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边命令通联官给联合舰队发报说:“我们击沉了‘约克城’号,现将同敌舰决一死战!”
观察哨不断报告“敌人在逼近”,可是舱下传来的总是“电机仍无法使用”。怎么办?下潜还是继续在水面航行?或者是在迫不得已时和驱逐舰撞个同归于尽?
按田边的脾气,他倒很想与敌舰同归于尽。可是,他又考虑到舰上的人和他们的家小。他看了看表,离日落还有30分钟。此时,驱逐舰的舰炮开始对潜艇实施交叉射击。
最后一幕(8)
田边问副舰长:“我们已有多少空气了?”
副舰长答道:“已上升到了80千克。”
田边立即下令:“紧急下潜到60米深度。”
接着,主机械师那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电机已能使用。”
驱逐舰似乎又失去了目标,它们的炮弹和深水炸弹落得越来越远。
田边指挥“伊-168”潜艇打赢了这一仗。
15时50分,潜艇浮出水面。在13个小时中,田边和艇上官兵除喝过一杯水庆贺胜利外,既没吃也没喝。
当田边确实弄清可以在海面上自由航行后,他下令说:“打开舱盖,换换新鲜空气。”
在夜晚的微风中,“伊-168”的艇员们深深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略带咸味的空气,他们感到心情特别舒畅。
此时,又有一件事情引起了田边的担心。艇上的燃油已经所剩不多,恐怕到不了吴港。
田边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只使用艇上两台发动机中的一台,用油箱里仅剩下的800千克燃油,熟练地把潜艇开到了吴港。
进港时,他和全体官兵像英雄一样受到了欢迎。
“约克城”号令人难以置信地在海上漂了一夜,直到将近拂晓时分,它的舰员以及担任警戒的舰艇才真正把它放弃。
当驱逐舰中队司令爱德华· P 。 索尔海军上校看着这艘巨型航空母舰已实在无可救药时,才让各驱逐舰围聚在它的四周,向它举行了告别仪式。
目睹它奄奄一息的惨景,美军官兵心中十分难受。
在绚丽的晨曦中,“约克城”号下沉的速度越来越快。美军的驱逐舰列队就位,注视着它沉入大海。目送自己的大型军舰海葬,是个庄严肃穆、催人泪下的场面。它沉没时,各舰下半旗,全体人员脱帽肃立。
“约克城”号于6月 7日 4时58分沉没。至此,美军第17特混舰队大体上就解体了。弗莱彻率“阿斯托利亚”号和“波特兰”号返回珍珠港。“巴尔奇”号、“休斯”号和“莫纳汉”号在加油点被编入第16特混舰队。巴克马斯特及其部下从“巴尔奇”号转到“格温”号,随同载着“汉曼”号的幸存者的“本汉姆”号同时回国。
巴克马斯特回国后,汇报了“约克城”号的作战情况。该舰的作战使他感到骄傲,同时也使他很悲伤。他在报告末尾写道:
在所有这些战斗中,以及在为这些战斗进行海上训练的许多星期里,“约克城”号的战斗精神是无与伦比的。即使它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它的战斗精神仍与世永存。我们这些有幸能在这艘英勇的航空母舰上服役的人,不仅衷心希望它能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而且希望能把它的舰员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操纵、管理一艘新的、最好还以“约克城”号命名的航空母舰,用它去同敌人战斗!
6月9日,战败的日本舰队继续向西退却。铅灰色的天空,云层低垂。从海上升起的雾气像幽灵似的盘旋飘忽,弥漫在条条桅杆之间。大海似乎此时也反映了日本舰队的气氛,它波涛汹涌,浊浪排空,极不平静。
旗舰上的山本感到头晕目眩,心里闷闷不乐。他下令“长良”号向“大和”号靠拢。他要召集舰队的主要参谋人员到舰上来开会。被召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草鹿、源田、舰队书记官大石等。在草鹿等人到来之前,山本已将宇垣、黑岛、渡边、佐佐木和有马等人召集在一起。
山本知道,“大和”号的退却,宣告了中途岛战役行动的失败。他也知道,参谋们已得出了某些不利于第1航空舰队及其负责军官的结论。所以,他指示这些人不要提出任何批评意见。他断然下令:“决不许对外人说潜艇部队和第1航空舰队要对中途岛战败负责之类的话。责任在我。”
黑岛对草鹿一直意见特别大。山本专门叮嘱这个容易激动的亲信,对他说:“不要责怪南云和草鹿。失败的责任在我。”
草鹿等人从“长良”号上下来时,身上还穿着厚厚的冬服,一个时期来的鏖战使他们都显得精疲力竭。草鹿拄着根手杖,而书记官大石的军服已破烂不堪。
最后一幕(9)
代表们走进山本的舱室。草鹿作为第1航空舰队的参谋长首先作了长篇发言,谈了他自己对这次灾难性失败原因的看法。他讲了6个基本点:(1)由于会合有困难,不得不在战斗打响前就打破了无线电静默。(2)搜索飞机在折返前未能发现敌人。(3)准备第二波攻击时,由于回收飞机造成了混乱局面。(4)轰炸机由于换装鱼雷而耽误了时间。(5)等候第一波战斗机返航又造成了耽搁。(6)航空母舰过于集中造成了许多不利。
草鹿讲的这些,无疑都是日军此次战败的原因。但是,他所列举的都只是第1航空舰队战败的原因,而不是中途岛之战日军战败的全部原因。由于草鹿自己离“画面”太近,他无法看清中途岛之战这幅“画”的全貌。
