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有上天庇护,这和刘备那一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看看老大脱险了,凌统这才松下一口气来,这个时候,他的三百勇士基本上拼光了,自己斩杀数十名敌军之后,“披甲潜行”,侥幸逃过一劫。
本着穷寇莫追的原理,再说了,那面负责接应的贺齐率领三千人马杀将上来,张辽也就见好就收了——不过回城之后,盘问了一下抓住的几个俘虏:我看到一个长的不太像人类的家伙,眼珠子和胡子有点变异的那一位是谁啊?
就是孙权啊,俘虏们回答。
一听这话,张辽等人估计肠子都要悔青了,就差一点点啊,如果人马再多一点就好了!纷纷扼腕不已。
张辽三人在那边一边大摆庆功宴,一边得便宜卖乖,叹息最后时刻没有抓到孙权,这一边,孙大老板却是连连侥幸自己大难不死,拿定了主意,以后打死也不上前线了,然后就是收整部队,开总结大会。
仗虽然打输了,但是,输人不输阵,还是要重点表扬几个人物的,陈武死了,一定要风光大葬,潘璋表现不错,提出嘉奖,凌统最后时刻护主有功,他本人身受重伤,自然要多加慰藉——事实上,凌统伤势十分严重,如果不是跑回来的及时,抢救跟上,而且用了名牌产品“卓氏”良药,这才没有挂掉,还有一个就是脑筋转的比较快的谷利,一下子被升为了都亭侯。
至于收获,也许就是在最后时刻的精诚合作,让甘宁和凌统的关系有所缓和了——当年凌操就是死在了和甘宁的战斗中,因此,凌统一见到甘宁就恨得牙根痒痒,总想干掉他,而甘宁(人家是甘宁字兴霸,某位有才的大导演找一个日本人演甘宁就算了,普通话不标准可以谅解,可是为什么要把人家的名字和字号合二为一,叫什么甘兴将军呢?历史顾问都是吃干饭的吗?那还不如掉个个,直接叫性感好了,嗯,甘兴将军,这个名字,错误的很性感)也是自知理亏,谁让你干掉了人家的老爸,所以投降之后,一直是多加防范,能不见面就不见面,而这一次合作,算是让两人有点冰释前嫌了吧。
合肥大战,围绕着曹操和孙权两家之间展开的第二次战役告一段落了,但是,以后还会打的,只不过那已经是15年以后的事情了,物是人非,所以,以后再讲,而眼下,孙权的攻势偃旗息鼓了,曹操又冒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濡须口战役,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水战。
28—19:三国乱战埋下了伏笔
曹操的这次组织的大规模“会战”真的是很及时,等到张辽已经打扫战场完毕了才姗姗出现。
这个时候已经是建安二十一年冬天了。
当他看到张辽和孙权血拼的战场之后,不禁是感慨颇多。
感动?震撼?
有一点。
恐怕更多的是有一些心惊肉跳吧,大难不死啊,孙权居然组织了这样的一起攻势,一旦自己选错了守备司令,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那都是不好说的,毕竟刘备那一头已经让他很闹心了,这边再出些什么乱子,自己半生打造出来的基业可就有毁于一旦的危险了。
所以,审查过战场之后,曹操所作出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增加防守兵力,增加相应的防御措施,扩大防守面积,以表示自己并没有把这一带做出战略放弃的意思。
这一举动,也证明了所谓的神机妙算什么的,实在是有点不令人信服,合肥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实在是出乎了他的意料,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补救,一种隐晦的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在这之后,曹操就展开了对孙权的第二次濡须口战役,有点平淡无味,也占了一些便宜,逼得孙权退军,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孙权的退却有点不想和曹操硬拼的意思,如果真的想打的话,曹操还是占不了什么便宜。
真要说收获的话,有两个。
一个是字面上的盈利,怎么说也把孙权帐下的一员猛将董袭给弄死了,至于董袭的败亡,在悲壮的后面还有一点搞笑,那就是他是战船覆没,淹死的——作为一员堂堂水军统领,居然会淹死,即便如何强调那一次不占什么天时,可是,还是有一点夸张,难怪《曹操传》中专门把这件事挑出来恶搞一下。
对于董袭的战死,孙权很伤心,就和不久以前陈武战死沙场一样令他难受,不过这也不是什么致命因素,毕竟吕蒙还在,鲁肃还在,陆逊小荷初露尖尖角,甘宁一般猛人依旧活跃在第一线上,何况还有一个超级变态能活的丁奉将军(这家伙一直挺到了刘禅举白旗)?
所以,真正对曹操有利的在于第二点:孙权对自己已经处于半缴械的心理状态了。
赤壁,是两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孙权的和自己敌对是被逼出来的,从那之后,曹操明白了,这家伙的自保能力和意识都很强。
围绕着周瑜和曹仁之间展开的荆州首府争夺战拉锯了很长时间,最后以周瑜的胜出而宣告结束,这也可以看作是孙权的一种自保意识,毕竟,荆州对于他而言的重要性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在这之后,连连得胜的孙权有点飘飘然了,也许自己真的已经很强了?强大到曹操这样的敌人都不敢小视的地步了?
