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爱国侨领——黄乃裳】黄乃裳(1849年—1924年),著名的爱国侨领。1896年,黄乃裳参与“公车上书”,并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1899年,黄乃裳毅然出南洋,寻找垦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创办了“新福州”垦场,成为一代侨领。经过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奋斗,“新福州”日益繁荣,已发展成为诗巫市。

  【译林鼻祖——林纾】林纾(1852年—1924年),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西学泰斗——严复】严复(1854年—1921年),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共和先驱——林觉民】林觉民(1887年—1911年),《与妻书》作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参加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下绝命书《与妻书》,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福州简称榕,以榕树众多而得名。她与台湾的台北市隔海相望。碧绿的闽江水缓缓穿城而过,城内的名胜美景甚多,大多集中在三山一带。福州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风貌。福州拥有平潭海坛、鼓山、青云山、十八重溪等风景名胜区。全市著名的历史古迹有150多处。其中较为有名的有林则徐墓、华林寺、乌塔、鼓山摩崖石刻、福清弥勒岩、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陈太尉宫等。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也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福州闽江、乌龙江穿城而过,河汊纵横,湖塘相连,独具江南水城的神韵。福州也是我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分布广、埋藏浅、流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有着“浴在福州”的美誉。“王凤朝阳生丽水,九龙经脉出金汤”,正是对福州温泉的生动写照。

  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类,可分为米类、粉类、淀粉类、干果类、肉类和海鲜类等,尤以米、豆、糖为主要原料的最为著名。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等,是福州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于山上有庄严肃穆的戚公祠,平远台和演法堂,城西北有秀丽怡人的西湖公园,景色颇似杭州西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游览。

  当年我们三十多家军人家眷来到福州后,在市里城隍庙的西边民宅里租房居住。距我们住处不远的庙院西墙有一角门,由此进去可以通往城隍大殿。绕到神台后面,走出大殿后门便是城隍庙的后院。庙后没有围墙,北边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水,它把寺庙与对岸隔开。湖的西边有一出口与一条小河相连,小河流进闽江,闽江又流入东海。因此,湖水、河水、江水都随着海水潮起潮落,昼夜之间竟有水势涨落之别。

  城隍庙后湖畔上长着一棵高大的老榕树,挺拔数丈,枝叶茂盛,树冠如伞。在夏季天气炎热时,人们常爱到此乘凉,游玩。

  当时,我们七、八个天真单纯的小男孩,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六、七岁。每天饿了要吃,困了就睡。只要吃饱肚子就无忧无虑,傻乎乎的只知道嘻嘻哈哈闹着玩,从来不管什么老天刮风下雨,世上政治风云的变幻。

  我们常到城隍庙后院大榕树下做游戏、捉迷藏。乱跑乱跳,大声喧哗吵闹,根本就不知道寺庙里还有什么清规戒律。

  一天碰巧竟被庙里的主持看到,他大为恼火,严加训斥,并把我们几个顽童驱逐出庙门,飞快地跑回家去。

  但事隔没有几天,我们似乎已忘记了先前的训斥,又照常到城隍庙里去玩。只是有点顾忌,要是一看到老主持从旁边走过来,我们立马就会鸦雀无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装出一副循规蹈矩的样子。待他走远之后,便转过头去朝着他的背影愤愤地骂一声“断子绝孙的老东西。”于是,我们又嘻嘻哈哈地闹起来了。

  在福州的几个月里,让我们最开心的是在过春节乃至正月十五闹元霄的时候。那时,街面店铺生意兴旺,来往行人穿梭其间。每家每户喜贴对联,张灯结彩。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玩龙灯、唱大戏,鼓瑟管乐彻夜演奏,烟花爆竹轰响齐鸣,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其乐融融。人们沉浸在迎神赛社、酬神娱人的活动中。

  一时间,单纯的老百姓仿佛忘掉了眼下硝烟弥漫的烽火,淡化了腥风血雨的战争,遗忘了过去的辛酸和痛苦,丢下了人间的一切烦恼与不幸。

  中国人就是这样的淳朴,又是那么的容易满足。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稍许补偿就会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善良的、苦中好乐的本性――热爱生活,渴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并且还希望世界上抛弃恐怖与战争,少流一点血和泪,多一些欢乐与和平。

  刚到福州不久,母亲带着我和几家军人家眷一起去过西北的西湖公园玩,还去过于山戚公祠凭吊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渚。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叉、钯、棍、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大败倭寇于台州,以功进都指挥使。四十一年,奉命率师增援福建,捣毁倭寇巢穴横屿(今福建宁德东)、牛田(今福建福清南),直至兴化(今福建莆田南)等地,进都督佥事。四十二年。他再次领兵入福建,在福建巡抚谭纶的指挥下,与刘显、俞大猷联合攻克平海(今莆田东南)。进为都督同知,又升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诸戎务。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将陆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四十五年,进职兼管潮、惠二府并伸威等营戎务。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今河北蓟县)、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后又为总兵官,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诸处,并督帅十二路军戎事,因屡立战功,万历二年(1574)升左都督,七年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为当国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倚重。戚继光在蓟州十六年。加固长城,筑建炖台,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蓟门平静。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受到排挤。万历十一年被调任广东总兵官。十三年以年老多病,谢职归家,十五年病逝,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名著和《止止堂集》等。

  在我国明朝时期,日本因内战失败的将士及一部份商人在封建诸候的支持下,驾船到我国沿海抢掠,这些人被称为“倭寇”。明朝曾采取闭关政策,禁止与日本通商,但日本海盗商人与沿海一带大地主、大商人勾结,共同抢劫、分脏。江苏、浙江、福建一带滨海数千里告急。倭寇越来越多,连舰数百,杀人放火,抢掠财物。沿海人民恨之入骨,纷纷组织武装,保卫家乡。

  明政府也委派将领,调集军队,到沿海地区剿灭倭寇。二十多岁的戚继光,被明政府派到浙东防倭。戚继光看到明军腐败无能,决定自己组织并训练一支军队抗倭。他召募一批农民和矿工,按小队编制起来,进行严格的训练。自己还根据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阵式――鸳鸯阵。戚家军纪律严明,精通战术,作战勇敢,发展到二万多人。一五六一年,在浙江台州一带连打九次胜仗,全歼了那里的倭寇。后来又荡平了浙江的余寇进入福建、广东,与那里的抗倭将领俞大猷的军队互相配合,把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驱逐了倭寇后的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安定,工商业得到了发展。戚继光在抗倭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人民的称颂,戚继光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当年,我们几家军人家眷在于山戚继光公祠凭吊了戚继光,还参观了他的平远台和演法堂。

  后来,我们在福州生活的几个月时间里,又发生了一些事情。

  原先,在我家做过几个月饭的炊事兵张黑(皖北宿县人,出身穷苦,吃粮当兵。曾在我父军需处炊事班当过班长。)后来因溃败旧部星散,他也跑到了福州。

  当时因无处可去,又只好到我家做了两个月的饭。后来在我们由福州乘船去台湾时,他便投奔到浙江舟山群岛,在定海国民党部队――舟山防卫部船舶指挥部后勤炊事班,当了一名炊事班长给部队做饭。

  半年后,在我家从台湾基隆回到舟山群岛时,又和他在定海城相见。后来,他于一九五零年五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