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名流-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间的不同而或隐或现。大概从民国十四年参加“北平晨报”的诗刊到十八年任教青岛大学,可以说是他的诗人时期,这以后直到民国三十三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五四历史晚会,可以说是他的学者时期,再以后这两年多,是他的斗士时期。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到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朱自清小传(6)
1948年元旦上午,朱自清参加新年团拜,晚上又出席新年同乐晚会。晚会主要节目又是扭秧歌,他虽然身体不好,却兴奋地和同学们一起扭着。第二天,由于过于劳累,胃病复发,尽吐酸水,不能进食,身子非常疲倦,只好呆在家中静养。  一天,作家书店寄来朱自清的新书《新诗杂话》,是去年12月出版的。这本书共收文章15篇,另有一篇译文,这些作品多作于抗战期间。3月间,他的身体比以前更衰弱,只得在家休养。但他却静不下心来,把多年来写的有关语言和人情世态的短文收集起来,编成一书曰《语文影及其他》,内分两辑,一为“语文影之辑”,收文章10篇,一为“人生的一角之辑”,收文章9篇。这本书是他手订的最后一个集子,没来得及出版他便去世了(至1985年,这本书才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印行)。他还带病编辑《高级国文读本》,这是他和叶圣陶、吕叔湘合作的。前不久,他和他们俩合作编写了《文言读本》,他认为学文言该从基本学起,现代青年学文言,目的在阅读文言书,不在练习文言写作上。  在4、5两个月中,他接连出版了三本书,《语文零拾》由名山书局印行,该书收有一些书评和一些译文。《标准与尺度》由文光书店出版,收集了抗战胜利后写的22篇文章,内容很杂,有评论、杂记、书评、序跋等,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论雅俗共赏》由上海观察社出版,收进关于文艺的论文14篇。看到多年心血的结晶,病中的他又有了一种莫大的安慰。  5月间,上海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的签名运动,这一反帝爱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6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反美示威大游行。当时,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一包香烟要卖数万元。为了欺骗、收买知识分子,政府发了一种配购证,可用低价购到“美援面粉”。这一香甜的诱饵,对贫困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6月18日,朱自清正坐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吴晗来到他家,带来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面写道: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给证,特此声明。  朱自清看毕,伸出颤抖的手,拿起笔来,一丝不苟地在宣言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8月6日早上4点钟,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痛,当即被人送到北大医院,经诊断为胃穿孔。动手术后情况尚好,10日,朱自清的病情突然恶化,中午,医院电话通知清华大学校方,朱自清病危。朱自清神志还清楚,安卧在床上,看了看环守在床边含着眼泪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榻旁的妻子,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说完吁了一口气,似乎了却一件心事,又平静地睡去。11日,朱自清的病象愈加险恶,12日8时,开始昏迷,不久,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文宗与世长辞了!享年仅51岁!时为公元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作者点评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教师,同时是一个文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也一生不忘他所爱好的文学事业。他是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旧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曾为生活所迫,超负荷地到各地讲课,每到一地,他都十分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以自己的学识品格来影响他的学生。他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过程,表现了他从一个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民主斗士的思想变化历程。他的正直与正气,在历次学生运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三一八事件、五卅惨案、一二·一惨案等一连串政治事件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一颗正义的心在跳动,一腔热血在沸腾。他不是游弋于文学之中不闻窗外事,也不是逃避社会躲到象牙塔之中自得其乐。他用作品,艺术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对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病羸之身主持闻一多先生的遗著整理编辑工作,既是对友人的告慰,也是他自身忠厚性情的再现,更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无声的控诉。他尤其重视人情、亲情、友情,他的这些情感常从文笔中汩汩流出,正体现出他的一种博大慈爱胸怀。