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都亭侯的位置上。
在这之后,徐晃开始了从一名杰出的青年将领到一名优秀统帅的飞跃过程,拿下邺城,击破邯郸之后,徐晃的主要进攻目标是易阳令韩范,这厮先是投降,然后又誓死守护城池,徐晃呢?飞鸽传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弄得韩范声泪俱下,开城投降,而后,徐晃就上交了一份书面报告,向曹操陈述:现在袁谭和袁尚等人还有一口气,易阳虽然已经拿下了,可是,还有许多人都处于观望态度中,如果一个个去打的话,鬼知道河北什么时候才可以平定,所以,可以发扬一下易阳模式,能兵不血刃的就不要轻易的发动战争。
曹操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对于徐晃的肯动脑筋很高兴,印象分又是加了不少,平定河北袁氏、远征冒顿之后,徐晃,已经是横野将军了。
这样出色的表现之后,徐晃自然会跟着曹操继续北进和南下的征战,其中也不乏和夏侯渊的亲密接触,至于对手的分量也很重,从关羽到马超、韩遂,再到张鲁,所以,当曹操回到老巢休养生息的时候,徐晃作为夏侯渊的第二副手也留在了汉中,重点驻守的则是阳平关——和张郃在一起。
不过,在夏侯渊“出彩”之前,先做出一些成绩的却是徐晃,那是刘备开始调集军队进攻汉中的时候,先派遣大将陈式率领数千人马偷袭马鸣阁——这个陈式也算是蜀汉帝国的二流和三流之间的将领,出现了好几次,有人说他是史学家陈寿的父亲,我是不相信的,因为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级别比较低,而陈式,再混资历也要排在马谡的前面,顶多了是平级,要让他连降好几级去给马谡当参军(马谡还是别人的参军呢)还不如去死。
话有点说多了,刘备这一招有点奇思妙想,他的目的是来一个兵行险招,一举切断曹军的后路,然后配合主力来个前后夹击,给夏侯渊还有张郃、徐晃等人包饺子,弊端则是在于一旦被敌人识破这个动机就会没有退路可走,死路一条——那是一条死道,除非你杀开一条血路。
很遗憾,站在陈式面前的是徐晃,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公明将军的果断出击让刘备的这只奇兵遭受了惨重的阻击,数千将士几乎是无一生还,大部分都是自投山谷,因为是实在无路可走了嘛,至于陈式是怎么活下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人家日后还要参加战役呢:刘备伐吴的时候作为吴班的副手统领一支水军(这一次也没死);第二次则是在建兴七年攻克武都、阴平二郡。
对于徐晃的这次胜利,曹操很高兴,来电嘉奖徐晃,并且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大肆宣扬本次胜利的重要意义:刘备叛军的企图是占据马鸣阁,切断我汉中大军与中央之联系,现在,徐晃将军的胜利无疑是粉碎了刘备的计划,真是太牛逼了啊!
曹操在聒噪大胜,刘备却没有太多的反应,也许有一些遗憾,但是,那本就是一次尝试,成功了当然好,失败了也不影响正面战争的局势,一连串的布防,尤其是张飞对张郃的胜利,已经拉开了蜀军对汉中进攻的序曲,张郃与徐晃的一胜一败,其实都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夏侯渊的失败的命运——即便他可以侥幸不死,但是,汉中,在刘备的精心策划下十有*是看不住的,而曹操,又高估了这支留守部队的实力,低估了刘备的反弹力度。
失败,已然是在所难免。
30—05:妙才,死于非命(5)
对于这次大反扑,刘备下了不少功夫。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依旧承担起后勤部长的重要作用,千万不要以为诸葛亮没有像在小说中那样能掐会算,但是,没有人家在后面足食足兵,刘备拿什么去打仗啊,而且是打胜仗。
你想啊,虽然益州号称是天府之国,但是,道路崎岖,要不怎说是蜀道难呢,诸葛亮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后面安排好了,再筹划前方的参谋们,法正,在庞统死后,理所当然的成了天字第一号军师。
二号人物就是黄权,“杀夏侯渊,据汉中,皆黄权本谋也”,语出自《三国志黄权传》,至于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同一件功劳上如何分割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总之是群策群力,乃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主要的参战将领就是即将出彩的黄忠将军了,以及不久之后就要被委以重任的魏延。
这些还是作为主力的中路大军,为了配合攻势,让曹操无法兼顾,刘备还策划了几只偏师发动了进攻,前面所讲到的张飞在巴西的攻略,以及陈式在前面的先遣军都是一种表现,除此之外,在兵发汉中的时候,刘备还让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出发进攻房陵,斩杀了房陵太守蒯祺(终极目标是上庸),后来,又生怕孟达离老巢太远难以控制,于是,让大将刘封自汉中出发统率孟达进攻上庸。
这些布置妥当之时,刘备就已经发动了对夏侯渊的攻势,整个的建安二十三年,大家一直处于零星的遭遇战和相持状态下,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刘备终于有了大规模的行动,自阳平渡过沔水,驻于定军山,当时,张郃本部人马驻扎在广石,刘备精选了大约10000左右的士兵,分为十部,于夜间发动了对张郃的突然袭击,夜袭战对单兵作战能力要求比较严一些,就那么10000多人,还分成了十部,每一路不过是1000人上下,这也是为了在夜间制造迷惑敌人的效果,给人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但是,人家张郃也是见过世面的,亲自率领亲兵精锐组织抵抗,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是总算没有被刘备浑水摸鱼。
随后,刘备又在走马谷于夜间发动了进攻,当时,已经调动主力前来作战的夏侯渊让大难不死的张郃镇守东面,自己守护南面,刘备摸清了敌人的部署之后,马上集中全部的机动力量攻打张郃所部。
这一下子,张郃有点吃不消了,向夏侯渊求救,夏侯渊倒是表现的比那些勾心斗角的国民党军官好很多,很大气的从本就不多的本部人马中抽调出一半来前去支援,总算是遏制了刘备的又一轮攻势。
但是,刘备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华——也许如史料记载,现在进入了法正和黄权等人的表演时刻,这俩人出谋划策,让刘备来个将计就计、引蛇出洞,趁着夏侯渊所部实力被削弱一半,还没有来得及回师的情况下,纵火烧鹿角。
火光冲天,夏侯渊一看不好,以为要顶不住了,于是,赶快率领不多的人马赶来支援——没有办法,那个时侯没有电话啊,再加上留守一部分兵力,那么这支机动力量的人数就是更加少得可怜了。
随后,就是黄忠的表演时间,他按照刘备的吩咐已经等了很久了,一看夏侯渊的那么点军队急冲冲的赶来,立刻来了一个猛虎下山,狭道相逢,两军就展开了白刃战(废话,那个时侯是冷兵器战争,当然是白刃战了),占据绝对优势的黄忠击溃夏侯渊所部那是很轻松的事情了,夏侯渊再牛逼也不行啊,因为黄忠同学也不是白给的,“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就算达不到张辽和张郃的高度,但是,做一个乐进,做一个鞠义还是没有问题的吧?
