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做得好的话,完全可以像南中地区那样提供大量的优秀兵源。
但是,魏延的战略呢?假设他的冒险成功了,但是,占据长安孤城之后曹魏方面会坐视不理吗?必然倾力反扑,反过来看,蜀军的提供后援部队以及粮食运输都很成问题,随时有可能陷入惨烈持久的消耗战中。
曹魏实力三倍于蜀汉,又是在本土作战,必然将脆弱的蜀汉帝国军事和经济拖垮啊,而且,所谓的盟友孙权真的会配合强行进攻曹魏吗?恐怕由永安趁虚而入蜀汉本土,占据益州是最为有利的吧?
那样的话,蜀汉就会有灭顶之灾,而被严重消耗的曹魏也成了实力壮大的江东帝国下一个目标,也就是说,魏延的战略即便是成功了,真正获益的是孙权。
从战术角度来讲,魏延是很有开拓性的,至少这种思想可以列入教科书保留下来,在一个合适的外部条件下展开运作,但是,从当时的实际条件和战略层面考虑,还是诸葛亮的方式最为符合蜀汉帝国的现实利益。
魏延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佐证诸葛亮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说到的两位人物:司马懿和孟达。
这两人的“沙盘推演”仿佛就是在模拟着魏延和诸葛亮做出这一冒险计划的惨烈后果:
欺负我们魏国没有人吗? 。。
39—14:北伐,寓意何在(5)
在经历了无间道三剑客事件、叛逃曹魏事件之后,我们可敬的孟达先生再度出场了。
这是一位比吕布还要牛逼的背叛之王,吕布还没有做到每一次出场都是和反水性质的事件搅和在一起,而且,他的背叛是为了夺取到一个看似光明的未来,因为,背叛成功之后,他就会是老大了。
但是,孟达先生的每一次出场都和背叛有关系,而且,他的背叛看上去并不是为了博取一个光明前程,只不过是为了达到过去的待遇标准——他在刘璋的手下其实薪金标准和社会地位都还不错,但是,因为和张松还有法正这样的雄心勃勃的人搅在一起,结果也是跃跃欲试,但是,叛逃到刘备手下呢?虽然在征讨上庸的战役中立下了功劳,但是,刘备并没有给予他法正那样的待遇,甚至连信任都没有,居然让刘封前来监控他(也有着互相监督的意思),于是,失望的孟达就借着一个机会跑到了曹丕这里寻求发展。
一开始看孟达是赌博赌对了,因为曹丕力排众议,很欣赏他(尤其是仪表方面,真是以貌取人啊)。
所以,孟达就想保持这种状态也不错。
但是,好景不长,曹丕死得太早,魏明帝曹睿上台之后就不是很看得上孟达了,再加上朝中一批人和他不对付,身边还有一个总要黑自己的申仪,于是,刚刚适应了新生活的孟达又想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了。
而且,从这一系列的心态转化中可以看出,孟达同学还犯了一个兵家大忌,一个叛逃者字典中的兵家大忌,那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
当曾经的好友(现在也许也是,不过利用的成分明显更多一些)李严不止一次的和他通信,当然,内容此时还不是勾引孟达叛逃,因为那样的话容易打草惊蛇,只是吹捧他一下,以及说诸葛亮们很“想念”他,然后,诸葛亮也很配合的给孟达去了一封信,里面很“动人”说什么李严是我的好帮手,如果有孟达这样牛逼的人也过来辅佐我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之类的——没有明说一定要让孟达回来并且给他什么好处,但是,也等于什么都说了:蜀汉人民欢迎你啊!
孟达心动了。
李严和诸葛亮很了解他,尤其是在前两次孟达叛变事件中都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追逐最大化利益的人,现在,他在魏国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估计又到了一个转型敏感期,未必不会争取得到啊。
那么对于孟达来说返回蜀汉帝国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大大的啊,相比于巅峰时代的蜀汉来说,现在虽然恢复了一定的元气,可是,有一个是很难弥补的,那就是精英人才在两次惨败中流失严重,很难补充上来,以前挡在他面前的“五虎将”基本上不在了,如果此时以上庸军区再度归附的话,那么自己的名次比当年至少可以提前5到6个名次,如果配合一下蜀汉即将举行的北伐,到时候岂不是身价倍涨?
一想到这里,孟达不觉十分兴奋,于是,开始主动向诸葛亮和李严表露自己的心迹,归心似箭的心迹。
正中二人的下怀,长期以来的感情投资没有白费啊,不管这个家伙回来以后是不是真要履行诺言,反正,先把他忽悠过来再说吧——不是诸葛亮和李严比较龌龊,龌龊的是孟达自己,如果是黄权反水的话蜀汉人民才会真正的举双手欢迎,这才是所谓的海外游子落叶归根啊,孟达呢?谁敢保证日后还会不会玩今天这一套呢?而且,这样一号人物,还敢给予他重要权力吗?如果不给的话,会不会再度引爆他的不满情绪?让他做出什么不利于帝国的事情?
