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躲闪闪,显得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对赵光义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当夜赵光义没走,留宿于禁宫。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就传出了太祖赵匡胤去世的消息。赵光义按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历史上所谓“烛影斧声”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认为“烛影斧声”也许不是疑案,只是赵光义戕兄夺位的借口。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国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单独入宫;用玉斧刺雪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进行争斗时的状态;当时要是不这样写,这段史料也许会被封杀。
赵匡胤刚刚晏驾,赵光义第二天就即位,而且一反嗣统继位下一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继位后,其弟赵廷美被封齐王,后贬为涪陵县公,“悒郁而死”。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被封武功郡王,然而却于公元979年被迫自杀,次子赵德芳也于公元981年无故暴死。还有,赵光义曾加封赵匡胤的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可是在她死后却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事隔187年之后,赵光义的后代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却因梦见赵匡胤带他看当年“烛影斧声”的场面而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七世孙赵玮。自此,赵匡胤的后代又统治着宋朝,直到被元朝灭亡。
以种种推测不难看出,赵光义是先弑其兄,再假传圣旨,接着即位改元,后来又害死其弟其侄,以保其皇权永固。在《宋史·太宗本纪》里这样写道:“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在这部赞美赵光义为“贤君”的官修正史中,也不难看出赵光义“杀兄篡位”的事实。
和尚出身的皇帝:朱元璋
身份:明朝开国皇帝
死于:1398年(终年71岁)
死因:病逝
地点:北京
评价: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以平民起家的,除了汉高祖刘邦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使中国封建经济在他统治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当然,朱元璋也并非完人,他最受世人口诛笔伐的做法就是屠杀功臣。虽然这种方法利于他的各种改革,但也使他的孙子建文帝在面对强敌时,竟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最终落得悲惨结局。
朱元璋的晚年生活颇不寂寞,朝廷之事,只要不是太重要的,他都放手让孙子朱允炆去处理,而自己则待在后宫想享一下晚年的清福。年近70的朱元璋依旧多情,宠幸上了一个宫女小张氏,居然又有了一个女儿,这就是朱元璋众多子女中最小的一个——宝庆公主。朱元璋老来得子,爱之甚切,将她奉若明珠,百般呵护。
朱元璋是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秋天病倒的。一开始,他病得并不严重,虽躺在床上,却也经常下地活动。朱允炆等人来看他的时候,他有说有笑,看不出一点儿有病的样子,而且他还曾单独向朱允炆传授了自己的治国策略。
这年冬天,从西安传来消息,朱元璋的二儿子秦王朱樉病死。次年二月初,又从太原传来消息,朱元璋的三儿子晋王朱棡病死。虽说朱元璋早就知道他们两个身体一直不好,而且对他们两人生前的所作所为也很是不满意,但是,毕竟他们是他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朱元璋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自此病情开始加重。
5年前,长子也即太子朱标病逝,5年后,二子、三子又相继病死。现在,还剩下的四子燕王朱棣实际上就相当于朱元璋的大儿子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最有才智的一个。这不能不让朱元璋为自己性格柔弱的孙子朱允炆担心。为此,他专门给燕王下了一道手谕: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告成王曰:诰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朕之诸子,汝独才智,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奠安黎庶,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毋怠!让燕王学周公,而且特别表明他的任务就是防守边疆、安抚百姓,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他又擢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并谕令齐泰和黄子澄辅佐朱允炆处理朝廷一切事务。而且,他还提前颁下了遗诏:待驾崩之后,太孙允炆嗣位,诸王各自镇守属地,一律不准回京。
朱元璋还想为朱允炆多做点事情,可是不行了。自四月中旬起,他常常处于昏迷之中。即使偶尔醒来,他的神志也很不清楚。这一年五月初九傍晚,一直昏睡不醒的朱元璋忽然睁开了眼睛。他把朱允炆叫到了身边,再次告诉了他一些治国之道。朱允炆听完后,张嘴想问点什么,但最终没有问出来。他看着满头白发、形容枯槁的爷爷,实在不忍心让他再多说了。这时,朱元璋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直咳得整个腰身都成了一个弧形。朱允炆赶紧过去为朱元璋抚背。许久,朱元璋的喘息才略略平止。
