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土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国大土改-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1)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艾青
  1、平均地权
  废除不合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一直是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的愿望和奋斗目标。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我国历史上爆发了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些起义就其根本原因来说,都是渊源于农民的土地要求。从“等贵贱,均贫富”到“均田免粮”,再到《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都是渴望得到土地。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正确领导,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当作改朝换代的工具。刘邦、朱元璋等农民战争的领导人,取得政权后蜕变成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就是这种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因而,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延续下来。
  在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曾主张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国有”。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设想,主张通过核定土地、照价征税、照价收买和涨价归公等办法,在农村中实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然而他这一设想是准备在革命胜利之后来实行的,所以他没有以此来取得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结果辛亥革命没能完成*革命的任务。
  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再次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平均地权”被列为民生主义的第一要旨:“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至于具体实行办法,《宣言》则说:“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并征收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也就是说,在承认地主对其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由国家出钱收买土地,再卖给农民。这样,问题就来了。国家有没有此财力?农民有没有钱购买?地主愿不愿意出售?所以,这一主张很难实现。孙中山去世后,这些说法,更是变成了欺骗农民的幌子。
  2、乡村建设实验
  1926年10月15日,国民党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展,农民迫切要求解决土地问题的形势下,举行了各省联席会议,议决二十一条政纲,其中包括“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二五”减租口号最早是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下半年提出来的:就是按原来的租率50%计算,减少25%,把最高租率限制在%以下。当时已经掌握了国民党实权的蒋介石正准备*工农革命运动,根本无意实行“二五减租”。以至于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1927年3月发表的《全国农*动现状的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现时军政府虽有了减租25%的命令,究竟有何影响,恐怕便是缺乏详细办法和坚决态度之故。”
  蒋介石集团彻底背叛革命后,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要实行孙中山的土地主张,并且在1930年还通过了一部《土地法》,但由于他们又多半和土地联系着,许多人本身“田连阡陌”,根本就是惧怕“耕者有其田”的,不可能真正去触动自己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国民党政府在浙江、江苏、湖北等地也搞过象征性的短期的减租活动,但对孙中山的土地主张从来没有认真地实行过。。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2)
与此同时,国民党左派邓演达等人和其后陆续成立的各*党派,以及不少学者,仍然坚持孙中山的土地学说,但他们毕竟没有能力来实现这一主张。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资产阶级中一些热心农村改革的社会贤达,也到农村搞了一阵乡村建设实验。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实验的兴起,起因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倾销剩余农产品、转嫁经济危机的广阔市场,中国农业经济因此遭受了空前沉重的打击,农村社会一片衰落破败。当时,一些胸怀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了解决农村与农业问题的种种主张和理论。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农村改良派别,他们打着“农村复兴”的旗号,深入乡村开展“农村建设”的实验,到1935年,从事这种乡建实验的单位不下100处,参加者超过2000人。其中较有影响的除了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外,还有晏阳初的河北定县实验、黄炎培的江苏昆山实验以及高践四的江苏无锡实验等。
  3、梁漱溟山东邹平实验
  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字行世,祖籍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他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认为,旧中国的根本问题在于旧的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而新的社会秩序又未建立,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以致“各方面或各人其力不相益而相碍,所成不抵所毁,其进不逮所退”。乡村建设的任务就是“重建一新组织构造,开出一新治道”。他认为,“外国侵略虽为患而所患不在外国侵略,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自身有力量可以御外也;民穷财尽虽可以忧而所忧不在民穷财尽,使有秩序则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生息长养不难日起有功也。”因此,他指出自己提出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救济乡村的运动,是乡村自救的运动,是民族社会的新建设运动,是重新建设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运动。”
  梁漱溟还为其乡村建设理论设计了一套付诸行动的“实验办法”,这就是颇有些声势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早在1928年,在李济深的帮助下,梁漱溟就在广东省办了一个“村治讲习所”,宣传他的“村治”理论,培训“村治人才”。次年,又依托冯玉祥,在河南省办了一个“村治学院”,担任该院教务长,并接办《村治月刊》。学院开学后,他讲授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在《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主编本刊之自白》等文章中,他谈到自己的立国之道,依然是走“乡村自治”的道路,但他的思想着重点则由过去的文化方面转变为政治方面。
  学院开办不到一年,却碰上蒋、冯、阎在河南发动的“中原大战”。战争结局是蒋介石取胜,阎锡山退回山西,冯玉祥放弃河南向西北撤退。1930年10月,蒋军开进河南省会开封。“村治学院”因与冯系军阀有关,故遭封闭,梁漱溟因此返回北平。
  这时,担任山东省省长的韩复榘得知河南“村治学院”结束的消息后,立即表示欢迎梁漱溟等人去山东,继续他在河南的事业。于是,梁漱溟组织河南“村治学院”的人员,一起转到山东邹平县重新建校。从1931年初到1937年底,梁漱溟都在这里从事他理想中的“乡治”工作。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3)
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成立,梁漱溟为研究部主任。该院创办时,他撰写《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宣传他们推行“乡治”的主张和办学宗旨。在文章中,他首次用了“乡村建设”这个字眼,此后一直沿袭了下来,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乡治派”的代表人物。在该文中,梁漱溟谈了他们制定的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方案,该方案分三部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训练部,乡村建设实验区。为了实行乡村建设计划,经山东省政府同意,以邹平县为乡村建设研究的实验区。这个县的全部事情都由该院管理,包括县长提名、机构设置、行政区域划分等等。
  此外,梁漱溟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如课堂面授较少,一般不采取讲授方式,多采用个别谈话,或是集体讨论的形式。所开课程都是从实际出发,如乡建理论、精神陶冶、乡村自治、乡村礼俗、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农村自卫、农业常识、土壤肥料、畜种改良、水利建设、农家副业、现行法令等,课程名目很多。为解决教师力量不足问题,他们到各大学约请一些学有所长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指导,采取函授方式进行。这样,梁漱溟多年来主张走出学校,深入农村,结合乡村自治办教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对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也是有利的。所以,山东省政府按南京国民政府关于设立县政建设实验区的决议,在原有的基础上,于1935年以菏泽为中心,增划济宁等13个县为实验区。在各实验区进行广泛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乡农学校的试验。农校所开课程,特别注重精神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深心大愿。
  梁漱溟的乡村实验活动集中于“乡农学校”之中,这是他的乡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何谓“乡农学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组织农民、再造乡村社会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化社会为学校”,推行社会学校化。乡农学校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乡村领袖,二是成年农民,三是乡村运动者。只要是某乡的农民,就被认为是某个乡农学校的成员。农忙时节,乡农学校组织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传播农业技术,促兴乡村经济。农闲时就组织农民读书识字、传授农业知识和陶冶性情等。“乡农学校”是“政、教、富、卫”合一的农村组织形式。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不失为当时乡村自救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它回避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企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在农村搞建设,这种改良主义的土地主张,不可能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很快便冰消瓦解了。
  4、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
  晏阳初(1890——1990),平民教育家,四川巴中人,1916年赴美,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0年8月回国后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1923年3月26日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
  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晏阳初深感占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太低,于是决心搞乡村建设。他选择了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作为试验区,带领一批教授、学者、医务人员进入农村,从认字开始帮助农民接触现代文明。他们的努力使定县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乡村建设实验区。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定县实验才被迫中止。由于在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晏阳初于1943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