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性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性格-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帝,史上也不少见,反正是成王败寇。永贞元年(805)八月四日,顺宗退位,把权力交给了他的儿子宪宗。
  之前的六月,王叔文谋夺宦官军权失败,因母丧丁忧回家。宪宗即位后,立即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旋被赐死。其余八人,也相继被贬到偏远的地方当司马,其中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时间在公元805年十一月己卯日。此即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永贞革新”。
  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在唐时还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地区,荒凉僻远,而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个闲职。柳宗元遭贬时才32周岁,在永州一待就是十年,其间写了很多文章。
  柳宗元与刘禹锡,中国文学史上数一数二的人物,文笔*自不用说,但在政治上,他俩确有瑕疵。比如刘禹锡,侍御史窦群说他“挟邪乱政,不宜在朝”。然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却又不乏交厚,由此似也不可全说他们的人品就有问题。
  宪宗元和十年(815)春,他们这一批人在十年之后,终于有机会回京。旋又因为别人反对,外放为更远一些的州任刺史。官位虽提了一级,任所却较原来更远。柳宗元外放柳州刺史,柳柳州之名即缘于此,刘禹锡外放播州刺史。柳州位于广西中部,而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环境恶劣,非人所居。柳宗元考虑到刘禹锡高堂尚在,万无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而赡养老母与山高路远之间,形成矛盾。因此,柳宗元向朝廷提出,愿以柳州易播州。尽管刘禹锡后来在御史中丞裴度的帮助下,改任连州刺史,没有换成,但由此也可见出柳宗元的雅量高怀。
  公元819年11月28日,柳宗元卒于柳州任所,时年46岁,算是英年早逝。柳宗元一步走错,连累往后的岁月,政治上极不得志,或许这也成就了他的文章盛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治乱因缘(13)
王猛身后
  关于前秦的存亡,史学家多归因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而按我的理解,淝水之战八年之前,也就是公元375年的王猛之死,才是前秦致命的转捩点。
  王猛在位,做了几件大事:
  一、严明用法,不避权贵。连太后的弟弟、秦王苻坚的舅舅都被他杀了,结果是“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唐太宗“贞观之治”,也才做到这个程度,可见王猛主政的猛劲。
  二、不重门第,唯才是举。魏晋时期看重门第出身,独前秦只认才不认人,朝中大臣、封疆大吏胆敢举荐非人,沾亲带故地让那些垃圾混进公务员队伍,必受严惩。“由是人莫敢妄举,而请托不行,士皆自励,虽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官皆称职,百姓乐业,仓库充实,盗贼屏息,一方太平景象。
  三、知人善任,用长避短。公元370年的潞川之战,是前秦歼灭前燕的决定性战役,在王猛的指挥下,前秦六万部队一举荡平前燕慕容评部十几万人,只慕容评一人逃脱,战果极其辉煌。在这场战役中,王猛麾下邓羌军功居首,然而就是在快开打的节骨眼,邓羌却给王猛惹了不少大麻烦。战前,王猛派将军徐成前去侦察敌情,约定中午听汇报,可是徐成到傍晚才回来。王猛大怒,要杀徐成。邓羌出面为老部下求情,王猛不肯。邓羌很恼火,回到本部打点人马,要把王猛给灭了。王猛看看事情闹成这样子,只得将徐成放了。王猛是聪明人,圆融的话自然要说,他拍着邓羌的肩膀说:“我不过是试试将军罢了。将军对老部下都这么关心,对国家就更没得说了。”这是一件。
  另一件邓羌也玩得很过。眼看就要开打,邓羌却撂挑子*。起因是邓羌在接领任务的同时,也提了一个条件,要王猛战后升他为“司隶”。王猛说,这事我作不了主,但我可以想办法升你为安定太守,加封万户侯。邓羌没说什么,直接回去。王猛以为他是去准备,便命令部队开打。可是战斗一打响,王猛发现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主力邓羌不知去向。派人去找,发现邓羌在帐篷里睡大觉,谁叫都不应。王猛没办法,只得亲自去请,全盘答应他的条件,邓羌这才满意地出战,还饶有兴致地喝了点酒。只见他一马当先,手持长矛,冲入敌阵,出入数四,旁若无人。
  崔鸿说:“王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长,若驯猛虎,驭悍马,以成大功。《诗》云:‘采葑采菲,无以*。’王猛之谓矣。”葑、菲是一种菜,叶和根都可以吃,但根茎有时能吃,有时不能吃,诗的意思是说,不可因为根恶而摒弃其叶。
  王猛在苻坚的支持下,祭出如上法宝,史称“秦国大治”。
  自打王猛伸腿后,前秦国势就一天不如一天。慕容农就对慕容垂(后燕的创立者)说:“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靡,今又重之以奢侈,殃将至矣。”而没人辅佐的苻坚就有点昏,竟然“仁慈”到赦免*分子。这样就给那些行险侥幸之徒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有能力就造反,即使造反不成,力屈被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没有性命之忧。于是国内局势就如被捂着的火山,再加上淝水之败,国遂分崩。当然,司马光的观点和我不一样,他认为苻坚之亡,是骄兵轻敌之故。