这时,小张氏抱着宝庆公主走进了朱元璋的寝殿。看到女儿,朱元璋眼睛一亮。他伸出两条瘦骨嶙峋的胳膊,想最后再抱一抱她,但未能如愿,他的胳膊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初十,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崩殂,终年71岁。他被葬在南京城外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五月十六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是为明惠帝,也称建文帝。但是,朱元璋死前的良苦用心没有奏效,而其大杀功臣的效果却立竿见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朱棣便率军南下,朱允炆的军队人数虽然占优,但臣无良臣,将无良将,最终落得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下场。明朝
闯王:李自成
身份:明末起义军领袖
死于:1645年(终年39岁)
死因:被杀
地点:湖北通山九宫山
评价:李自成在总结斗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农民的迫切要求,提出“均田免赋”的革命口号,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朝。但是他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缺乏战略远见,滋生骄傲情绪,产生麻痹思想,对山海关这样的战略要地没有派得力将领去攻占。而且起义军只知流动作战,没有建立较稳定的根据地,撤出北京后,无立足之地,最终导致失败。
明朝被推翻的同时,关外的清军大举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勾结满族贵族,联合向农民军进攻,李自成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撤回北京后,李自成即在明皇宫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文武官员的朝拜。第二天一大早就率军离开北京,向陕西方向撤退。吴三桂和清军将领阿洛格联合率军追击,起义军遭受巨大损失。
李自成退出西安,率领一群残兵败将,来到了湖北通山县境内的九宫山下。此时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了。于是,李自成便决定在山下扎下营盘,进行休整。
扎下营盘后,李自成带领着28名护卫人员到山上察看地形。可是,当行至半山腰的时候,却突然听见四处响起喊杀声,此起彼伏,紧接着,从山上不断滚下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原来,他们遭遇了当地地主武装。李自成势单力孤,28名亲兵先后被杀害后,他也死在了一个叫程九伯的暴民手中。
不过,坊间曾盛传李自成其实没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
清人何璘的《书李自成传后》说:“余以澧志不备,周咨遗事。有孙教授为余言:‘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奔澧,其下多叛亡。至清化驿,随十余骑,走牯牛坝,在今安福县境,复弃骑去,独窜石门之夹山寺为僧。”何璘还说,李自成削发为僧后,取法号“奉天玉”,人称“奉天玉大和尚”。据说,何璘在实地考察时,曾遇到过一位服侍奉天玉和尚、口音似陕西人的老和尚,他曾出示奉天玉和尚的遗像,看上去很像史书中所记李自成的模样。
“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
身份:清圣祖
死于:1722年(终年69岁)
死于:心血管病
地点:北京畅春园
评价: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一位相当精明的皇帝。守成之中,兼寓创业,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击败沙俄侵略者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功绩。而且自奉勤俭,待民宽惠,六十年间,免租减赋的谕旨,时有所闻,故全国百姓,统是畏服;满族中出此奇人,总要算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了。
康熙自四十七年冬开始,疾病缠身,衰老体弱,心悸几危,右手失灵,头晕,腿肿,“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可能患老年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去南苑狩猎。大学士、九卿、詹事、科道等上疏:明年万寿七旬大庆,应详议庆贺典礼。康熙一如既往,不准为他铺张,未批准。十一月七日,忽患重病,浑身火热,气急异常。太医院内几个医官,轮流入内诊脉,忙个不停。服药数剂,病情稍稍减退,于是自南苑回驻畅春园。
十一月十三日,病情恶化。御医轮流诊治,服了药却全然无效,反而气喘痰涌,有时不醒人事。是夜,康熙召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入内,命他传旨,召回率军西征的皇十四子。只是气喘不停,加舌头干涩,说到十字,顿了一下,方说出四子两字。隆科多乃是皇四子胤禛的亲舅,于是出来,即派太监去召皇四子。胤禛至畅春园,先见了隆科多,然后入内请安。康熙帝见他回来,痰又上涌,格外喘急。诸皇子急忙进去环列御榻前,但见康熙指着胤禛说道:“好!好!”只此两字,别无他嘱,即归天而去。次日大殓。不久,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关于康熙的死因及雍正的即位,有多种说法,至今争论不休,未有定论。康熙死后社会上即传闻:康熙原拟传位给皇十四子允禵,圣躬不豫时,皇四子胤禛“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胤禛就登了位。说是雍正帝将乃父毒死。还有人说,康熙帝死后,是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使雍正依诏登基,顺理成章。令人生疑的还有雍正五年,胤禛借口将隆科多囚禁而死,是不是为了杀人灭口让谋杀篡位成为永远的秘密?不得而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雍正即位理所当然,是康熙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有种种迹象表明,康熙欲传位给四子胤禛。一是康熙病重期间,胤禛被委以重任。如十一月九日,康熙命胤禛斋戒代行南郊大祀礼。十三日改派镇国公吴尔占代行祭天,而让胤禛三次进宫。详情虽无人所知,但此举在斋戒期间是非同寻常的,对其信任不容置疑。二是据《清圣祖实录》所记,康熙临终那天,曾召集皇三子允祉和隆科多近前,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斧声灯影皆疑案,是是非非付史官”。古往今来,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宫廷斗争触目惊心。康熙之死,终究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