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帝国雄关 楔子(1)
这是一个与一座城池有关的故事。一###四年,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大变局曾在这里揭开了序幕,而后上演的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个诡谲难测而又充满变数的时刻。任何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纠缠在这里的人和事,他们的命运和抉择、结局和悲欢,演绎着一段比小说还要好看的历史。
  “马迹北阙,犬嗷西方,###数尽,日月无光。”
  这是一个古老的谶言,出自于一部在民间颇有影响的占卜书——《推背图》。《推背图》相传写于唐代,书中此谶写的却是后世——一###四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事情。
  这句谶言写了三个王朝、三个人以及由此产生不同的三种命运。“马迹北阙”写的是当时大顺王朝的建立者李自成,预言中他正骑马向北京进发;“犬嗷西方”写的是李自成的战友张献忠,此时他在四川(古称西方)建立了以“西”命名的“大西政权”;而“###数尽”则写的是明王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崇祯,###是相加关系,意味着崇祯一朝只有十七年的寿命,“日月无光”同样是相加关系,日月相加为“明”,意味着大明就要灭亡。
  谶言之下还有一段解语:“杨花落尽李花残,五色旗分自北来,太息金陵王气尽,一枝春色占长安。”
  解语同样说明问题。李花残,意味着李家天下同样支撑不了多久,“五色旗分自北来”说的是当时的另一种势力——关外满清的五旗子弟,“金陵”是南京福王政权,气数已尽,“一枝春色”意味着清明时节,即清朝的建立。
  古老的谶语写尽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命运。在这古老的谶语出现几百年后,无论是幸或是不幸,一切都被言中。
  历史转到了公元一###四年的春天,适逢大明王朝成立的第二百七十六年。这一年的春天,气候并不温暖。对明王朝拥有着至高无上地位的那个人来说,死亡的气息正在这扑面的春意中料峭而来,不详之中,更有种难以平息的恐惧感觉。有恐惧之心的人就是谶语中被称为“###数尽”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光是他,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人也同样有这种感受,恐惧来源于一个名字——李自成。
  谶语中说李自成“马迹北阙”,没错,这一年的三月,李自成的军队已经抵达北京城外。与此同时,在距京城几百里以外的关外,谶语中的“一枝春色”——由摄政王多尔衮领导的满清军队也准备开拔,这支人数并不多的军队此时已经羽翼日丰,狼行虎视,在这个时候,没有人能无动于衷地看待这个人和他的能量。
  当李自成的军队抵达北京城下时,距北京城三百多里外的山海关,还有一个谶语中没有提及的重要人物也带着几万子弟兵拥了进来,他就是大明帝国骁勇善战的吴三桂将军。这一次,他带来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私家军队——关宁铁骑。十几年前,吴三桂以二十骑闯入皇太极的大营,救出他被包围的父亲,此后,他威名大振,简直成为大明帝国最耀眼的明星。从皇帝往下,大家已经一致认为,在最危急的时候,明王朝的最后一线生机就掌握在他的手中。
  此时的北京城内,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个明王朝最高的君主已经意识到他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可能会在自己手中断送,但他还在做最后的努力,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吴三桂和他的关宁铁骑身上。于是,他纡尊降贵,不断发信给吴三桂,加封他为平西伯,封官晋爵后,下了一个几乎是同归于尽般的命令:要他弃宁远,不顾关外大敌满清的威胁,来京勤王。
  宁远,距山海关二百里左右,也是明朝除山海关外离京师最近的辽东军事重镇。这是个曾经令明王朝最大的敌人——满清国痛心疾首的地方,曾经因为袁崇焕督师的存在,写下了满清王朝的前身——后金汗国——建国史上最痛心的时刻。后金汗国与明朝最大的一次败仗就发生在这里。老汗王努尔哈赤因此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时放弃宁远,不但意味着放弃关外大量的土地,同时也放弃了当年“辽东三帅”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辛苦开创的大好局面——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
   txt小说上传分享

帝国雄关 楔子(2)
明王朝乃至中国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将领有很多在宁远驻守过,吴三桂是最后一个,但他注定不会再有作为。曾经最有作为的袁督师,十年前的肉身已经被北京百姓吃光了,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想起他。那个下令杀他的人,惶惶不可终日,心里充满怨恨与恐慌,但唯独没有一丝一毫的忏悔与愧疚之心。
  吴三桂的铁骑开始由宁远向山海关挺进,除了他的几万军队外,他还带来了宁远的军民数十万人。当吴三桂带着他的关宁铁骑向海关进发时,不知他会不会想起这些前辈的命运。他或许会,因为就在不久前,在明王朝与满清王朝似乎总也结束不了的战争中,他的恩师洪承畴降了,他的舅父祖大寿也降了,当时情形下明朝臣子不是战死、冤死,就是投降,,没有其他的路好走。
  由一###四年三月上旬开始出发,心情复杂的吴三桂军队行进并不迅速,日行只有数十里左右,这个速度对于行军中的队伍来说,无疑是很缓慢的。吴三桂和他的关宁铁骑保持着这样的速度,于三月十六日进入山海关。
