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后世对荆轲的评价,也就有了两种意见,正统派史家倾向于否定,说他是轻率行动、以卵击石,而讲究性情的知识分子则认为其忠勇可嘉。
至于说到细节,则所有的人都很惋惜,觉得行刺失败的一个具体原因,是由于荆轲“剑术疏”——这倒是真的。
回过头来,再说秦王嬴政吃了这一吓,头晕了好几天,不由对燕国恨之入骨,立刻增兵赵国旧地,援军与在那里的王翦部会合,集中了40万大军,跨过易水,要立时扫灭燕国。
燕太子丹与代王嘉联手,与秦军斗了几阵,完全不能抵挡。次年十月,秦军长驱直入,围住了燕都蓟城。燕王喜没了主意,要学赵王开门投降,太子丹坚决不同意,主张逃跑。因为燕国是个边缘国家,邻近的边疆地域大得很,往外跑总没有什么问题。
父子俩便纠合了几千精兵突围而出,辗转千里,来到了辽东的襄平(今辽宁辽阳)。此地远离中原,可负隅顽抗一时。
秦军攻陷蓟城,实际上就算灭掉了燕国。此时嬴政对天下这盘大棋,已经可以闭着眼睛来下了。六国倒掉了三国,按“远交近攻”之策,剩下的三个要先干掉楚与魏,剩一个齐,最后来玩。
但是燕还有残余势力,不干掉它,解不了心头之恨,于是嬴政派大将李信,带领原王翦一部,去征辽东。
燕王喜又慌了,竟然写信向千里之外的代国求援。那代王嘉,是原来的赵太子嘉,算是燕王的晚辈了,又是蕞尔小国的国君,能有什么好主意。代王回信,果然是一馊主意:“大王若杀太子丹以献秦王,则秦王必消气。”
燕王喜想想,这馊主意还真是唯一的好主意,就决意实行。太子丹此前被李信追缉,已经跑到衍水藏了起来,没料想他父王派了秘使去把他杀了。
可怜一场惊天动地的谋杀行动之策划者,此时自己的脑袋也被装进木匣里了。
嬴政得到太子丹的首级,心理平衡了一些,在大殿上拔不出剑的耻辱,总算是血洗了。由于这时秦军准备去收拾强大的楚国,所以捉拿燕王喜的行动有所放缓。
燕王喜在辽东苟延残喘了五年,秦灭楚后,嬴政腾出手来,就派军中新秀王贲,去辽东把燕王喜生擒了回来。名义上的燕国,到此彻底终结。
此后,“荆轲刺秦”还有一个尾声。嬴政统一天下后,曾经下令缉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闻讯全部逃亡一空。
荆轲最铁的哥们儿高渐离也改名换姓,给人家去做酒水师傅。时间长了,干得很劳累,有时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就流连不忍离去,常常品评道:“这琴弹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有仆人就把这情况告诉了主人,主人觉得新奇,便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都说弹得好,赏了他不少酒喝。
高渐离想:这么躲藏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于是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取出来,打扮一新,来到堂前。这一下,举座皆惊,大伙儿都站起来向他行礼,尊他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
高渐离一弹起琴,就想起荆轲,直唱得客人泪流满面而去。
这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了他有这一手,就轮流请他去做客。
名气一大,渐渐地嬴政也知道了,下令召见这位奇人。有认识他的人,就汇报说:“这是高渐离呀。”
嬴政怜惜高渐离的才华,就特别开恩,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做宫廷琴师。高渐离每次击筑,嬴政都说好。就这样,高渐离成了嬴政身边的红人。
时间能磨灭是非,但磨灭不了仇恨。高渐离忘不了的还是密友荆轲的未竟之志。他悄悄把铅块放进筑中,当再次进宫击筑时,便举起筑猛击嬴政,可惜没有击中。
嬴政终于明白了:仇恨是不能化解的,狼就是狼,羊永远是羊。于是下令杀了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易水悲歌,到此才成绝响。
什么叫做信念?荆轲、高渐离的前仆后继就是。相比较之下,古人大概对信念要更执着一些。
第二十六章王氏父子横扫天下(1)
嬴政二十一年,强秦对剩余三家的总清算,开始了。这一年,由小将王贲领军,试探性地伐楚,一口气拿下了十余城。
这王贲,是名将王翦的儿子,此时“尚未及冠”(未成年),小孩儿一个,但智勇不下于其父。嬴政非常看好年轻一茬的将领,这一时期很愿意使用新人。
伐楚的成功,使嬴政心里有了底,这华南虎并不可怕,还是先把大门口蜷缩着的魏国收拾掉再说吧。少一个是一个。
第二年,他令王贲率军转向魏国,包围了孤城大梁。
魏国两年前刚死了国君,太子假即位,他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又不想投降,可是满天下连个求援的主儿都找不着了,只有困守。
魏王假把大梁城的城墙加固了、雉堞加高了、护城河挖深了,又把城中精壮全部集中起来,配上强弓劲弩,日夜巡逻。
反正不能不战而降,毕竟也曾是七雄之一雄啊。
少帅王贲到这儿一看,硬攻是不成,魏国人说这城池“固若金汤”可不是吹的,于是就仔细察看,看出了破绽——大梁城地势低洼,黄河与汴水皆从城西而过。
王贲笑了:这就是我的两支“水军”呀!
