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了慎重态度,通知各地不搞庆祝游行,不敲锣打鼓,宣传上也不搞大的举动。中美建交是双方战略利益需要的结果,机密性很高,但为什么会在1979年1月1日建交之日前公布建交信息?事后得知,一是担心泄密,当时美国舆论已有风声;二是赶在22日美国国务卿万斯与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谈之前,制造舆论;三是美国看准了中国的市场,急于与中国做生意。
自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向中国示好,大大加速了与中国建交的步伐。历史表明,每次国际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国际关系新的分化与组合,都会给我们的宣传政策和策略带来急剧的复杂的相应变化。中美建交又一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中国新闻界提出:对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国际反美活动如何报道?是继续反对两霸还是反对一霸?中美建交使过去许多与我疏远的国家接近了,也使有的与我亲密的国家疏远了,宣传上如何把握?中美建交的同时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对台湾当局是个沉重打击,对台宣传的政策、策略如何变化更有利于统一?等等,都作了及时的研究,采取了相应对策。例如,中央电台在对台湾广播中不再使用“蒋匪帮”,把“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后来中央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中美建交后不久,1979年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央电台及时作了报道,对中美关系的宣传又一次掀起高潮。
中央电台战备广播方案(1)
无论发生什么战争,中央电台的声音都不能中断。当时中央电台的各种战备措施,必须立足于早打(随时都可能爆发)、大打(战争有小、中、大三种可能,最坏的可能是占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甚至北京)。
“备战、备荒、为人民”,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而且把“备战”摆在了首位,足见毛主席的重视和心理情结。毛主席不仅提出,而且切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备战”措施,真的在“准备打仗”,如加快三线建设,实行全民皆兵和“深挖洞、广积粮”等,广播电台自然毫不例外,而且是重点部门。
毛主席非常重视广播的安全
毛主席把发生战争的形势看得非常严峻,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大陆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嚣要“###”;中苏关系破裂,摩擦和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在这一形势下,毛泽东主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更加严峻。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对中国构成直接威胁;中苏边境摩擦不断升级,1969年3月中苏之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立即在全国形成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宣传上连续报道,备战气氛急剧升温,箭在弦上,中苏之战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珍宝岛事件后,战备工作抓得更紧、更实,随时“准备大仗”。1969年8月28日,中央发了关于战备问题的通知(“八二八命令”),从此广泛进行战备教育,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各机关开始人员疏散、精简、下放。9月15日中央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宣传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充分提高对美帝国主义、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革命警惕性,“牢固树立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观点,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加强革命的纪律性。城乡各单位都要认真检查落实战备,特别是国防工业及水、电、运输、通讯、广播等要害部门”。
中国各新闻媒体一方面把宣传“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作为重要任务,一方面必须认真搞好自身的战备建设,确保在战时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及时地做好宣传报道。广播是战时宣传和战时全国动员最强有力的宣传舆论工具。毛主席一向重视广播电台的宣传和安全问题,每逢国内外斗争尖锐的时刻,直接过问广播的事。1962年,毛主席在国庆节检阅游行队伍时,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周总理说:“你们要管广播电台。电台怎么样?不要出问题。”当天下午,周总理就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的会议,从内外两个方面研究落实如何加强中央广播局党的领导、政治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等问题,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电台安全,随后周总理接连到发射台去视察。1973年8月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多次谈到广播局的战备工作,广播局代局长邓岗后来在传达时说:“毛主席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办好广播,有关战备工程是一件大事。’”邓岗说:“毛主席对广播局的战备工作很关心,在党的十届一次会议上就问到这个问题。广播局要安定,不能乱,不同于报纸。要在两三年内建设一支坚强的广播队伍,真正做到中央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类似的话,姚文元也多次传达过。他在一次批阅在天津召开的“广播规划会议”的报告时,也提到毛主席的这一指示。1974年11月14日,姚文元在谈到广播电视宣传时又说:“战备工作是件大事。毛主席在十大一次会议上就问我,广播局的战备搞得怎么样?主席最近同外宾谈话,一再谈战争的危险性,广播局要把战备搞好,要能经得住战争的考验。”)
