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顺口溜)的来历及其发展
打油诗;是一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的旧体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故名 。
传说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一鸣惊人: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景,而不着一“雪”字,雪的形神却跃然纸上。遣词用字,十分生动、贴切、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
打油诗说起来朗朗上口,为众人喜爱,广为流传,故又名顺口溜。
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道地的下里巴人。但她面对苏东坡*性的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洞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到了现代,打油诗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闪现着一个时代的灵魂,故鄙人叫它做时代歌谣,《顺口溜吧》()网站也因此把收集到的顺口溜(打油诗)全部编录在“时代歌谣”栏里。
打油诗有时成为许多人讽刺取乐的工具,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
1927年以后,蒋介石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
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各个年代现实生活的打油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五十年代,有一首《干部下乡》打油诗:“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精神。
七十年代,“*”*中,许世友将军写了《莫猖狂》打油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矛头直指江青反革命集团,表示坚决要保护*同志的决心。1974年,文化名人夏衍在狱中,模仿清代《剃头》诗写了《整人》诗:“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揭露了“*”中*、“四人帮”整人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处逆境而达观、洒脱的心态;同时说明这些蓄意“整人者”绝没有好下场,觉醒了的人们也将“整其人”,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之后,大文豪郭沫若在悼念被*致死的阿英同志时,写了《咏臭老九》的打油诗:“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发泄了对“四人帮”残害知识分子的愤懑之情。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歌颂,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正因如此,往往容易引起执政者敏感,有些人甚至对号入座,从而对打油诗进行打压、禁锢!在此,本人强烈要求这些人,请正确对待打油诗(顺口溜),注重其文学艺术价值,牢记毛主席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给打油诗(顺口溜)一席之地,让中国式的幽默得以发扬光大!
引用本文,请做好以下链接:///gy。qy。htm
“顺口溜”详解
近一、二十年来,有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国非常盛行。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许多人都能随口来上几句。比如表现自己或他人在餐座上的英雄气概,酒徒们振振有辞: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喝出血。比如形容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社会上一时流传: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会,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个八个不累,收礼金成千上万不退。
这种语言现象,老百姓一般唤作“顺口溜”。何谓“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我们以为把当代流行的这种语言现象称作“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即“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如此称说,以为有如下理由:一是它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实乃“民”之家族成员;二是现今的这些“顺口溜”主要是反映讽刺社会的诸多不良现象,多与时事有关,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民谣”定义相吻合。所不同之处突出在一“新”字上。由于这类民谣主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是伴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兴起,是新时期的“语言产物”,且方式上有其独特性——人们只是口头说讲,而不以音乐的形式唱诵——因此,我们冠以一“新”字,谓之“新民谣”,以示区别传统民谣。
当代中国“新民谣”所以如此“发达”,除了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其载体——语言——形式的特点也是“功”不可没的。从上述所举的众多例证来看,新民谣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新民谣传播起来快速、广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新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色。
1.语音方面:新民谣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易记。如新民谣“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度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同一个韵母,是极标准的押韵形式,加上句式排列整齐,念起来觉得特别响亮动听,如果换成无韵的同义手段表达相同意思,比如说成“50年代全民炼钢铁,60年代全民度荒灾,70年代全民下农村,80年代全民做生意”,效果就会差得多。
新民谣在语音上的第二大特点是,节奏鲜明,富有极强的节拍感,一般是两字一拍,也有一字一拍或三字一拍的,读起来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这在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四字句,二二式: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足/饭停,不行/也行;饭饱/酒醉,不对/也对。
五字句,或二二一式,或二三式:
嘴里/没有/味,开个/现场/会;家里/伙食/差,下乡/去检/查;要想/加个/餐,办个/训练/班。
2.词汇、语法方面:新民谣的主要特色表现在遣词造句上,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用词精当,鲜明的形象色彩跃然纸上
穿着料子,挺着肚子,拖着调子,画着圈子。
(2)句式整齐,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从上面所举的众多例证看,新民谣在组句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讲究句式排列整齐,语句与语句之间多用相等的字数、相同的句式,甚至连词性的对应都注意到了,如:
花大笔大笔的钱,流大把大把的汗,毁大片大片的田。
(3)搭配异常,看似不合规范其实自有奥妙其中
新民谣中,有些句子按照逻辑语法标准,是有毛病的不能搭配的,如:
工商吃摊子,税务吃厂子,交通吃车子,公安吃婊子,学校吃孩子,组织部门吃章子。
(4)省略甚多,民谣自身特点所致
新民谣中,不少句子看上去没有“脑袋”——缺少主语,如:
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中午吃顿饭,临走拍拍肩,以后好好干。
3.修辞方面:和语音、语法相比,当代新民谣更大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修辞上面,这主要表现在修辞格的成功运用。从比喻、借代、双关、夸张、仿用到排比、对偶、顶针、回环、反语等等一系列的传统修辞格几乎全用到了。
引用本文,请做好链接:
我的顺口溜缘
还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就对顺口溜 (打油诗)产生了兴趣。当时,因为只是偶尔看到一首顺口溜,所以,虽然觉得顺口溜风趣幽默,很有意思,但还没有把它们收集起来的想法。
*年的一天,我写一篇文章,想引用一首顺口溜,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遗憾的是,当时怎么也想不全这首顺口溜了,而且在哪看到过这首顺口溜都不记得了,没办法,只好放弃。这首顺口溜就是:五十年代全民炼钢/六十年代全民备荒/七十年代全民下乡/八十年代全民经商。(后来又加了一句:九十年代全民“三讲”。详见:)
通过这件事,我便产生了一个冲动:应该把这些顺口溜好好地收集起来。于是,我特意准备了一个带塑料套的小本本,并在扉页上写下“雅趣园”三个字。
这一天是公元*年四月十八日。从此,我便与顺口溜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间荏苒,转眼到了2005年。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顺口溜。这一看,让我看出了许多想法。
首先,网上的顺口溜太不地道了,许多顺口溜没有顺口溜应有的幽默风趣、朗朗上口,没有顺口溜应有的诗情韵味,取而代之的是散句的排列,词汇的堆砌,错别字的展览。顺口溜,这一汉语独特的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