于是他下令挖渠引流,不到一个月,就把沟渠挖到了大梁城下。看准了时辰,王贲下令破堤灌水,滔滔洪水狂泄而出,大梁顿成泽国,人或为鱼鳖。
这样泡了三个月,大梁城多处崩塌,秦军趁势破城而入,魏王假不得已出城投降。秦军入城后大开杀戒,屠了城,没屠干净的居民,后来都迁移走了。
六国中的第四家,也倒掉了。
这真是天命在秦,一个尚未“大学毕业”的小将军,轻轻松松就能灭国。
司马迁后来到过大梁,在城里对老住户访谈,居然还有人记得水淹那会儿。他抚今追昔,也直叹“天方令秦平海内”,换了谁来守大梁也不成。
那么下一个是谁?肯定是楚国了。
嬴政在摆弄天下的棋局中,玩到现在,是处处得心应手了。灭魏之前,他对楚做了试探性的武力警告,结果在灭魏的过程中,楚国一动没动。
与此同时,秦国又派出卧底把齐国君臣也摆平了——我要灭谁,你齐国不要管,自然就没事。
现下,就是集中力量对付楚国的时候了。楚国,是六国中相对强大的一国,事后证明,打起来甚至比打赵国还费力。
伐楚的时机也选得很好,楚国上层发生内讧,新君楚哀王上台才两个月,就被弟弟负刍给杀掉了。现任楚王负刍,根基也不大牢。
在灭楚之前,嬴政召集文武群臣,专门开了研讨会,主要征求了两位战将的意见,一位是王建,一位是李信。
李信也是个少年将军,估计岁数比王贲也大不了多少。他在灭赵、灭燕战役中都是王翦的副将,屡建奇功。特别是到辽东去抓燕太子丹时,只带了几千轻骑,千里奔袭,把燕王父子追得无路可逃,这一点甚获秦王赞赏。
正因为如此,李信也就有点傲气。
嬴政先问李信:“我要攻取楚,将军您考虑,要多少人够用?”
李信没把楚国当成什么,一拍胸脯说:“不过用20万人。”
嬴政转而又问老将军王翦。
王翦答道:“非60万人不可。”
嬴政忍不住笑了:“王将军果然是老了,何故胆怯至此!”
于是很快敲定,由李信和蒙恬带领20万军队伐楚。
王翦无端被秦王视为懦弱,心中不平。因为这个缘故,告老还乡去了。
嬴政二十二年,灭楚行动开始。秦军分为两路,李信一路攻击平舆(今属河南),蒙恬一路攻击寝(今安徽临泉)。
楚国方面也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派出了老将项燕,以全国之力迎击秦军。
一面是少年将军、兵甲鲜丽;一面是沙场老夫、众志成城。好戏就这么开演了。
秦军首战的这两处,都无险可守,因此轻松地拿下。
蒙恬得手后,又转而攻占城父(今安徽亳县)。李信接着也攻占鄢郢。看来,楚国真不是什么华南虎,跟待宰的羔羊差不多嘛!李信志骄意满,急于得胜,便孤军深入千里,去与蒙恬会合。
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说的就是下面将要出现的情况。其实中国的真道理,都在这样的民间俗语中。
楚将项燕,早看出了李信孤军深入的破绽。老将军不打阵地战,专打运动战,率领楚军紧随李信军之后,三天三夜,马不停蹄,夜不宿营,瞅准了机会发起攻击,连破两座营垒,杀死七名都尉,大破李信军。
第二十六章王氏父子横扫天下(2)
李信军支撑不住,狂奔而归,全数退出了楚境。
而另一路蒙恬的军队,也遭遇失利,不得已退入赵国旧地。
灭楚的第一阶段战役,秦军竟然输得这么惨,秦国从上到下,全都惊呆了!
这个结果,使得秦王嬴政勃然大怒,也使他头脑冷静下来,明白了少年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胜过老年。于是他放下身段,跑到王翦的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北),向老将军登门谢罪,请王翦出山来掌军。
嬴政说:“寡人不用将军计谋,李信果然使秦军受辱,现在楚军逐日向西进兵,将军虽有病,但忍心就这么弃寡人于不顾吗?”
王翦当然要推辞,秦王就一再坚持。
最终王翦只好同意出山,但提出:“既然出兵,就要60万,前议不能变。”秦王也痛快:“悉听尊便!”
把条件一谈好,秦王就请老将军登上自己的车,回到咸阳,挂上帅印,又集结起60万大军。出发那天,秦王亲自把王翦送到郊外的霸上。
这是什么阵势?秦国全国的精壮,都在此集结了,秦王孤注一掷!
在饯行的宴席上,王翦忽然从袖子中抽出一只竹简,上面列有良田、宅院、园林、池塘数处,说:“臣老矣,请把这些赐给臣。”
秦王很纳闷儿:“将军走就走吧,何患贫穷?”
王翦说:“臣为大王的将军,按秦制,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趁着大王还信得着我,特作此请,不过是为子女留点基业罢了。”
秦王大笑:这老家伙,心眼还蛮多。
秦军即将出函谷关时,王翦又派使者回朝,要求再增加几处良田与豪宅。就为这点事,一共派了五次使者。有人看不过去了,对王翦说:“将军您请赏,可以理解,但这也太过了吧?”
王翦答道:“否!秦王暴躁而不信人,现在把秦国所有的甲士都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多请求些良田豪宅,捞点既得利益,秦王不就要怀疑我有异心了吗?”
重权在握的人,有这样清醒的自保意识,实属不易。
王翦看看没啥问题了,就带领浩荡大军,直入楚境,选择了汝阳(今属河南)附近的天中山,屯兵练武——他李信冒进,那我就不进,先看你楚军怎么玩?
这时,楚军方面仍以项燕为帅,搜罗了全国的丁壮,差不多也有60万,铺天盖地前来迎敌。但他们看到的是,秦军连营十数里,壁垒森严,外面一个兵都没有。
楚军几次前去挑战,王翦就是一个不理。那么,几十万秦军,窝在营垒里干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