曹操也很给面子,第一次濡须口之战以这位奸雄的再度失败告终,于是,孙权那不多见的侵略扩张野心被彻底的激发出来,对江西境内的侵发,占据皖城,虎视眈眈合肥都是最好的说明,而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无疑也助长了他的军事信心——如果不是因为和刘备扯皮,合肥之战的时间表还是要大大提前的。
但是,也正是这一次,孙权可以说是完败,虽说他是全身而退,再然后,濡须口的第二次战役又让自己吃了点苦头。
于是,那不多的野心被迅速打击回去了。
最好的明证就是:第二年,孙权就向曹操称臣了,并且要求联姻——称臣当然是有条件的了,那就是我江东的地盘绝对不允许你染指,在这个基础上,我服软,默认你曹操的领袖地位。
曹操当然会欣然接受了,反正也公布下来,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也是好事,顺水人情嘛。
倒不是说两家真的和好了,刘备和孙权还是盟友呢,还不是兵戎相见了?审时度势的妥协,达成共识,这就是政治。
所以,以后虽然还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是,像濡须口和合肥战役这样的大制作基本上没有了,虽有硝烟,还不至于弥漫。
对于孙权来说,算是一种无奈之举吧,本来也是两线并进的,既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野心,又想拿下荆州,结果分别吃瘪,权衡利弊,压制曹操有点痴人说梦,但是,在荆州问题上做一些文章还是没有问题的吧?
这是对孙权来讲,对于刘备则不是什么好事了,他和曹操是不共戴天啊,现在,自己的盟友居然和曹操眉来眼去,这简直就是在释放一种危险信号,也算是为后来孙权突然发动荆州事变埋下了一个伏笔。
对于这种单方面的缴械和妥协行为,刘备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也不能说什么,因为孙权没有名正言顺的要和曹操同盟,和自己翻脸,这只是表明他站到了一个相对的中立的立场上,或许,会随着形势不利于曹操的时候在作出相应的改变吧。
所以,这虽然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是,还是没有引起刘备足够的警觉,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想到,孙权几年后那一击会如此的致命,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闪电战方式为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更重要的是,刘备没有时间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他的本土正在遭受着曹操的令人窒息的压迫,拿下,并且稳定自己在汉中的位置才是未来一个阶段的重中之重,而且,历史经验告诉他,关羽看家护院应该没有问题。
对于孙权来说是无奈,对于刘备来说有点不妙的兆头,那么对于曹操来说则是大大的利好消息了。
西北的心腹之患已经摆平,汉中掌握在手中,现在,孙权又主动的撤去了自己在东线战事的威胁。
那么,曹操自然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西线战场上。
刘备,这个伴随自己一生的敌人,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曾经的朋友(盟友),现如今已经是水火不容了,大家心里明白,放下欲望和权力,他们可以青梅煮酒,但是,站在了这个舞台上,就必须撕咬、死斗下去,只因为大家都想当主角,而主角,只有一个。
竞争失败而又不甘心当一个配角,哪怕是一个男二号都无法接受的话,只有死路一条。
在目前这个状态下,无论是分析基本国力、军事优势、人力资源还是战略先手,都是曹操占优的,更何况,他和孙权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也在根本上决定了曹操将是最终的赢家,将会笑到最后。
刘备和曹操的死斗,孙权对刘备的反戈一击,三国大乱战的伏笔,在此刻已然埋下了。
只不过,有一点出乎意料的是,刘备居然在最初的阶段一定程度上的抢占了先机,甚至逼得曹操有点狼狈不堪,如果不是孙权这张牌出手的很是及时,未来是什么样子还真是不好说。
而造成这一切的,不仅仅是刘备一党的努力和拼搏,这还需要有人配合才可以,那就是曹操,这厮居然在占尽先机,最不应该松懈的关键阶段暂缓了对刘备的遏制。
这很不像曹操的风格,但是,也可以理解,因为机缘巧合,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曹操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一旦解决不好的话,后院起火了就该,而刘备,也正是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三国历史,因而又丰富多彩了一点。
在这之前,先来看看曹操在忙些什么吧。 。 想看书来
29—01:缓攻势,何寓意(1)
汉中,对于刘备而言,是保卫大四川的屏障,是进军中原,“匡扶汉室”的桥头堡,反之对于曹操来说,主要的意义在于踏平四川,让立足未稳的刘备终究丧失了安身立命之地。
一个,对于刘备来说是攻防结合,一个,对于曹操来说是进攻益州的发起点,就像一个球队中攻防转换的中场核心,进可攻退可守一样。
这,对于曹操来说并非是什么难事——倒不是什么事件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是曹操的一向风格就是如此,即便是面对江东水师这样一个未知事件来说,他也是充满着挑战的欲望的,更何况这一次是势在必行。
但是,他居然改变了,退缩了,以建安二十年冬回师,留守夏侯渊掌控汉中这一人事安排来看,曹操是打定了防守反击的主意了。
虽然之后不久的濡须口二次战役的发生可以理解为孙权的存在牵扯了他的精力和兵力,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他曹操“放刘备一马”的借口,他不会发善心,而刘备自然也不会领情,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战争。
我们不得不奇怪曹操的这种决断,甚至得出赤壁大败消散了曹操很多的进取心这样一个结论,再加上不可忽略的年龄因素,这都可以用来解释曹操的离奇举动——但是,虽然有合理成分,曹操,还是那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孟德吗?
虽然历史是由人演绎的,但是,把一些重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