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邦顿时醒悟,迅速率大军撤离秦宫这一是非之地,充分展现了自己“能谋善听”的长处。回到驻扎在坝上的军营后,立即与文武百官进行治理关中的谋划。推出他进入关中的多项爱民护民并成为他胜利之本的重大政治主张,即上述被历代人民传为佳话,并被打天下者沿用推崇的“约法三章”等法规。就这样,汉军离开阿房宫后,便从此走向了胜利。
  表面上看,刘邦似乎还不如樊哙明白,其实若果真如此,刘邦大军何以能被反秦义军的共同领袖——义帝怀王及老臣视为“仁义之师”。沛公再蠢拙也不会笨到连这点道理也悟不出来。且看接下来太史公对项羽大军的描述: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见《项羽本纪》
  在项羽采取极端残忍手段处死秦朝降王子婴,纵兵诛杀无辜百姓,疯狂掠夺珠宝美女,恣意焚烧宫室官府之后,项军在咸阳附近的新安城南,又残酷地坑杀了放下武器的秦朝投降将士二十余万人。毫无疑问,项羽大军这愚蛮无知的一抢一烧一杀的做法,便自此为楚霸王画上了必然灭亡的句号。
  司马迁不厌其烦,呕心沥血地采取如此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示楚汉相争于咸阳的这段残酷历史,观点倾向本来十分明确,是非功过也非常清楚。诚如他在《太史公自叙》评论曰:“子羽暴虐,汉行功德。”后世学者亦多有评论。宋代学者钱时便十分感慨地指出: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再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6)
项羽可君乎?曰:“残暴忍人也,屠城坑卒,如毙狐鼠,安能为君!可臣乎?曰:从卿子冠军(宋义),则斩卿子冠军(见《项羽本纪》);事义帝,则杀义帝,安能为臣!”“……沛公入关,秦民大喜,而汉氏四百年之祚(帝位)卒定于此日有以也。”
  ——见《两汉笔记》卷一
  元代学者戈直认为汉高祖刘邦在诸多方面优于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他说:
  周武、汉高创业者也,……(唐)太宗英武,将略优于汉高,至于知人判事,不及汉高远也!(《贞观政要·君道第一及任贤第三·按语》)
  对于沛公大军入咸阳“欲止宫休舍”事件,戈直进而在《贞观政要·仁恻第二十·按语》中评述曰:
  昔汉祖入秦宫室,能无所幸,识者知其智不在小,奄奠区宇(经略天下事),规摹宏远矣,非唐祖所及也。(唐)太宗其庶几乎(只是差不多接近罢了)?
  所以,我们认为《高祖本纪》之“欲止宫休舍”一句五字,即便是司马迁确实是在说义军进入阿房宫后,刘邦等曾经被满宫眼花缭乱的珍宝、美姬吸引,不愿离去,其用意恐怕也不是在责备刘邦好色。
  应该看到,此处此时,司马迁更是怀着对刘邦君臣由衷敬重的心情,来探索楚败汉胜之历史原因的。太史公为后世留下如此让人敬慕的统帅明白、将相忠贞、君臣一心的佳话,使人们都可从中感悟朴实的国家兴亡的道理,应当是其《史记》之伟大深远历史意义和不朽功绩之所在。
  令人不解的是,易中天先生却并没有公正客观地向学生和听众讲述刘邦大军进驻咸阳及阿房宫之事件。作为文史教授,不能说他不懂那段历史以及司马氏之文意和用心。然而易先生似乎戴的不是透明眼镜,而是有色眼镜。且看他是如何对《高祖本纪》之“欲止宫休舍” 一句进行品说的:
  刘邦这个人的特点是“好酒及色”, 他是喜欢酒、肉和女人的,我们可以想一下,秦皇宫里有多少酒?多少肉?有多少女人?一个从边远地方来的乡巴佬,进了秦始皇、秦二世的皇宫,看见那么多的酒,那么多的肉,那么多的美女,他会怎么样?刘邦的反应也是正常人的反应:今晚就住在这儿了。④
  大史公仅记述了五个字,易先生竟然编罗了那么一大段花花绿绿的文字,这哪里像是正直的文史家所为,分明像是路边饶舌煽情、不负责任的贫说夜话的先生。中天先生是否做到了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观众读者自有公道,兹不赘述。
  毛泽东主席当年曾向高级干部讲述过“楚汉相争”的故事。⑤他还曾教育全党从中吸取教训,要求部队在胜利进城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其影响所及不可估量。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所述的“阿房宫事件”对中国历史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
  王文升先生对《高祖本纪》中之“好酒及色”说和“咸阳事件”,曾经作过如下评述:
  一些同志过多强调刘邦贪酒贪色,……而刘邦的这一切举止,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小节问题。倘若一个不拘小节的人,能够顺应历史的发展,将一个民族从历史的泥潭中引向荡荡坦途,人们又有什么必要对他的小节喋喋不休呢?倘若一个“正人君子”,大逆历史发展的进程,将一个民族从历史的一个泥潭引向另一个泥潭,人们又有什么必要对他的小节啧啧称赞呢? 当然我不是说,小节方面可以随便。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实在应该注意小节,以免留人口齿。但损害人物形象的,更为甚者还不应是这些小节。如果说刘邦贪色,那么项羽在焚烧了秦王宫殿后,又掳掠了秦王宫中的无数美女,用车驮着东归,这可是《史记》上记的,他不比刘邦更贪色么!……在旧的历史观主宰的年代里,世人以及那些涉足浩瀚史书的学者,能对刘邦有正确评价的人,是极少极少的。⑥ 。。

二、再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7)
据理而言,王先生的评论,也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综上所述,作为后学,若不静心思考,不知此沧桑正道,却只注意一些书籍中记有刘邦迷恋美女、美酒、珠宝。甚至对项羽之残暴也无动于衷,不就辜负了太史公留此感人史事的本意了吗?
