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青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逐鹿青藏- 第4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好哇!”
  “巴嘎!少说话,多干活,开始工作。”领队泽木一雄骂了一声,说。其实,多少年他们想来而没有来到的地方,今天终于来了,为的就是拿到卫星不能拿到的数据,为今后监测或打击这里,找到精确的数据资料。
  看着这块肥肉一样的地方,这些日本人,怎么不会露出狼一样的眼光,因为,这片山河太壮丽了,壮丽得让日本人垂涎欲滴。上世纪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就曾派出大量间谍,深入中国境内,对中国的山河进行测量,绘制出的军用地图,比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绘制的还要精细,使抗战初期的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但是,不能因为怕间谍,就不让所有日本人入境吧,那会给外人留下一个大国,却如此小气的笑柄。今天也是如此,在这个非常时期,虽然中日之间有可能随时开战而成为敌对国,驻日大使馆签证处经过请示,还是发给了他们旅游签证,让即将沉入海底的日本国公民,最后去看看中国壮丽的山河,也好让他们死得瞑目。
  大雨下个不停,暴雨打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这群日本人却丝毫没有停歇的样子,他们知道,只有抓紧工作,才能尽快完成对这一带的测量,并把测量数据发回国内。
  天空乌云滚滚,能见度低到不能再低,四周一片茫茫水汽,只见近处水中溅起的水花和远处岸上沧茫的山野。山河为证,几个日本人违背了他们当初提出申请时的诺言,正在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活动。
  就在他们支好仪器,正在起劲地工作时,几条人影敏捷地向他们靠近,正在忘乎所以的日本人,丝毫没有发觉他们已经处在中国国家紧急情况部侦察员的控制之下。
  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全都被红外摄像机摄下,就连渡边三郎和泽木一雄的谈话,也一字没漏地录了下来。因为,这几个人虽然没有在中国境内进行间谍活动的记录,但中国国家紧急情况部,还是收录了他们在他国进行此类活动的记录,所以,就派人进行了跟踪,果然抓到了确凿的证据。
  一个星期后,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是有几个日本旅行者,在中国西部罗布泊旅行时,遭遇特大洪水袭击,不幸溺水身亡,遗体已经委托中国红十字会交还日方,发言人在对死难者家属表示遗憾的同时,还告诫所有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在这个气候异常的时期,一定要弄清楚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再前往旅行,以免发生类似的悲剧。
   。 想看书来

第八节 达兰萨拉的残阳
8、达兰萨拉的残阳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西藏地方政权的“解放”问题很快就被提上中央政府的议程,中央政府对待西藏地方政权的最终决断就是要建立实质性的统治,将西藏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理之下。在明、清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的关系之中,西藏地方政权可谓是“自治”得最为彻底、最为长久的一方民族区域。即使在满清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实施高度控制的年代,满清政权也只在西藏派驻了驻藏大臣以及象征性的一些驻军,对于西藏内部的各项事务基本都遵从当地势力的意愿听其自治。到了清末与民国这段中华民族的劫难时期,西藏地方政权更是乘着当时中央政权暗弱的时机,同时借着英、俄、美国等国的扶持,开始在“独立建国”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与中国的离心趋势不断显露。
  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当时的西藏“噶厦”政府当然不肯拱手将久违的“独立大业”与世代相传的“统治特权”出让给信仰共产主义的“红色汉人”,于是就选择了武装抵抗。1950年西藏“噶厦”政府将藏军主力约七、八千人部署在昌都、金沙江一线,希望阻挡或者延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藏步伐,没想到结果却是鸡蛋碰石头,被解放军的百战雄师打得丢盔弃甲。无奈之间,西藏“噶厦”政府只得在1951年5月23日与中央人民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西藏开始进入“民主改革”的时代。不论是“城下之盟”还是“深明大义”,看着异族势力的进占、主导、看着自身绝对尊贵地位以及世袭特权的动摇与流失,这条约签得总是让西藏僧俗统治阶层心有不甘。他们对“独立大业”与“统治特权”的追求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放弃,只要不从肉体上消灭这些人,他们就总会寻求新的努力和尝试。到了1959年,与中央政府磨合了8年的西藏僧俗统治集团最终还是选择在全藏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结果还是一败涂地。
  叛乱失败后,十四世###拉木顿珠…丹增嘉措与当时支持西###立的僧俗势力不得不流亡印度。在印度尼赫鲁政府的默许下,###及其追随者以印度的达兰萨拉(Dharamsala)作为海外流亡活动的大本营,开始发起旷日持久的西藏分离运动。
  达兰萨拉(Dharmsāla,意为休息室)是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的一个城镇,为西藏流亡政府的政治中心。因此,达兰萨拉时常以“小拉萨”闻名;在中文语境中,达兰萨拉往往是西藏流亡政府的代名词。
  1959年,十四世###喇嘛在反对中国统治的暴动失败后离开西藏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允许###及其支持者在达兰萨拉建立流亡政府。数以千计的流亡藏人因此迁入达兰萨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上达兰萨拉(Upper
