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留索夫日记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勃留索夫日记钞-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伊达》是巴拉丁斯基一首浪漫诗的标题,诗中的主人
):法国浪漫派诗人。所写组诗《夜歌》( ①缪塞( 年),以他和女小说家乔治 桑的爱情破裂为题材,是法国浪漫 派抒情诗中最动人的诗篇。自传体小说《世纪儿忏悔录》也以与乔 中译者。 治 桑的恋爱故事作为中心题材。 中译者 ) 国女小说家。 : 法 ② 乔 治 桑(
第 31 页
公,一位单纯的芬兰姑娘被一个无情无义的俄国骑兵始乱 之而终弃之。勃留索夫和伊达相爱后不久,就曾一起读过 这首诗。当然,除了勃留索夫的数度负情外,他们之间的 关系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并非同属。尼娜 彼得罗芙斯卡 娅并非没有感觉到伊达和家庭生活对勃留索夫产生的诱惑 力,但她还是宁愿看到勃留索夫会把退回到家庭生活看成 是等于背弃了自己的“宏图大业”这样一种结果。

版的《第三警卫队》中,不但组诗《高贵的真理》中几乎 每一首诗都是献给伊达的,而且,事实上,整本诗集中还 可找到许多这样的为伊达而写的诗。勃留索夫婚后的生活 以及他们全家赴克里米亚半岛的两次旅行,在勃留索夫的 日记中均有所记载。勃留索夫的诗歌主题之一 伊达主 题便从中诞生了:温柔、宁馨、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勃留索夫的这些诗引导人们把伊达看成是一位生命力旺盛 的且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当然,伊达无疑确实具有影响力, 但也可能是勃留索夫心甘情愿要接受她的影响,才于 年底以来,勃留索 年与她成婚的。上文已经提及,自 夫的诗歌创作处于危机之际。他想埋头笔耕,写出一部文 学巨著,但同时却又似乎还伴随着另一与此相矛盾的想法, 即沉湎进温暖的家庭生活。从勃留索夫的日记中我们看到, 那时的他尽管也可能是一位象征派诗人,但曾一度他更是 一个发现平凡生活中有无穷乐趣的年轻男子。 勃留索夫在其早期声名大噪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为自 己平稳而适度地接近声誉的最高峰而感到踌躇满志。十九 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他在文学圈子里的社交面有相当大的 扩展。尽管霍达谢维奇说,在这类社交关系中,有一些带 有异乎寻常的性质,其实当时还不具备形成那种关系所需
第 32 页
要的环境气氛。那是以后的情形。
月,首卷《俄国象征派》问世时,莫斯科象 征主义运动实际上仅仅是由该书的两位作者组成 勃留 索夫和他的高中朋友 亚历山大 兰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 象征主义者,但他们彼此之间并无联系。勃留索夫在他新 问世的著作中不无乐观地向俄国文坛呐喊道:我们来了! “ ” 当时,享有一定声誉的期刊都不愿意刊登象征派的诗,但 至少,这些期刊已经意识到了象征派的存在,而且,渐渐 地,也自觉信奉起象征派的理论来。《俄国象征派》刚一面 世,勃留索夫就陆续收到许多诗,它们都出自一些大有希 望的象征派诗人之手。同年六月,来自彼得堡的两位年轻 诗人又来登门拜访,他们是弗拉吉米尔 吉比乌斯②和亚 历山大 杜勃 罗留波夫③,后者的性格和诗作对勃留索夫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历山大 杜勃罗留波夫是一位彻底的颓废主义 者, 而且,在勃留索夫眼里,他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对诗 歌的见解颇有价值。杜勃罗留波夫去莫斯科拜访勃留索夫 时,只是一名大学预科生,不久就因在学生中散布自杀的