战备宣传与中央电台的备战措施
战备宣传与备战工作一直是中央电台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当时,中央不断下发有关战备的文件,各地都作为头等大事去抓,全国的备战气氛异常浓,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媒体的宣传报道起着造势、推波助澜作用。这期间,在公开宣传报道上媒体出现过过热和过激的提法。过热,是宣传的量过多,气氛过浓;过激,是提法上把握分寸不当,调子越来越高,公开号召“要准备打仗”、“一切为了打仗”,报道全民军事教育、开展军事拉练等活动,它不符合现实局势,也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使本来对中国“文革”的惧怕又上升为认为中国“好战”;甚至内外不分,把内部文件对局势的分析和提法公开。中央多次发出紧急通知,指出宣传报道中存在的偏差,提出“战备宣传,内外有别,内紧外松”的方针,及时得到了纠正。 。 想看书来
中央电台战备广播方案(2)
中央电台是国家电台,是党中央、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中央电台的声音一刻也不能中断。那么,如何在战争中确保电台的安全和播音不中断,是考虑最多、顾虑最大的问题。据历史经验,电台一直是敌方袭击的重点目标。可是,未来战争什么时候打、如何打法、多大规模和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是无法完全预料的,中央电台的各种战备措施,必须立足于早打(随时都可能爆发)、大打(战争有小、中、大三种可能,最坏的可能是占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甚至北京),立足于可能发生的各种和最坏的情况,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电台安全和安全播音万无一失,准确、及时地传达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这是中央电台做好战备工作的指导思想。
这期间,在战时广播宣传上,中央电台经过反复分析研究,1969年10月,制定了战时广播方案,这是中央电台鲜为人知的一件事。中央电台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四线战时广播方案:一是大楼无碍,坚持在广播大楼正常播音,除了加强战争的报道,其节目设置基本不变;二是一旦大楼地面上建筑被毁,转入大楼地下室坚持播音,节目时间表另行设置;三是一旦大楼全部被摧毁,北京不保,中央电台跟随中央转移,建立战时中央电台,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安全播音,保证中央的声音不中断;四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指定某(或某些)地方电台,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播音”,由中央电台提供消息和节目,打“人民战争”。我们是充满自信的, 中央电台历史上有过自己的体验和锻炼。中央电台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她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12月30日,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当中央撤出延安时,新华广播电台一直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始终坚持正常播音。尽管形势不同了,那时候能办到的,现在也一定能够办到。这样,中央电台建立战时广播体制,现有人员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坚持正常工作;第二部分转移到二线,随时准备接替播出;第三部分在三线待命,坚持工作演练。每线都有必需的机器设备、合成节目和资料的储备。三线之间随时保持密切联系,保证播音的衔接。这还不只是设想,而且具体做好了准备,选择了台址,分配了人员,复制了备份节目和资料,购置、安放了机器,制定了战时播出节目时间表,并进行了实地演习。
中央电台的战时播出方案
战时是特殊时期,节目设置不能沿用和平时期的做法,需要制定战时节目播出方案。方案的依据:一是依据战争的进展和战时的需要;二是依据战时的特点和听众需求;三是依据设备和技术允许条件。具体设计方案是:集中办好一套节目,争取办两套;坚持24小时播音,重点是新闻节目,突出战事报道和人民群众的支援,播出及时,密度增加,国内与国际新闻综合播出;专题节目减少,节目组成宜综合不宜太细,播出时间缩短;办好最需要办的节目,增办解放军与民兵节目,进行军事和防空知识教育;文艺不设大块节目,分散安排,密切配合现实,多用歌曲和短小节目,全剧一般不用。总之,突出战争新闻,所有节目内容都为赢得战争和战时服务。
二三线人员安排,遵照周总理关于“打仗嘛,人可以少一点”的指示精神,打破常规,精简高效,一天分两班,除台领导外,重点保证新闻编辑(16人)、记者尤其是军事记者(6人)和播音员(6~8人),文艺(5人),节目(包括胶带管理)(3人),其他专题5人(以后有过几次调整)。依据上述原则,具体排定、印制了节目时间表。
30多年过去了,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已经成了明日黄花。现在,中国的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广播和各种媒体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远非昔比。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战争亦不可不防,最近###总书记一再警示全党和全国要在好的形势下,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媒体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广播如何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准确、及时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保证战争的报道,保证安全播音,依然是一个不可忘却的问题,有备才可能无患。过去的方案已过时,但作为曾经有过的一段历史,录以备忘。今天已有了许多新的技术,有了许多更有效的手段,但也有了更多的风险,都需要依据新形势进行科学设计,以应对现代化的战争,立于主动地位。
录播毛主席词二首(1)
毛主席不仅把“土豆”、“牛肉”写进了词里,而且把难登大雅之堂的“不须放屁”也最恰当不过地写了进去,前无古人。播音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