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说的话,那是有相当的权威性了,也能代表一定的民意,这里其实就是在给曹操扫平理论障碍,认清汉室衰微的现实(不用他们说,地球人都可以看出来),但是,也就是有限的承认,承认顶替汉室没有什么不妥,只不过不用着急现在就跟着孙权的感觉走。
相比于这种比较温和中性的意见,夏侯惇则是比较激进的了,甚至还提出了“民主”这个词汇,当然了,这里的民主不是现在的意思,而是“为百姓所归”,这么应天顺民,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
夏侯惇的这种激进并不是偶然现象,有点表忠心的意思,这位顶着第一将军的名号,实际上是消失在后方很久的武将一直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眼看着其他人都是顶着魏官的将军称号,而自己,还是汉献帝挂名下的汉官,所以,三番五次的上书曹操,指出这是自己的不臣之举,曹操表示自己不在意,但是实在是磨不过,只好乐呵呵的让他做了前将军——还是挂名的,不用指挥作战。
曹操当然不会因为别人这么说就兴冲冲的干出禅让的事情来,那样的话他就是袁术了,所以,面对大家的“盛情”,半开玩笑的说道:真要是天命的话,我就做一个周文王吧。
言外之意,篡汉这种事情还是让曹丕去做吧,这件事就此为止,不要再讨论了。
曹操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大汉朝被我拿下那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不用我亲自下手,反正我也有革命事业接班人了,我是不会吃我儿子的醋的哦。
这么做也是相当于避免了成为孙权的烤地瓜,嘿嘿,想让我表明自己的立场?做梦去吧,你和刘备不打的你死我活,我还会有机可乘吗?就像关羽不和我打得如火如荼,你就不会有机会拿下荆州一样,现在,轮到我伺机而动了。
一看卑微到这种程度还是不好使,还是碰了软钉子,孙权有点不爽,但是,也不好说什么,于是,决定再干一件事,不把曹操拉进来誓不罢休,这就是把关羽的人头,马不停蹄的送到了洛阳——从摩陂回师之后,曹操就直接去了洛阳,不久之后丧命的地方。
孙权这么做还是拼命的摘自己,我杀关羽,那可不单单是我自己的意思啊,也有曹操的一份功劳,你看,我这不是把关羽的人头拿去了吗?我这是交差啊,还是那句话,要收拾我的话,你最好掂量掂量,我上头有人(打狗要看主人啊)!
于是乎,时间和地点上的巧合,已经死去的关羽继吕蒙之后又扯上了第二个人命官司:曹操。
他活着的时候无非是弄死了颜良,活捉了于禁,斩杀了庞德,比其他死后的杀伤力,那是小多了。
只可惜,这,又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34—05:卑微,孙权屈膝(5)
建安二十五年的正月,当曹操拖着大不如前的躯体,晃晃悠悠的到达洛阳的时候,关羽的那颗首级也在孙权的精心呵护下如期而至了。
我们不是曹操,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得知曹操看到这颗人头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由于距离被斩头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在经过一定得防腐处理之后,关羽的这颗人头应该是保存了想当的成色,只是,已经和曹操记忆中的关羽相差甚远了。
很久没有见面了,自从许昌一别,曹操就没有和关羽见过面,几十年过去了,两位意气风发的英雄都已经进入暮年,其中一位还告别了这个世界。
他,曾经是曹操最为仰慕的一个战神,一度也成为了自己的得力属下,我们毫不怀疑,关羽是十分感激曹操对自己的赏识的,当初面对张辽的劝解,那番感慨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和曹操的相见恨晚。
他更感激的是,曹操没有让自己有什么信仰上的艰难抉择,说要离开的时候并未横加阻挠(比今天的猪协和猪协领导下的俱乐部们强多了,在没有任何纸面上的协议的情况下完全遵守了口头协定),算是成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曹操对他的好,他是永远记在心中的(怎么这话说着说着就变味了,有点暧昧了呢?)。
但是,刘备和曹操毕竟是两大阵营的,早晚必会有生死一战,作为刘备坐下的第一猛将,他没有选择。
所以,襄樊一战,曹操差点被逼死。
就像关羽被好友徐晃一阵痛扁一样,此乃国家之事。
那个时侯,即便是曹操对关羽很是头疼,但是,依然不会憎恶他,各为其主嘛,这才是职业选手的表现。
现在,危机已然过去,那个高贵的头颅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让曹操的感觉十分的复杂。
如果他当初效力于自己的麾下,那该有多好啊,他会有今天吗?恐怕生就的威名不会低于张辽了。
曹操忽然感觉很累,是的,一定会有一种疲倦的感觉,不要忘记,此时的他已经是66岁的高龄了。
如果不是孙权的帮忙,恐怕自己的头颅就会装在锦盒里呈现在刘备的面前了吧?盘算一下,我有多少次化险为夷呢?官渡那一次?赤壁那一次?渭水那一次?还是汉中那一次?或者是襄樊这一次?
曹操不会被这颗已然60的苍老头颅吓着,产生什么恐惧心理,相反,面对着亦敌亦友的这颗头颅,他反倒是卸去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死去的人已经死了,再感慨也不会活过来,活过来依旧不是自己的属下,所以,在最起码的祭奠关羽程序之后,曹操,还是要忙活一点正事的。
什么正事呢?
修建宫殿。
没有错,观赏头颅是次要的,在哪里看不行啊,其实曹操这一次来到洛阳就是为了继续建造建始殿。
为什么要在洛阳大规模制造宫殿?
