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被袁绍打败以后,公孙瓒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神经一直不太正常,也许他是个天才吧,但是他的手下都是凡人,当知道即使自己战死主将也不会心疼的时候,不由得军心大乱,都怎么样了呢?一个个“或自杀其将帅,或为绍兵所破”,导致袁绍军队“径直其门”,杀奔公孙瓒的主营而来。
这下子公孙瓒傻眼了,为自己的倒霉理论懊悔不已,危急时刻,思维正常化,想出了一个大胆不失精妙的点子——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杀将出去,和外面的盟友黑山贼会和(袁绍和黑山贼首领张燕有仇,当初吕布曾经在袁绍的指挥下剿灭这股势力),从后面切断袁绍的归路,杀他个措手不及。
计划虽然大胆,不过却胎死腹中,因为他的亲信长史關靖极力反对:将军,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吧,现在部署已经是土崩瓦解之势了,之所以还在勉力支撑,除了恋眷家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将军还在主持大局,主心骨还是有的,现在已经顶了这么长的时间了,咱们受不了,袁绍也扛不住了啊,只要他弹尽粮绝退兵,那么咱们自然也就无事了,如果将军率领一支部队杀出去,大家心里就没有主了,一定会土崩瓦解,易京是将军的根本所在,一旦这里尸首,即使将军跑了出去,也是无根之枯叶,根基不在了,哪里还有未来啊!
啰哩罗嗦一大堆,其实關靖代表了大部份将士的心态:他们已经不是很相信公孙瓒了,总以为这次突围不是为了搬救兵,就是为了逃跑,抛弃他们和这个苦心经营的王八壳子。
公孙瓒也是三分钟热乎劲,被關靖这么一说,立马泄气了,没有办法,的确是有道理啊,自己这一招的大前提就是易京将士一直坚持到自己和援兵到来,到时候再里应外合,一旦自己跑出去了,这帮人顶不住投降或者战死,易京沦陷的话,那么回来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只好按照關靖的意思,继续死守,等待外面援兵的到来,到时候再来一个里应外合。
别说,援兵还真的来了。
但是,末日也到了。
12—05:袁绍也没有闲着(5)
说来也是郁闷,本来,援兵的到来,按照先前的计划,两下夹攻袁绍军,是个翻盘的好机会,但是公孙瓒的一个疏忽导致了满盘皆输。
他是怎么想的呢?派人去杀出重围送书信,约定举火为号,再来一个内外夹攻,一举剿灭袁绍军。
但是,倒霉的是,这封书信被袁绍给截获了,其实也很正常,大股敌军杀过来,袁绍不可能没有防备,就等着公孙瓒的信史前去联络呢。
这下子齐全了,袁绍洞悉公孙的作战计划之后,决定来个将计就计,让自己的部队扮作援军,按照约好的日期放火。
城里的公孙瓒以为OK了,马上亲自率军杀了出去,结果冷不防被两翼的袁绍伏军痛贬一顿,只好退了回去。
这下子不仅是元气大伤了,最重要的是军心大乱,之前就指着援军呢,现如今被摆了一道,依靠已经没有了啊。
不管这头的公孙瓒如何安抚军心,那边的袁绍可不等了,酝酿很久的地道终于竣工了,大批敢死队顺着地道杀进了易京主楼,一阵放火,顿时,公孙军阵形大乱,被这群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敌人一阵冲杀,所剩无几了。
公孙瓒见大势已去,知道必败无疑(据《献帝春秋》讲,城破之日公孙瓒梦见蓟塌陷,预感到了死神的召唤,不知是真是假啊),不想被袁绍羞辱,更不想当阶下囚,于是武人精神焕发出来,杀了老婆以后自己也自杀了,一代枭雄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有不少毛病缺点,也不是当老大的材料,但是还是有些胆色的,比袁术之流壮烈一些。
还有前面提到的關靖,《英雄记》中对他的评价不高,说他只是一个区区酷吏,靠着会派马屁被公孙瓒重用,并没有什么大本事,这一次公孙瓒坐以待毙,他也有很大的一份功劳,但是公孙瓒死后,这家伙仰天长叹一声:吾闻君子陷人于危,必同其难,岂可独生乎?
