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权乱政的“立皇帝”:刘瑾 /
阴毒暴虐的“九千岁”:魏忠贤 /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
权欲熏心的历史罪人:慈禧 /
窃国大盗:袁世凯 /
上海滩黑帮教头:张啸林 /
民国大汉奸:汪精卫 /
民国二号汉奸:陈公博 /
东方魔女:川岛芳子 /
开国有功,祸国有罪:林彪 /
祸国殃民的罪人:江青 /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
珍珠港事件的总策划:山本五十六 /
法西斯鼻祖:墨索里尼 /
千古罪人:希特勒 /
纳粹二号人物:戈林 /
战争狂人:东条英机 /
恶魔的代名词:贝利亚 /
纳粹战犯:艾希曼 /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书评:不知死 焉知生
江海寄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现在也有人提出“不知死;焉知生”;笔者借来做这篇文字的题目。
这是一本记录了许多人的死亡的厚重之书,全书实际上是在讨论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死亡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生命自虚空中诞生,便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朝阳注定要溶入黑夜。许多时候,人在死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东西最能体现他一生的价值。意识到死亡并对其进行思考是感受生活的开始,因为死亡牵涉着人往何处去的哲思,暗含着对人生意义的关注。用哲学的语言来说,“死亡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一个人如果连死是怎么回事都没有搞清楚;他怎么会生得有意义?
对于生,人是身不由己的,每个人的诞生都不是出于自己的决定。但对于死亡的思索,却使人在不断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且使人意识到自身有掌握命运的自由,当他眷恋这种生的存在状态时,他就会信心百倍地珍惜活着的自己。所以,有网友说:“我不能选择和计划我的死,一如我不能选择和计划我的生。我的生是无数可能的一种——茫茫人海,父母相识、结合,无数精子与一个并不必然的卵子偶然相遇——我的生本身是一种伟大,我来得并不容易,我必须善待和珍视自己。我的死我不能选择和规划。既然随时可能死,外物的意义和价值便大打折扣,我更该追求生的幸福和快乐,以善待此时的生。”
《名人死亡档案》详细地介绍了230多位名人一生中的最后时光,以及他们临终时的一言一行。对于入选的名人,编者有独特的标准,共分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演艺界人士、爱国志士、民国传奇人物、谍报人员、探险家、作恶多端之人等11辑,其中既包括毛泽东、林肯等伟大人物,也包括奥黛丽·赫本、戴安娜王妃等社会名流,还有红四军的铁血儒将曾中生、号称红色男爵的战斗机飞行员冯·里奇特霍芬、公开反对纳粹统治的德国爱国志士舒和兄妹等不是那么有名的人物。
我读该书之时,感慨万千,时时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从此变得更高远了。一本书能够给我这么大的触动,平生还是头一遭。下面这段来自互联网的文字早就被我放到了自己的博客,但直到读完这本书才觉得他说的是那么有道理:“常常疑惑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人;为何如此执著于活着。他们必定是享受着生之愉悦繁华;并且毫无将会一无所有的预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一群人;并且不懂得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提出怀疑。因为一旦怀疑产生;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将变得毫无价值;让人郁郁寡欢;却开始接近生命的本质。我想;若人类真的到了可以长生不老的那一刻;人类的灭亡也将开始。没有了死亡;生命又如何让人珍惜。只不过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让人厌恶直至厌倦,亦不会再为活着觉得欢喜。”
这本死亡之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人们了解名人的死亡故事,编者说,更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某种有益的启迪。其实编者大可放心了,这一目的在我看来是完美地达到了。至于这本书的意义,一言以蔽之,就是大思想家蒙田所说:“如果我是做书的人,我会将种种的死辑录成册,并且加以评语。教人怎样死即所以教人怎样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身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死于:公元前210年(终年50岁)
死因:病逝
地点:沙丘(今河北平乡境内)
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帝王,也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君主。他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800多年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再次出巡,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出巡。当出巡队伍踏上归途来到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境内)时,秦始皇突然病倒,神情恍惚,心智不宁。走到沙丘时,病情更加沉重。他派随行的上卿蒙毅立刻赶回咸阳向山川之神祈祷,但依然不见好转。秦始皇病倒以后十分忌讳“死”这个字,大臣们也绝对不敢从嘴中露出个“死”字,因此随行的丞相李斯明知秦始皇快不行了,也不敢问该由谁来继皇帝位。秦始皇当时才50岁,虽然有20多个儿子,但他根本没考虑过立太子的事情,更没想到自己会早死。这位不可一世的皇帝直到意识到死神已真正降临到头上时,才给在北方任蒙恬将军监军的长子扶苏写了封诏书,让其回来主持自己的后事。但是诏书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往扶苏,七月丙寅,秦始皇便在沙丘的平台病逝。他梦寐以求能长生不老,这一愿望终成泡影。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顾虑政局动荡,秘不发丧。当时知道秦始皇去世消息的人,除了李斯外,还有宦官赵高以及始皇末子胡亥。李斯是丞相,有主持大事的权力,便与赵高商量,暂时不把皇帝去世的消息对外说,抓紧时间赶回咸阳,等公子扶苏回来当了皇帝后再向全国宣布。他催促赵高赶快把秦始皇给扶苏的遗诏发出去。