  写到这里,想起齐桓公和管仲这对黄金搭档,怎么看怎么像苻坚与王猛。管仲和王猛一死,齐桓公和苻坚的霸业随之化为东流水。按我的理解,王猛和管仲的管理思路大体相似,即以法绳下,现代话叫“法治”。他们一手搭建起来的政治框架,也只有他们两人能操作得了,其他人能力不及,便不再奏效。管仲死前,就反对好友鲍叔牙来接替自己,他那也是看清了齐国的情形,鲍叔牙无法驾驭,搞不好还白丢性命。后来齐国果然乱了。王猛身后的前秦,情形也大体如此。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治乱因缘(14)
托孤事大
  创业和托孤之间,我以为同样兹事体大,如果身后所托非人,不但先前辛苦拼下的一点基业要破落干净,且还害了子孙性命,倒不如置身草莱,混一口粗茶淡饭来得安稳。明建文帝初立时,朝无可辅之人,朱元璋也真是,杀人杀红了眼,连个可靠的人都不给孙子留下,所以才有燕王之变。设若徐达或者刘基,有一个人遗存下来,事情也不至于如此。
  刘邦向吕后交代后事,就托了周勃这人,“安刘者,必勃也”。周勃虽憨,但为人不鬼,可靠,其智虽不足制止变乱的发生,但却可以力挽狂澜,替刘家保住天下。所以说,英雄不但自知,还知人。要如我等凡人,能自知已经算是智慧了。
  东魏权臣高欢,从托孤一事看,也算是半个英雄,尽管他的儿子们一个比一个禽兽,但这无损老子的才智。高欢病重时,对儿子高澄说:“侯景这人专制河南已经十四年,常有飞扬跋扈之志,只有我能镇得了他,你怕是不行。我一旦逝世,千万不要马上发丧,免得侯景借机发难。库狄干鲜卑老公、斛律金敕勒老公,这两个人很正直,终不会有负于你。可硃浑道元、刘丰生,远来投我,必无异心。潘相乐本是道人,心地和厚,你们兄弟当得其力。韩轨为人直爽,对他应多担待点。彭乐是难得的心腹之人,对他应多加防护。朝中可与侯景匹敌的,只有慕容绍宗一人,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高欢耍了一个政治手腕,让高澄恩结慕容绍宗,以得其死力,所谓谋贻子孙者,大概就是如此了。
  高欢对侯景的判断相当准确,梁太清元年(547)正月初八,高欢病逝。仅五天之后,侯景就发动叛乱,同年三月,投降南方的梁朝。信佛的梁武帝不听众人的反对,也是贪心作怪,要借机打过长江北上,于是收留了侯景,并委以要职。可是侯景此人,正如高欢所料,天生的脑后长反骨,好心的梁武帝没得到好报,公元548年八月,也就是降梁一年后,侯景举兵作乱,549年攻克建康,梁国的开创者梁武帝萧衍被其俘获,并饿死台城。
  高欢用慕容绍宗之故智,也被唐太宗李世民师法。李世民知道李勣此人可以托孤,疾甚,对儿子李治说:“李勣有才智,但你与李勣无恩,恐不能怀服。我现在故意将他赶出朝廷,外放叠州都督,如果他立即动身赴任,一刻不留,我死之后,你即授以仆射之职,亲任之。如果他徘徊顾望,不肯前去,你立即杀了他。”
  李勣也是脑子灵光的人,受诏当日,二话不说,家也不回,直接赴任去了。可是李勣后来确有负李世民所托,史书上说,“太宗以机数御李世勣,世勣亦以机心事君”。唐高宗李治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同是顾命大臣的褚遂良极力反对,而且也产生了效果。李治举棋不定,征求李勣的意见。李勣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就是如此不负责的一句话,“上意遂决”。设若当时李勣和褚遂良站在一起,稍稍坚持一下,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也可能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武周一事。
  李勣,原名徐世勣,入唐赐姓李,后避太宗讳,改名李勣。
  君臣之间
  君臣之间有伴虎之说,但人君终究也要食人间烟火,因此也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供后人评说。
  西汉周昌,官拜御史大夫,此人有口吃的毛病,但敢讲话,连萧何、曹参都对他另眼相待。后人引为谏臣风骨的“期期不奉诏”就典出周昌身上。刘邦欲废太子而另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周昌盛怒之下,更结巴了,他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刘邦闻言大笑。

第二章 治乱因缘(15)
周昌一次在下班时间入宫奏事,恰巧撞见汉高祖搂着宠妃戚夫人亲热。周昌扭头就走。高祖起身追逐,一跨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我何如主也?”周昌仰头答道:“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上笑释之。整个是一对活宝。然而刘邦的话也不是乱问,周昌是御史大夫,其职责在于监察百官,甚至连皇帝都可以在监察范围之内。因为御史大夫手下有个御史中丞,专门驻扎在皇宫里面,“监视”皇帝有什么影响不好的举动。因此,刘邦才会那样问,而周昌也才有机会幽默一回。
  三国张昭,少时好学,博览群书,敢讲话,脾气也驴。曾向孙权提了几条意见,却不被采纳,心里愤愤不平,于是称病不来上班。聪明人孙权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想先别去管他,等火气消了也就过去了。可是一次两次的老不来,孙权也火起,跟我使性子,可以,不出门你就永远别想出门。于是让手下人用土把张昭家的大门给堵上。没想到张昭是驴脾气加牛脾气的混合体,要一般人,领导对他如此,早吓降了,可他竟在门内自己也用土封了一层,表示坚决老死在里面,即使外面拆了,也不出来。
  碰到这样的对手,孙权是又气又爱。也是孙权,要换成别的主,早不把他灭门了。所以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跳着脚在总统府门外;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可是袁世凯一死,章太炎也就不骂了,他说骂人也要找个当量的。他的意思其实是,小人骂不得。
  孙权见犟不过张昭,改来软的,数遣人慰谢张昭(想必此时外面的封土已拆除)。张昭实行“三不主义”,不领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