事实上,日军中途岛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山本五十六上将犯了“分散兵力”的兵家大忌。山本不是把参战的日本部队集中使用,而是采取了分散兵力的方针,结果各部队的兵力都比较薄弱。从战略上看,分散部署在阿留申的兵力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支兵力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摧毁那里的美军设施和短时间占领北方几个小岛,然后再予放弃。而且分散兵力还不只限于兵分两路,在中途岛方向作战的兵力也是分散使用的。南云的航空母舰部队在中途岛西北;山本的战列舰主力在后面300海里处;近藤的攻略部队主力在中途岛的南面或西南;栗田的直接支援部队同攻略部队输送船团则从西南接近中途岛。兵力不集中,对陆、海、空作战都是一种基本战术弱点。在中途岛,这一弱点给美军歼灭南云部队提供了方便条件。南云的航空母舰被歼后,日本方面由于兵力分散而产生的弱点使日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与此相反,美方部队的部署却是紧凑有力的。美军的参战部队虽然一分为二,但是两部分兵力配置的距离并不远,保持了紧密的战役战术联系,其舰载机完全可以集中攻击同一个目标。在所有的作战原则中,“确立明确的作战目标”是最重要的一条。然而,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日军摔了一个很重的跟斗。日军所设计的中途岛作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双头怪物”,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山本一方面计划攻取中途岛环礁,另一方面又打算诱歼美太平洋舰队残部。就连刚刚培养出来的日本海军少尉也能看出这两个目标犹如水火,不能相容。更为糟糕的是,在这两个目标中,日本人还搞错了重点。在联合舰队看来,攻占中途岛是首要任务,而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是次要任务。他们正好把两者的重要性搞颠倒了。如果日军首先集中兵力消灭尼米兹在中太平洋残存的主力舰只,然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中途岛。但是,这个十分浅显的道理日本人却没搞明白。日本的军事历史学者千早先生研究了半天,也没弄清中途岛作战究竟要干什么,他说 :“是要把中途岛战役作为进攻夏威夷群岛的准备吗?但是想当初,形势对我们有利得多,我们尚且不能一举攻占夏威夷,我们又怎能在这个阶段占领它呢?这次战役是为全面大决战作准备吗?但是这种解释也不能令人信服……如果把它作为酝酿已久的‘舰队大战’,为什么他们不再等两个月,待另外的2艘航空母舰修好后,6艘航空母舰一起出动呢?而且,为什么又要加上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这些累赘呢?但是,尽管矛盾百出,这个计划还是被强制实施了。结果落了个应得的下场。”
南云作为直接指挥作战的战场指挥官,犯了3个严重错误。第一,在空袭中途岛那天清晨,他没有做出充分的搜索部署,没能及时发现美军的特混舰队,致使他的部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第二,南云所采取的舰载机战斗编组方法有问题。他把舰载机编为两个攻击波,每个攻击波都是从4艘航空母舰上按比例抽调出来的飞机编成的,而不是由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编成第一攻击波,另外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编成第二攻击波。虽然同时使用四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可以缩短飞机起飞和回收的时间,但在收回飞机时及飞机起飞前必然十分脆弱,因为那时4艘航空母舰全都忙得不可开交,不能马上使自己的飞机起飞,以抗击敌机的进攻。倘若南云只从两艘航空母舰上派出飞机去空袭中途岛,让另外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待机以备万一,情况就不会是这样了。第三,在南云发现美军特混舰队有一艘航空母舰后,没有立即用全部飞机进攻。不管这些飞机装备的弹药是否合适,或甚至没有战斗机掩护,也应该出动。这样做所冒的风险诚然很大,但绝不会比正当飞机在甲板上摆着、手忙脚乱地加油和更换弹药时遭到敌舰载机攻击的风险更大。南云当时可能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美军不会在这最不堪一击的时刻来进攻,但美军恰恰是在这一时机来进攻的。但是,对于日军战败的上述原因,有些是草鹿能够认识到的,有些则是他认识不到的。
最后一幕(10)
草鹿的汇报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寻找借口。他强调说,明智的办法是向日本国民说明真情。他郑重其事地对山本说:“南云长官和我对这次战败负有重大责任。对此,我们将毫不怨言地接受任何惩处。但我希望给我们一点特别关照,以使我俩能像以前那样有机会在前线还清这笔旧账。”
听了草鹿的坦言,山本激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说:“行啊,行啊!”
过了一会儿,宇垣对草鹿说:“我们联合舰队司令部自身也犯了许多错误,我们对第1航空舰队深表歉意。但中途岛的挫折不应使我们悲观,还有更加艰巨的作战任务等着我们。我们不仅要进行北方作战,同时还要进行南方作战。目前,当务之急是给北方提供足够的力量,以便有效地对付敌人可能在那里的活动。同时,也为今后寻机报仇创造条件。”宇垣最后强调说:“如何恢复舰队的空中力量是当务之急,所以请你们过来共商大计。”
在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大约16时,宇垣把草鹿一行送回“长良”号,并给每人送了一点小礼品,还送了2000日元作为日常费用。
召开这次小小的碰头会真实目的是什么呢?宇垣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大家无不痛心。作为每一个责任人,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当然是个人的事,但应当尽量保存宝贵的指挥员和战斗员。我左思右想,不禁对他们起了恻隐之心。在冷静达观和武士道精神这两者之间,决不能促使其作出错误的选择。”
草鹿回到“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