他的散文名篇《背影》、《儿女》、《悼亡妇》、《冬天》,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至今还能感悟众多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则是他内心世界善良一面的又一种体现,《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文章中充溢着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朱自清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优秀的散文,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一笔精神财富。一种中国文人的民族气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为人称道的骨气。当他处在生活维艰、贫病交加之际,断然拒绝美国的面粉,宁可饿死也不愿屈辱地苟活下去,临终前他对家人的嘱咐也令天下寒士闻之落泪。他一生有著作27种,共约190余万言,这一切都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以自己的衰弱的生命为世人写下了最光辉的篇章,表现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最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灵魂,“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9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对朱自清先生最好的评价,也昭示了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关头所表现出的的高贵品质。  

毛泽东评点张恨水
不敢当,我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和平的。正如先生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现实的中国社会魑魅魍魉太多了。华夏大地,多少年来,战火频仍,弹痕累累,哀鸿遍野,黎民菜色,尽履倒悬之苦的人民无有一日不期望和平哇!过去,我们和蒋先生打了几年仗,蒋先生把我从江西送到了陕西。后来,日本人的枪炮,又帮助我们握了手,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嘛!现在日本投降了,我们不想,也不能再打下去了,这是大家的意愿,也是中华民族的意愿。孔子说,和为贵,我们就是为了和平而来的。我们愿以自己诚心诚意的行动,为实现和平建国的光明前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自谭玉琛的《毛泽东与党外人士》第365—36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脂粉气也未必有什么不好,我看曹血芹的脂粉气比先生要浓得多,但《红楼梦》不也一样令我们叹为观止吗?我认为文艺作品的好与坏,不能在体裁上作境而言之,关键在于我们的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刻画了社会的人和社会的事,反映出社会矛盾斗争。  ——摘自谭玉琛的《毛泽东与党外人士》第36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张恨水小传(1)
张恨水,原籍安徽潜山,出生在江西省广信县一个小官吏家庭,原名张心远,1914年给汉口小报投稿时,从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中截取“恨水”二字作笔名,此后,恨水便成为他的正式名字。笔名除“恨水”外,其笔名还有:旧燕、哀梨、哀、梨、并剪、藏稗楼主、画卒、崇公道、于戏、半瓶、逐客、报人、不平、我、油、大雨、杏痕、北雁、小记者、打油诗人、打油词人、东方晦、布衣、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见张伍的《忆父亲张恨水先生》第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等。此外,他还有两方印章,一曰:“程大老板同乡”,一曰:“东郭文丐”。从这些笔名中,自然可以看出他的情趣和性格,而有一些则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炽烈感情,即如“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和“程大老板同乡”等。其父在父辈中排行老三,张恨水又是他的长子,自然也得到他的喜爱。张恨水年少时,其父见他聪明解事,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就给他取名“心远”,希望他志向远大,有番作为。但是根据张氏宗谱的“宗岁兆联芳,祖泽益福庆”排名,他的谱名则为“芳松”见张伍的《忆父亲张恨水先生》第1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张恨水喜爱家乡,熟悉家乡,更以家乡自豪。他有许多小说都是以家乡潜山为背景的,像《似水流年》、《现代青年》、《天河配》、《玉交枝》等,对家乡的习俗、人情、世风等都有详尽生动的描写。而《秘密谷》,则是直接描写天柱山的。张恨水把流传于当地的神秘谷传闻,通过丰富的想象,写成了一部寓言式的游记小说,今古人物对坐一堂,寓庄于谐,且又寄托遥深。虽然张恨水自认为这部书不成功,但他写这部书为《八十一梦》的写作打下了基础。《秘密谷》一书,数年前台湾曾有再版。  张恨水的祖父号开甲,曾任江西某县武官。其父名钰,在江西从事税务工作。公元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午时,在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地区),一位张姓游宦之家,降生了一个哭声异常洪亮、圆头大脑的男孩,这就是张恨水。不想家人一阵欣喜忙乱之后,下午二时许,佳音又传,祖父张开甲公,接到了提升“参将”(二品顶戴)的喜报。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又是添人进口,又是加官晋爵,真乃千载难逢的“双喜临门”。这事自然轰动了乡里,男女老少少不得都来凑趣祝贺,张家当然也要来个举家欢庆了。可能祖父认为是张恨水给他带来了好运,就特别偏爱张恨水,说这个孙子是“大富大贵的命”,因此取名“芳贵”见张伍《忆父亲张恨水先生》第1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也许是命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