  Dharamsala,又称McLeod Ganj)的地方,并建立了庙宇和学校。印度政府给予他们免税等一系列优惠待遇。
  ###在1959年发动叛乱失败后,带领8万跟随他的藏民仓惶出逃到印度,被印度政府安置在北部喜马偕尔邦的山区小镇达兰萨拉。
  到本世纪初,经过40多年的繁衍,加上陆续出逃的少数藏民,目前流亡的藏人共约13万人,其中在印度有10万人,其余的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不丹、欧洲和美洲等地。
  达兰萨拉位于喜马偕尔邦的西北山区,背靠终年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麓,全区爲山谷、河川、农田、茶园所点缀,而四周则被高山和原始森林覆盖,风景秀丽,景色别致。喜马拉雅山区凉爽而湿润的空气,赋予达兰萨拉独特的四季分明的气候。达兰萨拉盛産大米、小麦、绿茶等农作物。
  达兰萨拉分爲上下二部,下达兰萨拉地区海拔1250米,名爲科特瓦尔巴扎,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上达兰萨拉地区约海拔1800米,名爲麦克###吉,这里距科特瓦尔巴扎约8公里左右。麦克###吉居住的主要是流亡藏人,同时也是###喇嘛的居住地和所谓“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流亡的藏人把麦克###吉叫作“小拉萨”,显然有怀乡意味。
  流亡印度的藏人幷不都居住在达兰萨拉。这个偏僻的高原小镇容量有限,所以多数藏人只好整体分散、相对集中地散居在印度各地,其中以南部居多。真正留在达兰萨拉的藏人也就1万多人。
  达兰萨拉的藏人总的来说生活水平还可以,主要是因爲它已经成爲一个国际旅游城市,无烟工业的旅游每年为这个小镇的居民带来可观的收入。这里有着其它旅游城市所具有的设施,如网吧、酒吧、夜总会、餐馆和旅游纪念品商店等等。
  每年的5月到9月是印度最热的时候,可这里由于位于喜马拉雅山山脚,气温一般都在20多度,气候凉爽,因此吸引了大量来自印度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来避暑度假。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游客还在此地租下房屋,组成“国际村”,他们常年居住于此,或学习修炼瑜珈,或写作绘画。但由于这里是个“三不管”地带,所以也吸引了不少有钱又空虚的外国游客到这里来逍遥放纵,如酗酒、嫖娼、吸毒等等。
  旅游在给达兰萨拉带来钞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垃圾、废气和脏物,使这个过去清净的佛门之地染上了太浓的商业化气息,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污染、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过去这里空气清新,但现在不少当地居民在出门时甚至戴上口罩以遮挡混浊的汽车废气。
  在“小拉萨”,藏人开办了许多小餐馆,生意红火,有地道的西餐和藏餐,还有各种面包店和蔬菜市场。和印度其它一些旅游城市一样,印度人开办的瑜珈课堂是少不了的。山上有各种不同风格的小商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式首饰以及风格有别的服饰。
  不难发现,达兰萨拉的藏人虽然身在异乡,有许多中青年是在当地出生,却都在努力保持着传统的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小镇的主街就叫“拉萨路”。他们尤其喜欢喝酥油茶和奶茶,也喜欢吃糌粑。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本世纪初,这里居然也能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了——在前几年这是不可想象的。尽管“中国制造”早在印度其它地方随处可见,但在达兰萨拉劫一直属于“禁品”,严禁销售和购买。一位“流亡政府”官员说,他们自然不喜欢让当地的商店充斥着中国商品,也担心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化解流亡藏人对中央政府的怨恨,动摇“流亡政府”的根基。
  但是,自从2003年后,“禁令”就开始松动了,各种“中国制造”的商品开始进入麦克###吉,在藏人开设的小商店里公开出售,像玩具、文具、小家电等都摆在货架上。
  当地藏人对“中国制造”的産品很喜欢。他们不能直接从内地进货,只好从新德里的商人那里批发中国货品。一些游客和记者说,中国商品如此大举进入达兰萨拉,甚至连中国内地拍摄的电影都可公开放映,真是大势所趋,也透着“流亡政府”的无奈和没落。
  和生活在印度其它地方的藏人相比,在达兰萨拉的藏人生活稍微好些,但也富不到哪里去,因爲他们除了旅游业和农业,没有其它工作可做,许多人依然在温饱在线挣扎。
  真正富有的,是那些所谓的“流亡政府”“官员”。他们靠税收和国际援助“发财致富”。他们白天穿著红色的袈裟办公或接待客人,天黑以后,就到酒吧和俱乐部鬼混,甚至吸毒。
  流亡藏人对这帮毫无道德和良知的“官员”的腐败早已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他们气愤地说,援助有一半以上被这些蛀虫用于吃喝嫖赌了,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分不到多少援助。
  在印度其它地方的藏人或经商,或务农,或开小商店爲生。据报道,在印藏人共租用了2万多英亩的田地用于种植农作物。他们当中虽然有不少人是在印度出生,但永远只能是难民身份,也不能永久性地购买和拥有土地及房産,只能租借。
  有记者在印度北部和南部旅行时,就经常看到一些藏人在旅游景点开设小店,出售有西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首饰、银器、转经筒和服饰等。比如,在喜马偕尔邦首府西姆拉,就有不少藏人在繁华的街道旁集中摆摊设点,出售衣服和首饰等物品,被当地人叫作“西藏一条街”。
  他们大多数都是小本生意,惨淡经营,勉强糊口。他们经过多年的“洗脑”,虽然依旧敌视中央政府,但对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幷不满意,希望能有朝一日返回故乡,结束客居异乡的生活。
  细细想来,不难发现流亡在外的西藏人其实活得挺惨的。
  首先,他们不管是第几代生活在印度,只能永远拿难民身份,不能加入当地国籍,只能是客居他乡,寄人篱下,漂泊感始终在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