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封赏能不闹意见么?易山手下将校个个不平,易勇直接就喊出自立为王的话,被易山立刻呵止了。
易山马上下令以后得万分注意言行,不得再出背逆之语。下令秦柯易勇带兵一万驻守山口关,易康带菊儿及孩子迁往黑水城,又严令整治吏治。易山要得到关西的民心才能立足,以关西这两州八郡七十二县为依托奠定根基。关西这雍州和凉州在西王的几次战败已经民生凋敝,处处残垣断壁人口稀少,如果不加治理会在很短时间里被九凤国或是北国消灭。现在的易山军团只有扼住山口关才能自保,在其他两大国中求生存要靠能言善辩的人才。秦柯手下的苏秦很快就得到了官职的提升,易山命他广招辩才充实关西。
北国派来了使者表达友好,这让易山有些意外,无非是些客套虚语。易山态度不明只是盛情招待使者而已,也许下次真有可能与北国合作。九凤王和北王都是雄才大略的有为君王,他们都想吞并易山刚刚打下的土地,可是山口关就一个没法像灭东国那样两大国分两路去瓜分。九凤国不和易山真正开战,易山仍然以九凤国的臣子自居。北国朝议想封易山为雍凉公,只要他接受这个公爵他就会得罪九凤国,最后易山只得依靠北国才能自保。只是北国的这个计划很快就被九凤国知道了,九凤王让萧亮立刻起草受封王谕等易山为随国公,其下官员各加升一级。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三十章 各国兵种的对比
随国公的随字不仅是因为易山的家乡属随县管辖,而且是随字有着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随县的由来就是很久以前有个庞大的王朝,他的国君为了巩固统治把亲兄弟封在一个离都城较近的一块地方,把他这个兄弟的封国取名叫做“随”也就是让其跟随自己拱卫自己的都城而已。后来很遥远的未来有个篡位的国君,把前朝封给他的这个“随”字改成了没有走之的“隋”,理由是有走之的随很容易走掉王朝可能不会长久。没想到后来还是二世而亡,很是可笑。
易山受封后上谢表称犬戎羌人收容董墨的大公子随时会来进攻无法脱身前往国都叩谢等话。易山既然封了随公自然要在家乡做些建设土木,以北固村为核心建了一座小城取名为易城,与随城互为犄角之势,再利用临河高地的地势建造密集的堡垒使随城防御敌人非常有效。
北国得到了东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力大增,又有广移民训民兵的国策,匈奴已经不容易对北国造成大的威胁,这使得北国可以腾出手来与九凤国争雄天下。九凤国虽然疆土扩大了不少但是都是些南方蛮荒之地,多为山区田地很少产粮不多。对比起来北国虽然有匈奴的边患,但是北国有水草丰厚的河套地区有天然的马场,骑兵自然较南方多。而后的岁月华夏的历史演变惊人的相似,全都记载着北方打败南方的历史。周灭商、秦灭周、刘邦亡项羽、魏灭吴蜀、隋灭陈、宋灭南唐吴越、元灭宋都是北方战胜南方,能逆袭的就只有个朱元璋,只不过也是运气好元朝自己不好好干了送给他的这个大便宜。后人们都热衷于统治者的德行,其实那是自我臆想罢了!
真正北方强盛的原因,一是北方骑兵较多,二是西北地势较高。这次九凤王就站在南方,也许英雄的九凤王就会以悲剧收场。九凤王也知道拿步兵去打骑兵那就是找死,所以他训练了最强悍的步兵来弥补没有大量骑兵的缺点,他的精锐步兵都是铁甲手持长四尺重五十斤的陌刀,士兵一个朝天式就能把骑兵砍落马下,马腿被一刀斩断第二刀骑兵就直接挂掉。北国在开始几次摩擦竟然都败给了九凤王的陌刀队,四尺的长刀都是双手握,分带刀势、出刀势、压刀势、按虎刀势、丟刀接刀势和右侧刀势把这步兵强化刀极致,战场这样大规模的部队在战场上刚猛异常、威风八面。而且九凤国还有长矛阵那是九凤王的师傅天机老人所创,也被九凤王训练了一个强大兵种,这也是易山不敢轻易脱离九凤国的一个方面。九凤国有特别多的新奇厉害的阵法,就是简单刚猛,陌刀兵加长矛兵在大规模步兵会战时那是绝对的优势。
随国公易山也用长矛兵,但是明显比不上九凤王的长矛兵。易山领地人少士兵的性命就显得更加宝贵,所以随国注重用弩箭等远程射击的武器,研制出了能射穿马匹的重弩、可以射穿两个带甲兵士并将其钉在城墙上的床弩,守城特别牛叉!他们研制出的有手弩、重弩、床弩和连弩。
北国主要还是骑兵,他们的马比随国的马要高出一个手掌的长度,比九凤国的马近一尺。如果两国骑兵相遇,北国的骑兵随便一挥马刀就能对准随国骑兵的胸膛直奔心脏,对准九凤国骑兵的脖子。而其他两国骑兵想这样砍北国骑兵的脖子就不得不举着兵器挥砍相对费力许多,这就是北国骑兵的巨大优势。九凤国各种军阵来了他跑开就是了,人家也追不上,高头大马跑的快也可以用作奔袭、游击作战。
匈奴基本都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作战基本没有大的败仗因为打不过时他们拔转马头一溜烟就跑了,所以他们侵扰中原时北国根本拿他没办法只能防御。可是漫长的边境线是防不胜防,云中郡、代郡、雁门郡和北地郡都有可能被攻击,北国只有挺着等自己国力足够强大时再出击匈奴。匈奴些年不仅侵扰着华夏还侵扰这西域各国,西域各国基本沦为附庸,向东由此匈奴对华夏形成三面包围态势。而中原大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王朝,他们内斗消耗着自我,匈奴人也趁大统一的九凤王朝分裂时对中原不断侵扰进入长城以内。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三十一章 降伏鄯善通丝路
