名的是其一手好书法,时人称其“笔触豪放,饱满大方”。不少喜文弄墨的官吏都听说过范长生的大名。
刘禅猛的想起穿越之初的神奇梦境,再看看眼前这范长生饱含智慧的面容,不由得心花怒放!不过这属于个人的私密之事,刘禅不敢再大庭广众之下造次,于是一番安抚之后,宣范恩,范长生二人入内宫相谈。
绵竹关外张微带着蜀兵屡屡更换屯营的位置,魏军一出绵竹,蜀兵便立即弃营而走。魏军撤回关上,蜀兵便立地安营与绵竹遥遥相对。邓艾组织魏军突袭,但又怎比得上张微这地头蛇熟悉道路?几次尝试都被张微的斥候探得,只好无功而返。
蜀军旨在拖延,邓艾却是拖延不起。接连数战蜀人望风而逃,当趁此时一鼓作气拿下成都才是,把时间浪费在绵竹无疑是自寻死路。于是邓艾留下守军,自己带着一万三千名魏军向成都进发。沿途的村县闻得魏军来犯,早早迁移到山中躲避,一路上魏军畅通无阻,已是接近成都。
田章素以机巧著称,兵力处于劣势情形便与对方斗将。朱异是江东数得上的大将,田章的心思自然瞒不过自己。见对方想斗将,根本不与理会,直接招呼大军冲击。暗赞对方精明,田章带着魏军切战切退。看似简单,真做起来谈何容易?眼见再不跑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田章顾不上王基的指示带着魏军狂奔而去。
朱异冷笑一声道:“跑得了么!”扬鞭催动大军随后掩杀,魏军死伤惨重仅剩田章的带着千余人逃出重围。吴军仍是紧追不舍的样子,朱异身先士卒更加激励吴人士气。
魏国大将牵嘉带着一万魏兵,绕路往田章军侧翼行进。田章军少遭遇东吴大军就算力战也是败逃的下场,只等东吴人马追击中拉长队伍,自己和另一方的王冲便两路伏击将吴军拦腰截断。届时王基的大军再从中路进击,三路夹击之下吴人首尾不能相顾,必败无疑!
人马行进之间,看看已然接近目的地,只见四周杂草丛生地势坑洼很是险恶。牵嘉看看地势颇有不满,于是命人打探田章那边的动向,顺便侦查附近有无较为平坦的地势。斥候得到了吩咐还没等动作,四周忽然火光冲天,牵嘉大惊失色。
魏军突遭火攻各个张徨失措,此时呐喊声再起无数的东吴人马杀了出来。牵嘉大叫不妙,心知中了吴人的埋伏。连忙带领众军先撤出火海,再图与吴人厮杀。好不容等到魏军入瓮,吴人安能让其轻易离开?一时间弓弩齐发射得魏军抱头鼠餐,无处可避。
火势越来越大魏军混乱不堪,在火海之中好像没头苍蝇般的四下乱窜。期间中箭挨刀,互相碰撞践踏者无数。牵嘉带着众军好不容易逃出了火海,往往四周不过五六千人。鼓声响起,早已等候多时的吴军迎面杀来。牵嘉暗叹一声,只得带着人马和吴人厮杀在一处。
魏军逃命而出自是没什么队型可言,刚离虎口又遇狼群,饶是牵嘉死命奋战仍是无济于事。军心已乱,又是兵微将寡根本抵挡不住吴兵的围攻。兵荒马乱之中牵嘉夺路而逃,凭借自身武勇硬是杀出一条血路,向寿春方向败退。
另一侧的王冲与牵嘉遭遇相仿,在荒野之中遭遇了吴军统帅丁奉的伏击。十万吴军除去正面朱异的七八千人,余下的人马都用来伏击王冲,牵嘉这两万魏军。其战况可想而知,完全是一面倒的势头。魏军只恨少生了两条腿四散溃逃,但这荒野之上四面八方都是东吴军马,如何逃得出去?
王冲带着众军在吴阵之中反复冲突,吴军也不赶尽杀绝,有意留出北归的道路给魏军。明知吴人此举的用意,王冲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带着众军奋力逃命杀出一条血路。吴军兵分数路不停的包围截断魏卒,一片片的吃下又是随后追杀不停。
王基带领大军在中路接应田章的部队,不久斥候便探得前方吴军正在追赶魏军大举杀来。王基抚须长笑,突然远方天空中映出一片火光,观其位置恰是牵嘉军马附近。
“这是何故?速速去探!”王基身边的副将见了急忙吩咐人手前去打探。
“吴人恐怕是早有准备,传令诸军缓缓退往寿春!”王基吩咐道。
涪陵驻军的统帅右将军阎宇接到刘禅在涪城和绵竹接连败仗的消息,连忙号令诸军往成都救援。涪陵太守庞宏也带着郡兵相随,合计两万七千余人水陆并进驰援成都。
行至半路庞宏出计道:“邓艾孤军深入锋芒难当,陛下若是坐保成都当无大碍,唯恐强行出战为贼所趁!”
阎宇点头称是道:“巨师所言正是我所担心之处,邓艾乃北方名将,即使孤军亦不可轻敌。”
“邓艾从江油到涪城,绵竹停歇未曾超过半日,是以连战连捷,此乃兵法所云兵贵神速之策!”庞宏接着道。
“巨师可有破敌之策?”阎宇心知庞宏乃智谋之士,于是发言询问。
“眼前所急非是邓艾军盛,而是要陛下冷静宽怀。成都无恙,计谋方可实施!此乃国之根本,不可不重!”庞宏道。
“我这便修书一封,使人急驰成都!”阎宇拿出船中的笔墨当面作书,使人送往成都。
“贼军身陷绝境屡战屡胜,所倚者斗志也!文平分我五千人马,我绕路去袭涪城,绵竹两地断其归路。贼军闻之军心必乱,如此方有机可趁!”庞宏献策道。
阎宇思虑一番道:“如此有劳巨师,国家存亡在此一举,往巨师慎之!”
庞宏见阎宇听从自己的计策,笑道:“文平到了成都只须稳住城防,贼军被断归路无从补给,不出十日不战自溃,此文平首功也!”
邓艾在绵竹大败蜀军的消息同时传到了剑阁处。剑阁中姜维召集廖化,董厥,胡济等人商议对策。董厥,胡济皆是要回军救援,姜维廖化却是认为无须如此。
“阎文平东路人马不出数日便可到成都,南方诸军不久亦到,邓艾连续进兵已是强弩之末,何必惊慌!”姜维缓缓说道。
“伯约此言差矣,陛下接连数败军心浮动,锐气尽挫。邓艾趁势而攻,川中人心惶惶,若无救兵必遭大乱啊!”董厥,胡济二人极力反对道。
(感谢各位大大长期以来的支持,在此不动向诸位拜年,祝大家新春愉快,合家欢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PS:人物穿越是有各种优势的,但即便是预知未来也不代表可以扭转未来。知道一件事和是否有扭转的能力是并不相同,想到和做到本就是两回事儿。没有谁是超人,短短时间就可以把政治军事都玩得透彻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