所以,一阵血战之后,最大的收获不是击溃了夏侯渊所部,让张郃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之中,而且,斩杀了夏侯渊。
定军山一战,不仅是黄忠的成名作(背后有刘备、法正和黄权的功劳,他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而已),更是曹操的梦魇,夏侯渊,是曹操发迹以来阵亡中的最高军事将领,曹昂,不过是自己的儿子,军事意义和影响还不大,典韦,也就相当于禁军统帅,说的实际一点,也就是中南海保镖的头头,夏侯渊则不然,那就是刘备手下的关羽,目前实际行使的就是汉中太守的职权,他的阵亡意味着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马了。
但是,在这之前,还要看曹操有没有出马的必要,也就是说,夏侯渊所留下的残部究竟会不会一溃千里,万一在曹操来之前就缴械了,那么曹操的出现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徐晃,还要扼守马鸣阁,所以,如何在曹操支援之前收拾残局,就要看张郃的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0—06:孟德,亲自出马(1)
在张郃出镜之前这之前,先来絮叨絮叨夏侯渊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夏侯渊是牛人吗?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啊,是不是仗着和曹操的关系才这么嚣张啊?
第二个问题:夏侯渊是不是有勇无谋,是不是真的像曹操评论的那样,不太喜欢动脑筋,甚至和他死亡有一定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夏侯渊是死于自己的疏忽还是死于刘备军,尤其是黄忠的过于神勇。
第四个问题:夏侯渊对于汉中的丢失究竟要付多大的责任,或者说有没有责任。
第一个问题直接忽略掉,妙才的本事毋庸置疑,没有必要因为他的战死沙场就觉得能力有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理解为死得其所呢?真要是论比关系的话,倒是夏侯惇更加明显一些,他老人家的表现最多也就是中庸,至少和游戏《曹操传》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我们的妙才至少在骑兵运用和战机的把握上还是不错的,肉搏战指挥过,大规模的战役也是掌控过的,曹操也是通过一步步的考察才让他站到这个岗位上来,汉中太守,不光代表着荣耀,还意味着责任和风险,几大亲族将领,除了夏侯惇全都派到了第一线上,已经证明夏侯渊至少在曹操这里通过,否则,一起和夏侯惇搞后勤去了,要知道,夏侯渊搞后勤的成绩也是不错的哦。
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夏侯渊有没有什么致命的缺陷呢?当然有了,人无完人嘛,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来说,夏侯渊也是有技术短板的,就是曹操说的那一个,那么这个是不是导致夏侯渊败亡的关键因素呢?
未必,成王败寇,勇敢和鲁莽其实只有一线之隔,这条线,就是成败,夏侯渊战死了,所以,就说他鲁莽,如果成功了呢?自然就是勇敢了。
这样有点不太厚道吧。
其实放在那个当时的环境下,夏侯渊没有太多的抉择,刘备大军压境,还总喜欢在晚上发动突击,张郃那里已然是众矢之的,作为统帅,夏侯渊能袖手旁观吗?分兵一半前去支援没有什么毛病,至于率众前去救火,看似有些毛躁,但是,能隔岸观火吗?不能吧?除了自己,还有谁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呢?除了我夏侯渊,还有谁会达到这个闪电突击的高难度技术程度?
所以,夏侯渊的败亡,和那个所谓的“木桶上最短的板块”理论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名嘴罗贯中笔下演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过于强调法正的足智多谋和黄忠的勇冠三军,虽然这些都是事实,可是,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在局部战场上,刘备军的实力以及所做充分准备都让夏侯渊处于一个十分尴尬和弱势的位置上,以逸待劳,又兵力占优的黄忠不赢那才叫见鬼呢——一句话,黄忠胜得不稀奇,做的是自己分内之事,夏侯渊败得不窝囊,不像小说中那样狼狈龌龊。
最后,就是讲到一个责任的问题了。
单从结局来看,夏侯渊似乎要为汉中最终的丢失负上完全的责任,因为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