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终结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终结卷)-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十八章 死亡之旅
  赵高见嬴政入睡,正准备离去,嬴政却又忽然惊醒过来,一把抓住赵高。赵高魂飞魄散,勉强回头,见嬴政双目圆睁,嘴唇颤动着,在嘟哝着什么。赵高弯下腰,将耳朵凑到嬴政的嘴边,只听到嬴政用蚊子般微弱的声音说道:“召丞相,发诏书。”
   。 想看书来

目录(2)
第十九章 沙丘之变
  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死去居然就如此平淡无奇,没有异常天象,没有晴天霹雳,没有狂风暴雨,没有大地摇移,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声无息,不以为意。
  第二十章 大清洗
  嬴政在世之时,以他的救世主之威,尚可将民间的不满和怨恨弹压下去。然而胡亥只是一个小毛孩而已,他可以继承嬴政的权力,却无法继承嬴政的威慑力。
  第二十一章 天下大乱
  上回的廷议,对胡亥来说,实在不能算是一次美妙的经历。在李斯的威压之下,他若有芒刺在背,感觉自己象一个任由李斯摆布的傀儡,几乎无法呼吸。
  第二十二章 步步进逼
  赵高的这句话,只有轻描淡写的八个字,“先帝遗诏,如今安在?”
  第二十三章 李斯的倒塌
  曾经,李斯是那么骄傲,心中暗暗认为,嬴政能有他这样的大臣,是嬴政的福气。等到如今胡亥作了皇帝,李斯才真切地体会到,能找到嬴政这样的君主,应该是他李斯的福气才对。
  第二十四章 黄犬之叹
  死亡是一杆秤,用以衡量那些逝去的光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浮现在李斯脑海的,居然不是他一生中所做出的那些丰功伟绩,而是年轻时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后记
  

前情提要。
公元前二三七年,即嬴政继位为秦王的第十个年头,秦国的政权终于完全掌控在了嬴政的手中。曾经大权独揽的吕不韦,虽然逃脱了被诛杀的命运,却也被免去了相国一职,放逐回封地河南,再也不得过问朝政。
  此时的李斯,官居客卿,吕不韦这一走,他就成了外客集团的代表人物,而他所将面临的,是秦国本土势力和宗室对外客们日益强烈的敌意和排挤。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李斯在咸阳城头目送吕不韦离开之时,心中为什么会充满伤感和忧虑了。
  李斯已经预感到,一场规模空前的政治风暴即将席卷而来,吕不韦的被驱逐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1、揭竿而起
如果你留心天气预报的话,你会发现,局部地区永远有雨。胡亥元年的七月,沛郡大泽乡就是这样一个局部地区。
  大雨瓢泼,数日不歇,水势汹涌,道路断绝。一支九百余人的队伍,无奈困顿在此,望雨兴叹,黯然销魂。
  这支队伍,由闾左贫弱之民组成,正要赶往渔阳充兵役。然而,大雨如此,已经不可能在预定期限内抵达。按照法律,失期当斩。
  众人沉默地仰望天空,但见雨丝不似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除了坐以待毙,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陈胜、吴广时为屯长,相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于是召集众人,道,“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假令幸得不斩,而戍死者固十之六七。”
  众人对视,莫能决,道,“愿从君计。”
  陈胜振臂,高声道,“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壮哉斯言!
  众人举臂高呼,一时间,豪气干云,雨势沮丧。
  陈胜等人于是诈称奉公子扶苏、项燕之号令,为坛而盟,诛灭暴秦。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感谢帝国多年的销兵弭战之政,郡县既不驻军,也不修守备。陈胜一行到处,如入无人之境。不数日,接连攻克大泽乡、蕲、铚、酂、苦、柘、谯、陈。陈胜于是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陈胜这一嗓子,惊醒了无数梦中人。诸郡县苦秦法已久,乃争杀长吏以相呼应,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从技术角度来讲,陈胜的起义,首先是因为帝国法律的不合理解释而引起。陈胜等人误期,乃是出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非由于主观故意。然而,在这点上,帝国法律却并不作量刑上的区分,而是一律斩无赦。
  秦法之严酷无情,由此可见一斑。
  后人每称秦帝国作法自毙,此诚非虚言,但秦法自有其闪光之处,我们也不能不稍加注意。
  是的,帝国严刑而峻法,这无可否认,但帝国法律的行使,面向社会一切成员,而不管其地位如何。在这一方面,不得不说,秦法体现了法律最高贵的属性——公平。今日许多国家的法院徽章,都采用了天平这一象征元素,其意同也。
  帝国的暴政,招致了后世长期的反感,引发无数恶评。但在这些批评者中,有些人与其说是反对苛政本身,倒不如说是反对秦更有效地推行了苛政,以及受害者既包括没有特权的多数人,也包括了享有特权的少数人。
  所谓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士大夫”,这句话被哪些人最多地引用和吹捧?
  答案是:士大夫。
  以下是来自《广笑府》的一则笑话:
  一妇人妒忌之甚,其夫尝以周公诗礼喻之,乃叹曰:“《樛木》、《螽斯》等篇,古之贤妃,略无妒忌如此。”其妻曰:“此诗是谁所作?”答云:“周公所作。”其妻曰:“原来是周公作的,若是周婆作的,必不如此说。”
  言归正传。陈胜起义之初,帝国的地方行政系统仍在有效运转,陈胜甫反,马上便有使者报告朝廷。胡亥计无所出,乃大怒,于是将使者下狱,落得耳根清静。如此一番下来,使者们也不敢再固守他们的职业信条——Truth ;Truth ;Nothing but the truth(注1),而是改为奉行As You Like It(注2)。胡亥再问,使者则答曰,“群盗鼠窃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也。”胡亥这才大喜。
  注1:真相,真相,除了真相,再没别的。一般用为西人出庭作证之宣誓。
  注2:随你喜欢。此句亦为莎士比亚一部戏剧的题目。
  