所以,不论怎么看,孟达老兄回到蜀国之后都不会有他理想中的待遇:厚待,不放心,于是冷处理→不满,反叛。
如此,孟达的命运就陷入了一种龌龊性悲剧轮回当中,而对于这种人,无论最后是怎么样一个结局,都不会有什么人同情他的——咎由自取。
不过,那还是以后的事情,诸葛亮和李严利用也好,真心相待也罢,首先孟达要做的就是起事成功。
只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摆脱一个人,那就是像一个牛皮糖一样粘在自己身上,从蜀国跑到魏国的申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9—15:北伐,寓意何在(6)
申仪和孟达不对付很好理解,因为他们的性格和追求的目标实在是太相似了,不撞车那才奇怪。
而且,孟达属于那种和谁处的时间长了都会产生矛盾的人,再加上影响着申仪的仕途发展,所以,暂时处于劣势的申仪一直想把这个碍眼的家伙给解决掉。
于是,在这段时间里,申仪一直在暗中监视着孟达,就想找机会咬他一口——孟达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所以,李严和诸葛亮的小动作不可能被申仪给觉察到,那么,申仪给中央的报告也就不是诽谤性质的小报告了。
而这,也是迫使孟达提前造反的一个关键因素,叛乱这种事,就算自己没有做,上面也会当成事来查的,到时候可就麻烦了,所以,孟达的自行决定把“起义”计划提前倒也不错,他以为,到时候诸葛亮是不会不管自己的,就算是从利用的角度出发,自己这个棋子也不能轻易放弃吧?
所以,“孤注一掷”不是孟达失误的地方,他的失误在于低估了曹魏军界一些家伙的智商。
尤其是那个叫做司马懿的人。
司马懿很喜欢黄权,甚至在与诸葛亮的书信往来中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对这位被迫的“叛逃者”的钦佩之情,但是,对于孟达这位来得更早还是主动交出了上庸军区的家伙却抱着十分的怀疑和戒备的态度——这种怀疑和戒备敌视心理源自于他对孟达的鄙视。
曹丕死后,孟达的最大的保护网已经消失了。
所以,当申仪报告孟达的反常动态的时候,司马懿已经有所准备了,宁可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个,何况,这是一个自己很讨厌的家伙,趁机铲除他也是不错的构想啊。
当时的司马懿镇守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权力虽然不小,但是,依照孟达的计算,要想迅速带领大军前来征伐突然起事的自己,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少则20天,多则1个月,到时候,已经把主力驻扎在汉中的诸葛亮要向前来支援自己的话想必也差不多了,即便是晚了一些的话按照自己的实力坚守一段时间也是没有问题的吧?这样的话也算是立功了啊。
孟达对自己很有信心,所以,还是在建兴5年12月举起了反旗,按照曹魏纪年的话,这一年是魏明帝太和元年。
但是,孟达的失误在于,少则20天多则1个月的计算方法是把司马懿向政府请示完毕之后再率领大军征伐,而且,之前根本就不会猜测到自己会在这个时候造反,所以,还要手忙脚乱的纠集军队,到时候自己早就布置的差不多了,简直是稳坐钓鱼台啊。
没见过像孟达这样计算如此至关重要的大事的,人家一般都是把最坏的可能计算在内,然后做着充足的打算,但是孟达老人家呢?估计是屡次叛变都是一帆风顺,所以很是托大,什么都是按照最完美的设想,最有利于自己的设想来布置这次决定命运的一战。
结果,司马懿根本就没有请示曹睿,而是直接进军上庸了,——孟达就算低估了司马懿,但是,他既然知道自己不被新皇帝信任,那么就应该做好相关方面的准备吗?
并且,司马懿也不是手忙脚乱的临时布置,人家早就准备好了,早在申仪报告之前就有了第一手的准备,一旦拿到人证物证马上出动,结果,孟达所设计的20天周期被司马懿缩小到了——8天。
造反8天之后,孟达的新城郡第一道防线——房陵被司马懿团团围困了。
虽然吃惊,但是,孟达还要硬着头皮顶下去,提前了12天,意味着他还要多坚守12天,希望诸葛亮的速度也可以像司马懿哪么快啊。
但是,援兵终究没有到达,他们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而带领这支军队的就是立功心切,要把孟达至于死地的申仪。
孟达的两个条件却都被击破了,剩下的就是死守了,不是为了扬名立万,而是自保。
由于这里三面环水,所以,坚守也不失为一个好地方——他在城外筑了几道木栅,木栅以外三面有水,一面是山,想必你打起来也是很费劲的吧?
孟达这个布置倒还可以,也算是充分利用了地形因素,用足了16天的时间,司马懿才把这些沟沟坎坎给清楚掉,逼近了主城之下。
这个时侯还是可以打的,但是,孟达的溃败充满了讽刺元素,一向喜欢在背叛*利的他现在终于尝到了被人背叛的滋味:他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不想和主帅一起走上不归路,在他们看来,援军,口头许诺而对援军是不会到来了,现在,又被扫除了诸多障碍,直逼城下,灭亡之日不远了,还不如主动投诚,来个坦白从宽啊(也是被逼出来的,看不多什么希望了,要不然的话早就投降了,而且,邓贤还是孟达的外甥,孟达要造反不可能不被他知道),于是,在司马懿加紧攻城的时候,他们主动开城投降,出卖了孟达。
折腾了小1个月的孟达事件就此告一段落。
有人说诸葛亮不支持孟达的起事,所以,一直没有真心相待,但是,人家确实是派出援兵了啊,只不过被布置周密的司马懿阻拦了而已,这种阻击战,往往是阻击部队的意志和抵抗强度起着决定作用,而不是攻击部队。
也有人说孟达太毛躁了,为什么要着急起事呢?等到明年春天诸葛亮大兵出动的时候再遥相呼应不好吗?
这未免有点事后诸葛了,汉中的军队已经集合完毕,提前1到2个月出动未必不行,而且,申仪已经密告了孟达的异动,司马懿们已经做出了反应,孟达想继续稳坐钓鱼台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