  山海关,这座自明朝修建起已经有了二百多年历史的名城,在当时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关”。这个名称的得来与明建都北京有重要关系,山海关与北京城相隔不过三百多公里,是京师的护翼,更是阻挡关外游牧民族的最后一道屏障。今天我们从地图上看山海关的位置,仍可以看到,它的东面是如今的辽宁省。这一片地方从辽宁锦州直至山海关下,共长约四百里,过去称为辽东,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盘据地,也就是俗称的“关外势力”。而关内,则一马平川,直通华北,全部是汉民族的活动范围。由关外到关内,山海关就像一把巨锁,在从东北进入华北的要道上了保险。“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山海关由明初的大将军徐达修建,后来经谭纶、戚继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明朝几代军事天才重修,由城里到城外,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由里面看,关城呈四方形,外用砖砌,四面均有关门,即东楼镇东,西楼迎恩,北楼威远,南楼望洋;城外设护城河,城南城北则是两座翼城;还有两座罗城,分为命名为东、西罗城,护城河则由其中穿过。山海关的东门面向辽东,是防御之重点。由东门开始,作为当年宁锦防线的最后一关,山海关与辽东整个军事防线形成一条锁链式的结构:出东门三十余里,是山海关第一个前哨军事据点“中前所城”(今辽宁省绥中前所),前面还有一座护卫城名叫“前屯卫”(今辽宁绥中前卫),再前行数十里,是“中后所城”(今辽宁绥中县城)。在山海关城东二里的欢喜岭上,还有一座用于军事瞭望的高地,名叫威远城。这套军事体系,为明王朝建立了几乎是坚不可摧的防线。
  但此时,明王朝颁布的命令却是放弃这条防线所有的锁链延伸部分,退到最后的一个终端——山海关城,几代边关将士的战略积累优势,今日毁于一旦!
  崇祯皇帝、李自成、多尔衮;大明王朝、大顺王朝、大清王朝,谶语中出现的这些人物,在一###四年的这个春天,他们的命运注定要被放在同一个舞台之上。当年写出《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先生早已作古,如果他能复生,相信他一定会写出更精彩的《三国演义》。
  而在这个时候,率领关宁铁骑进驻山海关的吴三桂,无意间坐到了一个最关键的神经末梢之上。在这座几代军事天才建造与维护的城池前,吴三桂没有想到,他和他的军队,不仅不是挽救明王朝最后的希望,反而要为建立历史上另外一个封建王朝提供便利。而这一切,竟然和上面的谶语如此惊人的吻合。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的瞬间,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各方势力有着各异的命运和抉择。所有当时风云人物都将伴随这道曾经坚固如铁的帝国雄关,和这道谶语一起成为后世不朽的传说。
  

励志皇帝的另一面(1)
就在吴三桂带兵拥进山海关之时,崇祯皇帝朱由检正面临着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对这位三十五岁的年轻帝王来说,他现在面临的形势是:在山海关以外的辽东大地上,他的老对手满清军队虎视眈眈,蓄势待发,在山海关以内的中原大地上,流民李自成、张献忠势力越来越大,但可用于对付他们的人才却越来越少。对于这位年轻皇帝来说,山海关这座关城如同一道薄弱的门,门里门外,全是敌人,而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明王朝又出现了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财政危机、人事危机与军事危机,内忧,外患,一并而来,并且来势凶猛。
  在这个时候,崇祯的脑中一片混乱。不知这个时候他是否有这样的后悔:为何要我入皇家?
  在历史上被称为明思宗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此时,三十五岁的他,已经做了整整十七年皇帝。十七年间,他处在“内忧外患”的大败局中,可能连一天好觉也没有睡过,自然也不可能有一天的快乐日子。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同情的帝王。尽管他身上有很多招人烦的地方,但事实上,作为一个个体,崇祯在道德品行上,似乎完全符合明君的标签。
  这个衡量标准就在于:崇祯首先是一个有梦想的皇帝。他的梦想,从一开始登上皇位到他最后的亡国时刻,基本上没有走样,这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皇帝中,并不多见。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多的是开始有雄才大略但后来蜕化变质的例子,比如宋徽宗赵佶、隋炀帝杨广都是如此。但崇祯不一样,他从一开始就有不变的梦想,直到最后,始终在为这个梦想奋斗不止,直至亡命,犹然不悔。
  这是个有毅力、有血性、有志气的人,与他之前出现的祖父辈、兄长辈——明熹宗朱由校和明神宗朱翊钧——相比,作风迥异。终其原因,就在于他拥有着一个自己看来坚定如磐石的梦想——他想做个好皇帝。好皇帝的标准,就是带领他的全体臣民走向一条中兴的康庄大路,永葆太祖留下的万世江山。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而崇祯确实也是在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于是,我们看到,在明史资料记载中,崇祯有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面,比如一生勤勉于行,励精图治,不好酒色,而且是一个标准的孝子。这当然为崇祯博了很多同情分。
  促成崇祯成为一个有梦想的皇帝的因素有很多。但内因在于他的哥哥——本朝上任皇帝的过于怯懦无为,致使本朝的军政大权,人事大权,财政大权甚至皇室安全的决定权全部落于太监之手。在崇祯十七岁登基以前,他过的是一种极度压抑的生活。我们很难在史料中看见他在这个时候的活动,因为那时的舞台并不属于他。真正的舞台给了他的,是在他十七岁那年,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突然的死去,让这个一直沉默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