  6。太史公何以将项羽列入《本纪》
  或云,既如是,太史公何以还将项羽列入专门记述帝王事功的《本纪》?不错,过去有不少学者以项羽暴虐为由,认为司马迁不应当将项羽收入《史记》之《本纪》者居多。
  孟庆华先生著文,引唐代著名史家刘知几之评论曰:“项羽僭盗而死,未得成君,只号霸王,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⑦而当今学者多以为《本纪》以政事为本,所以,太史公立《项羽本纪》并无不当。孟先生进而又引近代史家傅振伦先生之评述曰:“太史公列项羽于《本纪》,乃记项羽与刘邦相争,在政治上的失败之由,一是他刚愎自用,不能察贤任能,二是他不知收拾民心,所至杀戮,所以终于失败。”傅先生所论甚是贴切,亦指明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之用心良苦。
  7。“无赖”之说彰显融洽的父子、君臣关系
  虽然“无赖”及“不治产业”也可在《高祖本纪》中找到,但却是出自刘邦自己之口。据载,刘邦称帝后在咸阳曾为其父仿家乡丰邑古城,修造新丰城及太上皇宫。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宫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半感慨、半玩笑地)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高帝纪》记为:“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仲,即刘仲,刘邦的二哥)。今某之业所就孰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太上皇听了乐不可支,却也被皇帝儿子的玩笑弄得有点尴尬不安。于是高祖和臣下都大笑不止,接着臣民高呼万岁不已。如此君臣同乐的和谐局面古今能见几何?
  其实,关于“亡赖” 一词,历代《史记》、《汉书》注家也有明确注解:
  《集解》引:“晋灼:‘许慎曰:赖,利也,无利入于家也’”;《补注》引应劭曰:“赖者,持也。‘亡赖’即无赖,无以持以为生,即没出息。”《补注》(还客观记述了不同观点)引“周寿昌曰:‘亡赖’,无以持以资生,如今之游手‘白徒’也。江淮间谓小儿诈、狡猾曰:‘亡赖’”;但王先谦结论是明确的,他还引张晏曰:“无赖,财无可持也,应劭说是”及“师古曰:晋说是也”作证。
  很清楚,彼时之“亡赖”(无赖)作“无能力治产业”、“无利入于家也”解。如司马迁之记高阳人郦食其“无以为衣食业”,亦属此意。而今日之狡诈滑头说,似乎应该源自后人对周寿昌上述注释中“白徒”说的误解。本来“白徒”乃古语,当指没有功名,没有职务的生员等。诚如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论述道:
  汉初诸臣,唯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椽;曹参,主狱椽;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吏;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
  后世有人联系刘邦“赊酒”之事,将“白徒”一词,理解为白吃、白拿、赖皮、滑头之流,显然与司马迁之本意风马牛不相及。。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再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8)
话说回来,刘邦在其父和群臣面前口出戏言,似乎也确实有些不可理喻,但于情于理,汉高帝也不可能当着臣下自暴自污。以当时社会人文背境,刘邦更不可能当着臣属“奚落自己的父亲”。即便有“滑头”之意,话出刘邦之口,于宴席之上,面对自己的生身父亲,追述往事,开开玩笑,表达自己一贯的率直豪爽,光明磊落。既取悦于老父,又活跃宫廷气氛,充分显示汉家父子、君民的融洽关系,这不正反映了刘邦的清晰的思路和坦荡的胸怀吗?“亡赖”之说丝毫未影响刘邦父子感情,高祖仿家乡故里“丰”为其父修建“新丰城” 一事可以为证。(参见本书“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及“古代城市的缩影”节。)
  对于“无赖” 一词渊源,闻浅先生也曾作过以下探讨和评述:
  在上古汉语中 ,“无赖”一词还没有强横无耻、放刁撒泼的义项,有此义项那是中古以后。《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卖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无赖”从“无依靠、无凭借、无赢利”的含义,发展到含有“无耻强横、撒泼耍赖”的意思,并不奇怪。你想呢,人若没有直接弄钱财的手段,还要吃穿住行,总得想些别的办法。想来想去,这类人便分成了两大派:一派人想奋发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不通庶务的事业型,荆轲、刘邦、竹林七贤、王安石、徐霞客之属是也﹔另一派人却无德无才;只能巧取豪夺,不惜下流无耻,放刁撒泼。这种人至今种子绵绵不绝。
  奇怪的是,不知何故,中古以后“无赖”一词有了“无情、无心、无义”的含义。
  杨巨源《泛酒花》诗:“若道春无赖,飞花合逐风;巧知人意里,解入酒杯中。”意为,如果说春光无情无意, 理应将飞花飘走,现在却飞入酒杯,可知巧知人意里(里即哩)。
  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罗隐《渚宫秋思》诗:“……襄王台下水无赖,神女庙前云有心。”
  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