北王在易山接受九凤王的授封后大为震怒,处置把事不力的官员,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情对北国造成多大的损失,他们将面临匈奴、九凤国、随公易山三个势力的威胁。
黄沙中一队人马向西行进,大旗在风中翻转着帅旗上正是一个易字,为首的将军晃了晃装水的竹筒,轻轻叹了一声。一行将士都快渴疯了,都努力的寻找着水源,可是天上连飞鸟都不见一只,好像这里除了一道一道的沙丘就没有任何活着的东西。
烈日照在沙丘上,一行军人的影子被拉的好长好长,一直投射到沙丘下面。突然有士兵倒在了地上滚下了沙丘,接着一连好几个都这样滚了下去。运气好的被人救起来,运气不好的会跌落陷沙不见了踪影。
除了漫漫的黄沙就只剩下他们这一行人在其中跋涉,在他爬上又一个沙丘顶时不经眼前一亮,那是个美丽的所在。他情不自禁的喊了出来、前面有水源!跟着我易勇没错!接着一个个爬上沙丘,见到涓涓的小河流都是直接滚下沙丘去的而不是用跑。易勇插剑黄沙中看着他们都抢着喝水,心里却默念着这次定要拿住董墨的大公子,上次差点就被那家伙射杀。
易勇随着兵卒走下了沙丘来到这绿洲的小河,一个兵士递过来竹筒。“将军喝水,比我们中原的水甜!”那兵士很是享受的咂嘴,易勇干裂的唇动了动终究没有挖苦这位兵士。
众兵士抬头看去,一大片绿洲里一条小河从山涧流出,最后小河四处分支为众多细流,一棵棵不算很密集的杨柳杂散的分布在水流边,水流最终都流进了沙漠里面不见了。某些地方还能见到麦田,绿洲中村落是极为分散。易勇率领军队穿过这片绿洲,向小河的上游走去在,水流最大的上游就有一座城池,那就是鄯善国的伊循城。
鄯善国本名楼兰都城扜泥,人口不足一万五千,兵不足三千。鄯善东通敦煌城,西通且末、精绝、拘泥等国,扼住了丝绸之路的要冲道路。
如今的鄯善国归于匈奴,九凤国朝衰落之时匈奴趁机拿下了鄯善国,也就是匈奴的附庸国。这样一个小国由于在两大国之间,经常受到两方的攻击现在依附于匈奴也很好理解。
易勇挥兵攻打依循城,不到一个时辰就拿下这座城,易勇留三千兵马驻守率大部前往鄯善国都扜泥城。
易勇在城下例数鄯善国王背九凤而归匈奴的罪过,让他交出西王董墨的大公子,鄯善国王无奈辩解,匈奴大兵压境为了存国不得不为。哪知道鄯善的辅国侯和却胡侯却坚决相抗,鄯善王竟然不能制约,因为这两侯都是匈奴人逼迫鄯善国王任命的。
易勇只得挥军攻城,攻打了两个时辰也没能打下来,易勇暂且收兵回营打算让士兵好好吃一顿再休息好明天猛攻。如此小国易勇并不在意,晚间鄯善都尉派使者前来,愿意明天攻城时打开城门配合作战。易勇许诺攻下扜泥城后让他做鄯善辅国侯,辅国侯在鄯善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鄯善都尉当然更加高兴了。
第二天攻城没多久鄯善都尉就打开了城门,易勇与他一同杀进城中斩杀了辅国侯和却胡侯,鄯善都尉拿着两侯的首级传令各军立马停止抵抗。果然战斗很快停止,鄯善都尉又斩了西王大公子把首级送了过来。依前言易勇迫鄯善王提升鄯善都尉做了辅国侯,却胡侯也是亲九凤国的人士担任。
楼兰人匈奴人本来都是华夏后裔,他们的先祖都是由于战争国灭才离开中原的,如今来仍然还在不断纠葛,华夏一脉总是在互相残杀。
易勇撤出扜泥城,只在伊循城驻扎,等鄯善收了粮易勇才留三千人在伊循城屯田驻守。自己引大部回黑水城,鄯善平定。从此丝路重新贯通,关西来往的各国商人逐渐多了起来,山口关的关税渐渐多了起来。自上回易山打西王时就把收税权拿过去后,九凤王就再也没有派税务官去了,九凤国有默认随国公**国的趋势。
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随国收获丰厚,北国和九凤国都得到很多好处,从前的民生凋敝人口稀少变成了村落成为集镇,集镇变为邑县,人口又渐渐回升。这一点商人最能体会,战乱时官道一路走好多地方都没有人烟,如今再走却能见到稀稀疏疏的村子伴随点点炊烟,商人在路上也感觉的到那种温暖。
老百姓就是这样是要给他一点点恩惠他就会感恩不尽,在荒野中开垦出田地,老老实实的交官粮。人们从来都是那么善良温顺,而统治者总是想着收税,他们不劳而获还作威作福。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三十二章 偷袭山口关
易勇回到黑水城见过大哥易山说鄯善已经归附我们随公,接着开始向易山要九凤铁卫甲,易山果然赏给他一套。易勇好不欢喜立马穿上。
“怎么样,我这不有了么九凤铁卫甲么?”易勇向秦柯炫耀到。
“有就有呗,没必要如此兴奋吧!”
“上次想借铠甲给我穿穿,你还舍不得,我偏要在你面前晃晃,呵呵”易勇似乎想起了什么。
“大哥,我这剑不对啊!我上回就秦柯的剑分明是红色的,我这怎么是白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