① 亚 历 山 大 兰,勃留索夫的同学和朋友。知名度不高的象征派诗人, 与勃留索夫合编《俄国象征派》。 英译者 年开 ( )俄 国 诗 人 、 者 。 : 学 ② 弗 拉吉 米 尔 吉比乌斯 英译者 始写诗,发表的作品甚少。 ):俄国诗人,早年是极端的 ③ 亚 历 山 大 杜勃罗留波夫( 颓废主义者,鬼神信仰者。后皈依宗教禁欲主义,创立“杜勃罗留
波夫派” 。

英译者
第 33 页
论调而被圣
彼得堡大学开除。此后,他转向了宗教禁欲 主义,曾一度是俄国北部边区索罗维茨基教堂的见习修道 士,而且后来还创 始了宗教无政府主义派别 杜勃罗留 波夫派。勃留索夫最喜爱的妹妹耐德娅①也曾被他及他的
教义所吸引。勃留索夫曾竭力想使放弃文学而从事宗教的 杜勃罗留波夫有所悔悟,重新操笔从文,但他的努力收效 甚微。不论是作为“漫游各方、游说教义”的修道士,还 是作为诗人,杜勃罗留波夫都同样是勃留索夫深感兴趣的 对象。杜勃罗留波夫,这位象征派的叛节者对勃留索夫的 几次拜访在勃留索夫的日记中均有大段的记载,从中可见 勃留索夫对来访者的那种狂热乖戾的性格怀有强烈的兴趣 和偏爱。勃留索夫的朋友大都具有杜勃罗留波夫的那种与 年,勃留索夫的诗歌创作硕果累累。 众不同的性格。 就在这一年,他结识了另一位性情开朗但有时却行为古怪 的诗人:康斯坦丁 巴尔蒙特。巴尔蒙特的年龄稍长于勃 留索夫,作为诗人,他已有所成就,但象征主义对他来说 却还是一门崭新的艺术。他的声誉比勃留索夫先达到顶峰, 但其衰落亦先于勃留索夫。他们初次相识为友时,巴尔蒙 特已经是一位 彻底的颓废主义者。那时, 他正在翻译爱 伦 坡的 作品 。巴尔 蒙特具 有“ 天才” 型的气 质, 他似 乎是活着的坡和波特莱尔。多少个夜晚,他和勃留索夫漫 步莫斯科街头,饮酒诵诗,并用那种只有象征派诗人才能 彼此理解的语言交谈着。这些在勃留索夫的日记中均有所 记载,他似乎 想再现那些夜晚,想重温那 令人陶醉的时
① 耐 德 娅 即 耐 德 芝 达 勃留 索娃:诗人之妹, 音乐家,后成为莫斯 英 科音乐学院教授。曾一度信奉亚 杜勃罗留波夫的教义。 译者
第 34 页
光。勃留索夫承认从巴尔蒙特那里获益匪浅,他认为是巴 尔蒙特为他揭示出诗歌的音乐奥秘的。但他们的友谊却过 早地破裂了,也许是由于巴尔蒙特对勃留索夫的嫉妒,也 可能是勃留索夫感觉到了巴尔蒙特作品中有花哨俗气的成 分。在勃留索夫看来,他们在诗歌创作技巧和诗人使命方 向的观点分歧是几近于实质性的,乃至于无需再过多地争 执 了。 与杜勃罗留波夫和巴尔蒙特的友谊表明了,从勃留索 夫的气质来看,他乐于同两类人交往。一类是诗才超凡拔 萃的,另一类是比他有更多异国经历的。从勃留索夫的追 求中,我们可以为他的行为和作品中的许多现象找到答案。 勃留索夫希望自己成为“有才华的诗人”,但诗才在他却并 未与 生俱来,因此,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尼娜 彼得罗 芙斯卡娅可能也同他一样):其阴暗面,被引向生命之神秘 和宇宙之混沌,他企图从中找到和谐(这也是丘特切夫诗 的重要主题);其作为诗人,一方面依仗知识、勤奋和俄国 象征派文学创业者的身份向自己的目标蹒跚而行,另一方 面,又热切地寻求天才型的诗人,以从他们身上找到“天 才诗人”的自我感觉。因此,寻找“天才”或“异才”成 年,在勃留索夫声名尚 为勃留索夫交友的主要动因。 未低落时,他十 分欣赏年轻的伊万

柯内夫斯科依①,他
认为 他才华横 溢,是俄 国文坛的 希望。勃 留索夫与 安德 别雷的交往,最 初也是出于“寻找天才”的动机。他
① 伊 万
):即奥柔斯。俄国哲理诗人和抒 柯内夫斯科依( 岁时游泳溺死。天蝎出 情诗人。是当时颇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年出版了他的遗作《诗与散文》,由勃留索夫作 版社于
序。
英、中译者
第 35 页