自然是为了后世做点打算,什么打算?我们可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下:
“篡汉”。 txt小说上传分享
34—06:告别,大腕葬礼(1)
说曹操想篡汉也许有点过了,但是退一步说话,就算曹操本人不想当皇帝,只是要做一个周文王而已(这个是他自己承认的),可是,既然已经决定迁都洛阳,那也需要一定档次和规模的宫殿吧?
所以,建始殿的修葺只是一个开始,其实,曹魏时代对洛阳宫殿的开工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
——建始殿北的祟礼门、承明门,此殿始建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那一年10月,曹操西征汉中归来,开始修建建始殿。
第二次:
——是黄初元年(220年)12月,魏文帝将国都由许昌正式迁往洛阳,因洛阳宫殿尚未完全修复,于是就用建始殿作为群臣朝会之殿,其门曰承明门。
第三次:
——时间更靠后了,青龙三年(235年),皇帝又换了,明帝曹睿大规模修建宫殿,甚至做到了“制度靡丽,百姓苦之”这种程度。
所以,曹操摆弄建始殿。
那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的完成进度和曹魏的建国——发展——鼎盛正好吻合。
只是可惜,在这个过程当中,曹操病死了。
为此,三国演义煞费苦心的编排了曹操的死亡模式,先是被关羽一吓,接着是破土动工的时候砍了一颗梨树,结果惊动了神灵,看出血来,大半夜的,梨树之神钻进了曹操的梦中要杀他,如此的几番惊吓,年事已高的曹操终于不治而亡,为自己的奸雄生涯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
关羽的恐吓是扯淡了,但是,梨树之神的传说却不是罗贯中的凭空捏造,那是《世语》中记载的故事。
作为今天的我们,当然可以说是歪曲捏造,是唯心主义思想作祟,乃是封建糟粕,不过也不全是。
首先,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参天古树冒血的事情我们不能肯定就不会发生,也许是什么正常的大自然神秘现象呢?曹操虽然饱读诗书,可惜,没有太多的自然科学常识,当看到奇异的现象之后,就觉得自己是气数已尽,上天在启示自己,到时候了,到去上帝那里报道的时候了,再说了,66岁的老人,有点奇异的想法也是不奇怪的。
其次,曹操的想法在当时也不是稀奇的事情,因为这在当时是一种禁忌,植物禁忌。
我查了一下资料,汉族民间认为植物同动物一样是有灵魂的。先秦时就有一种司木之神,名曰“句芒”,为古代的树神。“夸父逐日”弃杖化为“邓林”,也是桃林有灵的记载。对被神化的植物,从古至今,以敬祭活动表示崇拜者不多,主要以敬畏的形式表示崇拜,其内容便为禁忌折伤或砍伐。
根据《礼记&;#8226;月令》中的记载,孟春之月,禁止伐一切树木;季春之月, “毋伐桑拓”;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很明显,这些禁伐并不是出于防止偷盗或其他目的,完全是出于迷信,认为树木有神灵,违反禁忌会触怒树神而受到报复。西南汉族一些地区仍有“祭龙树”、“标龙林”的习俗,人们不仅不能砍伐龙树,而且平时也不能走近龙林;不能在龙林里放牧;龙林里的树、花草、土石都不能随便乱动,否则,便认为是冒犯了树神,会遭到不幸,这类禁忌皆为原始植物崇拜的残存。
在几种因素的综合之下,年事已高,刚刚经历了一番奔波劳碌的曹操,在所谓的植物禁忌暗示之下,觉得自己到时候了,于是,随着心理防线的坍塌(也许不该说是坍塌,而是解脱和看开了),各种潜伏的疾病纷纷有机可乘,于是,病倒了,无药可救了,正所谓病来如山倒嘛,于这年,建安二十五年的年初,不治身亡,享年66岁——当然了,你要是非得说关羽的那颗头颅也让曹操产生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也可以,只要不是说被吓着的就行。
歪打正着,孙权的政治目的也算是达到了——他一系列的卑微屈膝的行为就是为了拉近自己和曹操的距离,争取到一个和刘备开战之后对自己最有利的局势,曹操老了,但是没有老糊涂,所以就是不上钩。
但是,现在曹*了,一个如此重量级人物的去世,自然会引起了朝野天下的一系列动荡和变数,曹魏政局往何处去?曹丕是继续曹操的执政理念还是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捅破窗户纸?
刘备和孙权再有私人恩怨,这个时侯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关注着局势的发展。
而我们,在关注动荡之前,也可以给这位逝去的领袖举办一个像模像样的葬礼了。
一个政坛大腕的葬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4—07:告别,大腕葬礼(2)
说来也是令人很感慨的。
其实,曹操的表现是完全可以被视为后人之楷模的,尤其是在自己的葬礼这件事情上显得很是超凡脱俗:
国人向来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要好好的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久,既然是要死很久了,所以尤其是要料理好自己死后的事情,死者为大嘛。
所以,看看今天的殡仪馆火葬场的“壮观场面”吧,随随便便一个劣质商品都要卖出“天价”,国人拉价那是拉出了许多记录的,尤其是在对付小商小贩,或者面对大减价商品的狂热的时候。
但是,唯独在这个时候,没看过谁不厌其烦的和工作人员讨价还价,基本上是要多少给多少。
谁跟死人过不去啊。
这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