可是赵高有自己的想法,他和胡亥关系很好,想让胡亥当皇帝,不愿让扶苏继位。于是他先去做胡亥的工作,胡亥对皇位早就垂涎已久,自然求之不得。两人密谋了一番后,赵高就去夜访李斯。
赵高拜见李斯后,李斯问:“皇帝给扶苏的遗诏发出没有?”赵高道:“遗诏现在胡亥手中,我正是为这件事情来和你商量的。现在,皇帝去世,外人都不知道,皇帝写有遗诏的事,也只有你我二人知道。想立谁为太子,全在你我口中的一句话,不知你是怎么想的?”李斯一听,大惊失色,说:“皇帝的遗诏中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你怎么说出亡国的话来?这不是你我做臣子该议论的事。”赵高说:“你想一下,你和蒙恬比,哪个更有本事?哪个功劳更高?哪个谋划深远而不失误?天下的臣民更拥护谁?谁与扶苏的关系更好?”李斯说:“我怎能和三世将家的蒙恬相比呢?你提这干吗?”赵高说:“我只是一个宫廷宦官,很好自处。君侯身为丞相,难以自处。你追随皇帝,与扶苏政见不合,你自己心中有数。扶苏即位后定会用蒙恬为相,还有你的位置吗?”李斯说:“做臣子的只能守本分,我也只好听天由命。”赵高听出了李斯的弦外之音。李斯由楚入秦,本来就不是一个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人,他欲保功名富贵,利欲心很强,只是不敢贸然行动罢了。赵高于是直言不讳,和盘托出:“一个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不能叫做聪明。识时务者为俊杰。君侯担心发动政变有危险,才说什么安分守己。老实告诉你,现在权力就掌握在胡亥手中,他要当皇帝,谁违犯他的旨意,就立即处死谁。君侯何不与我赵高一起顺水推舟,长保富贵呢?君侯是个聪明人,怎么到了关键时刻糊涂起来了?”李斯沉默了一阵,叹了一口气说:“唉,我李斯赶上了这个乱世,既然不能死去追随先帝,又哪里管得上命运。看来只能如此了。”
当晚,两人与胡亥合谋篡改了始皇遗诏,把召扶苏回京继位的诏书,改为斥责扶苏监军北方“无尺寸之功”“为人子不孝”,令其自杀,同时将蒙恬赐死。赵高一行篡改始皇遗诏后,日夜兼程赶回咸阳。这时正当初秋,天气相当热,秦始皇的尸体不几天便发出刺鼻的臭味。赵高怕引起人们怀疑,命令各大车上都装一些鲍鱼。鲍鱼也有一种很臭的味道,大家被熏得捂着鼻子走路,但都知道秦始皇脾气古怪,谁也不敢多问。就这样,一路臭到咸阳,谁也没发现秦始皇已死。这时,扶苏自尽的消息传到了京师。赵高等人这才公布秦始皇已死,拥立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皇帝。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轮台悔诏的一代雄主:刘彻(1)
身份:汉武帝
死于:公元前87年(终年69岁)
死因:病逝
地点:(今陕西周至境内)五柞宫
评价: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雄主之一。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踏上中国政治舞台,之后统治中国的思想长达2000余年。完成了思想统治的汉武帝,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序幕,开疆拓土,宣扬国威,从而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有4个空前:政治上空前统一,经济上空前繁荣,国力上空前强盛,文化上空前发展。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创下丰功伟绩后的汉武帝,也跟秦始皇一样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他晚年变得骄奢淫逸,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到处修建苑囿、宫殿,装饰极其豪华,还染上了和秦始皇一样喜欢巡游的毛病。由于过度使用民力,加上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以致赋役繁重,民不堪命,造成“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凋零局面。武帝晚年,各种社会矛盾积累并尖锐起来,农民大量破产流亡,阶级矛盾激化,许多地区都爆发了农民起义。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权奸江充治巫盅狱,激发了太子刘据发动宫廷政变,长安城中两派政府军大战,死者数万。最后刘据兵败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后来,丞相刘屈蓬和将军李广利也因巫盅之祸受到牵连,刘屈蓬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所统帅的7万大军全军覆没。此时,一生多次大胜匈奴的汉武帝才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六月,他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错,这标志着汉武帝一生政策的一大转折。自此以后他采取了与民休息、思富养民的政策。经过努力,社会又趋于安定,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使西汉避免了重蹈秦亡的覆辙。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汉武帝最后一次郊祀于泰畤,然后准备立储。在武帝诸子中,他最喜爱的是小儿子刘弗陵。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年轻貌美,在汉武帝晚年宠冠后宫,“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爱其人而立其子乃十分正常之事。另外,“孕十四月而生”也使迷信的汉武帝相信刘弗陵必有神异之处。然而刘弗陵还只有7岁,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在政坛上几乎滚了一辈子的汉武帝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他没有急于公开立储,而是决定在自己咽下最后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