称别雷为“俄国最风趣的人”,兼有“令人炫目的才华和 怪僻乖戾的个性”。这些都曾强烈地吸引了勃留索夫。他们 之间的交往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别雷由于某种原因对勃 留索夫失去了原有的尊敬。 然而,勃留索夫与芝娜达 吉 比 乌 斯 及 其 丈 夫 德 米 特里 梅列日科夫斯基①之间的长期交往,却是在另一种 动机的支配下。 年底,勃留索夫在彼得堡初次拜谒 他们时,无疑是被访者享有的声誉吸引了他。不久,莫 斯科的文学活动日趋活跃,这使得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 觉得回访勃留索夫是值得的,也是有利可图的。勃留索 夫在日记中对他们夫妇冷嘲热讽的描述并未能掩饰住他 对这层关系的心满意足,尽管梅列日科夫斯基自负,而 吉比乌斯虚浮、刻薄且穷奢极欲。作为一个有抱负的诗 人和文学流派的创建者,勃留索夫需要得到他们两人的 首肯和褒赞。天蝎出版社成立后(勃留索夫曾是它举足 轻重的人物),勃留索夫和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双方都从 对方身上猎取到很多好处。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眼里, 勃留索夫有望成为俄国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那样, 年,勃留索夫曾短 时期地 他们夫妇就可以利用他。
① 德
梅列日科夫斯基(
家、哲学家。受到波特莱尔、爱伦
):俄国象征主义诗人、文艺批评 年出版处女诗集 坡影响。
年发表论文《论现代俄国文学衰 《诗》, 推崇法国现代派诗歌, 落的原因及新流派》,反对现实主义文学,提出新艺术的三要素: “神秘主义的内容,象征的手法以及艺术感染力的扩大”,被认为是 俄国象征主义的宣言书。他的代表作是三部曲长篇小说《基督与反 基督》。 专著《列夫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 力图从宗教思想的特性认识作家的创作。十月革命后,反对苏维埃 政权,流亡法国,最后死于巴黎。
中译者
第 36 页
杂志的负责人,这份宗教哲学方面的 刊物正是由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主办的。但这次合作并 未持续很久。数年后,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加入《天 秤》刊物一事上,勃留索夫和这对彼得堡夫妇发生龃龉, 双方态度都很强硬,互不让步。至此,双方的“互利关 系”宣告破产。在他们交往的那些年中,勃留索夫与吉 比乌斯在私人关系上纠缠了很久,有时明争暗斗,有时又 相互恭维利诱,谄媚奉承(勃留索夫与梅列日科夫斯基几 无私交)。当然,他们的来往基本上都是事务性的,因为他 们的世界观相去甚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们选 择了相互敌对的立场。这一事实从根本上导致了他们相互 关系的终结,而且,吉比乌斯也因此抑制住了她对勃留索 夫,这位共过事的朋友可能有过的好感。 显然,勃留索夫并非是一个为交朋结友而交朋结友的 人。他与人私下交往时,显得坦诚、友善且应酬得当。但 在公众场合下,他却往往表现得孤僻而冷漠。他时而像暴 君般威严而冷酷,时而又像魔术师表露魔包里的奥秘那样, 把他的智慧精华欣然奉出。在年轻诗人们眼里,这位同行 前辈严厉得乃至于苛刻。霍达谢维奇,勃留索夫弟弟的同 学和好友,对勃留索夫从崇拜渐而转向失望,后来,每每 提及勃留索夫时,都用的是极为反感的语调。据说,这是 年曾粗暴无礼地对待霍达谢维奇的结果, 勃留索夫在
①《新路》,彼得堡,
担任过《新路》
年复刊 后改名为《 生 活问 年。 ,记者,评论 帕尔茨奥夫( 家,属于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宗教哲学社团成员)主编,系宗教哲学
题》,月刊。最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