2、进谏无门
自沙丘之变以来,老丞相李斯沉默了许多,甚至已经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不免要问,这段时间以来,李斯都干了些什么?在此天下分崩离析之时,在帝国最需要他的挽救之时,他又将做些什么?
  事实上,当胡亥刚刚露出放纵无道的苗头之时,李斯便曾挟丞相之尊,及时直谏道:“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愿陛下鉴之。”
  面对李斯的教训,胡亥惭愧不能答,回宫谓赵高道,“朕虽欲快意此生,无奈丞相不许,这下怕是没乐子可耍了。”
  赵高道:“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
  胡亥生性优柔寡断,赵高所言,正给了他继续行乐的理论支撑,于是大喜,放荡如故,不以李斯之谏为意。
  此后,胡亥听了赵高之计,一门心思闭守深宫,练习自神之术,李斯便和胡亥断了联系,连面也无法得见。帝国如今的局势,已经不容乐观,李斯有如此多的话要告诉给胡亥,有如此多的经验要传授给胡亥,有如此多的智慧要分享给胡亥,可现在两人连面都见不上,任他有再大本事,也只能是徒然感叹宫殿深深深几许而已。
  等到陈胜举事,李斯再也无法安坐,日日命使入宫,向胡亥表达求见之意,皆被赵高拦下不奏。赵高屡屡从中作梗,自思也终非长久之计,于是主动出击,往见李斯,道,“关东群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
  李斯不能见胡亥,本来一直怀疑乃是赵高从中作祟,如今赵高主动来访,其意甚切,看来作祟者另有其人,于是叹道,“吾欲谏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上居深宫,吾有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间。”
  赵高道:“君诚能谏,请为君侯上间语君。”
  李斯大喜,道,“如此,则吾静候君之佳音。”
  赵高待胡亥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李斯:“上方间,可奏事。”李斯巴巴地从丞相府赶到宫门,请求上谒。见糟老头李斯,何如与美人为欢,这笔账胡亥自然会算,传令下去,不见。
  赵高故伎重施,再施,如此者三。胡亥大怒,道,“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以我年幼故轻我哉?”
  赵高阴笑,回告李斯道,“陛下震怒,丞相宜回避,进言之事,容异日再议。”
  李斯一言不发,只是阴沉着脸。他已经明白过来,知道自己被赵高设计了,心中满是怒火。老夫这么大把年纪,却被你当猴遛来遛去,一次次巴巴地从丞相府赶到皇宫,一次次地空手而返,赵高啊赵高,可真有你的。
  李斯冷眼扫了赵高一眼,拂袖而去。赵高目送李斯,心头泛起一阵寒意。他知道,这个渐渐走远的老头,一定会再想办法进入皇宫,见到胡亥。这个老头,将是横亘在他野心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3、赵高谗言
随着陈胜的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使者从帝国各地纷至沓来,向胡亥上奏求救。前面我们说过,胡亥对此选择了掩耳不听、闭目不视的鸵鸟主义。在李斯的支持下,更多的奏章递入皇宫,胡亥也不由得发了慌,召赵高问计。
  赵高道,“区区鼠窃狗偷,不久自灭,陛下何须挂怀?”
  胡亥摇摇头道,“不然,依奏章看来,贼势浩大,不可不早定计。”
  赵高道,“前此,有使者自东方来,以反者闻于陛下,陛下怒,将使者下吏,以警告后来。如今,使者不断,奏章不绝,浑不惧下狱,其背后必有人指使。”
  胡亥大惊,道,“何人指使?”
  赵高意味深长地望着胡亥,道,“陛下以为呢?”
  胡亥道,“莫非丞相?”
  赵高微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又道,“贼势浩大,以陛下之见,当如何应对?”
  胡亥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固常理也。”
  赵高颔首,道,“不错。如今帝国军队,一在南方,五十万人守五岭。一在北方,三十万人备匈奴。南方之军,远而难调,虽有危难,救之不及。北方之军,自直道而行,五日之内可到咸阳。故欲救难,必征调北方之军。”
  胡亥道,“既然如此,寡人这便下诏。”
  赵高忽然哭将起来。胡亥诧异问道,“赵君因何而泣?”
  赵高道,“北方之军,尽皆蒙恬旧部,如今领军者,先帝旧臣王翦之孙王离也,监军者,丞相舍人也。北方之军入咸阳,必听丞相之命,而不受命于陛下。丞相如趁机为变,陛下无归处也。臣思及此,不觉泣下,深为陛下忧也。”
  胡亥大骇,道,“丞相至于此乎?”
  赵高道,“丞相之智,天下共知,臣固非其敌,举朝也无复抗手。丞相命使者夸大贼情,名为国事,其意固已远也。以臣之见,先帝治国数十载,海内升平,黔首安伏。陛下方受国,而盗贼滋起,天下大乱,岂有是理哉!非欺陛下而何欤?为今之计,陛下居中深处,不变不惊,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