什么意思?许是觉得公孙瓒如果不听自己的话,杀出去也许不会死,而感到内疚和惭愧吧,于是就很男人的“策马赴绍军”,战死沙场,自己的脑袋和公孙瓒的脑袋打包送到了许——也不枉公孙瓒对他的厚爱了。
拖了很久的公孙瓒终于败亡,袁绍扫除了一大劲敌,这个时候正值曹操剿灭吕布,和刘备明争暗斗的时刻,从综合实力来看,袁绍还是领先曹操好几个身位,马上打一仗的话,站在中央朝堂之上的曹操依旧落于下风。
不过,就在曹操费尽心机的摆平内患,争取缩短差距的时候,袁绍整合战略部署上发生了重大的失误。
这个失误可以说是袁绍一生中的隐痛,很多大佬都有这种烦心事,但是袁绍的方法不仅没有解决或者压制,反而让其茁壮成长起来,也让曹操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这个失误就是子嗣之争。
12—06:袁绍也没有闲着(6)
不知道这些大佬是为了显摆自己的繁殖能力超强还是为了给自己添乱,总之是养了一大帮孩子,曹操的不用说了,孙权的儿子们打得乱成一锅粥,刘备的好一点,但是应了那句话——老实的孩子往往没有出息。
袁绍呢?有三个孩子:袁谭、袁熙、袁尚。
也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不太受待见吧,袁绍即使是溺爱小儿子袁尚,依旧是想一碗水端平,让世人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处事公平,尤其是在剿灭公孙瓒之后,袁绍公然把袁谭派到了青州。
对于这个举动,沮授坚决反对,认为是祸乱的开始。
袁绍的解释呢?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
什么意思?就是为了观察谁的本事强一些。
派出袁谭只是一个开始,而后不久,老二袁熙去了幽州,就连外甥高干也去并州历练一番。
这么做是好是坏?至少短期内没有见到什么成效,甚至于沮授看来,影响极为恶劣,按照他的理论:一兔走冲,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什么意思?袁绍的继承权就像这只被万人追逐的兔子,早点定下来谁拥有,那么其他人也好安分守己,否则祸乱必生啊。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当时袁绍的臣子分为两派,一个是以审配、逢纪为首拥护的三*,一个是以辛评、郭图为首的长子党,基本上没有老二什么事,他也到乐得当个骑墙派,抱着美丽的老婆暖被窝去(就是后来被曹丕抢走的甄氏),真要给他确定一个立场的话,还是和三弟袁尚走的更近一些。
其余大臣是什么态度呢?大部分是支持袁谭的,因为从世俗观点来看废长立幼很不吉利,况且袁绍想拥立袁尚的观点很俗不可耐:貌美。
还有两个人是中立的立场,就是沮授和田丰,在他们看来,袁尚和袁谭实在是五十步笑百步,谁当老大都一样,关键是要快点决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而沮授坚决反对让袁谭拥有实际权力也可以看出这个阶段态势还是比较明朗的,虽然袁谭的选票高一些,但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袁绍已经倾向于袁尚了,既然你心中有了人选的话就不要画蛇添足了。
不过沮授的想法有点太简单了,或者说是太单纯了,难道袁绍确定了其中一个的地位,另一个就真的会安心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太子”之争了,背后牵涉到很大的党派问题,不光是袁谭和袁尚的问题,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两大团伙早就势不两立了,即使二袁停火,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的,落后的一方必定会反戈一击。
所以,沮授并没有领会到袁绍的真正意图,袁绍此举正是为了给袁尚登位扫平障碍,仔细看看吧,外派名单中连高干都有了,恰恰没有这位最被溺爱的小儿子,而是把他放在了自己身边——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冀州,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不要以为这个举动是为了历练袁谭,仔细看看他到了青州以后的境遇吧,根据《九州春秋》所载: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
这里就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袁谭去青州说好听一些是历练,其实就是流放,连个名分都没有,而且实际领土面积也是少的可怜,这样一来,他对袁尚的威胁也就大大减小了。
袁谭的郁闷可想而知,但是他也不甘心就此受戮,既然已经被驱逐了,那就抓住这个机会好好扩充自己实力,再与袁尚一争高下吧,正好,曹操也给了他一个青州刺史的名分,不妨利用一下青州军阀实力薄弱的优势,于是,才有了“北排田楷,东攻孔融”,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不过很遗憾,棋差一招,袁谭玩心机还是玩不过他的父亲,你终究还是被驱逐了啊,袁绍死后,快马加鞭还是慢了一步,被袁尚近水楼台,只好自封为车骑将军,聊以*了。
这是后话,袁绍这段时间没有闲着,剿灭公孙瓒,扫清外患,资产重组,确定袁尚的优势地位,安定内部军心,一系列的举措都在表明——他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曹操下手了。
但是,袁绍真的准备好了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2—07:袁绍也没有闲着(7)
首先,袁绍和曹操这一战实在是不可避免了,中原的一片混战之后,这两大势力脱颖而出,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啊,即使袁绍不出兵,有一天翅膀硬了,曹操也会主动出击的,都长大了,再也不是小时候嬉笑怒骂的玩伴了。
看看这两位的兼并步伐吧,建安元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年,剿灭吕布和袁术,从而控制了徐州、兖州、豫州,也就是说,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地区姓曹了。
袁绍呢?在建安三年剿灭公孙瓒以后,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姓袁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沿黄河下游的南北对峙局面。
而目前的总体实力来看,袁绍占优,那么袁绍采取先发制人,曹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确立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所以,建安四年,袁绍感觉安排的差不多了,集中了四州主力——十万精锐步兵和10000名精锐骑兵南下攻打许昌。
轰轰烈烈的官渡大战一触即发了。
但是,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沮授和田丰两个人又蹦了出来唱反调,认为时机拿捏得不好。
沮授的理论是,历年以来,袁绍一直在打仗,弄得百姓疲惫,国库没有太多的积蓄,真的要打的话,应该进屯黎阳,好好经营河南,休养生息之后,派出小股精锐骑兵出击骚扰曹操,让他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法安心发展,我们呢,以逸待劳,不出三年,基本上就可以拿下了。
但是袁绍不听,是他实在是等不及了,而且沮授的话实在是过于理论化,曹操是白痴啊,就这么被你玩弄于股掌之上?你发展人家不也是发展吗?
而且袁绍即使嘴上不承认,心里也是默认的,那就是玩政治,玩发展经济,他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必须趁着现在自己有军事优势的时候先下手为强,否则的话,被拖垮的是就是自己了。
那么袁绍的这个军事优势有多少呢?有是肯定的了,不过没有那么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