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武少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武少年- 第1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玉刚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议政殿上下,就像炸开了锅一样的沸腾起来,不过通体来讲,就是让大燊朝与自己的子民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这在当时那个朝代可是有失皇家体统、皇家脸面的。不过李玉还有变通之法,那就是不以朝廷名义印发,而是由财力敌国的烟雨庄的名义来承办,这样就很有可能引起民众的兴致,不但能留存大量的银钱不怕流失,更多的是还可以有息金可赚,何乐而不为。

    当皇帝听到了李玉这个上策之后,略加思索,就感觉很是妙不可言,确实如此,要是举全国之力筹集银两的话,说不定不仅是国库充盈,更为关键的是能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更多的银钱,等到来年农业收成之后,再以赋税代替补缺,这还真是省时有省力的好计策。

    “列为公卿都说说看,玉儿所献良策国债之法可行的通否?”皇帝李贽没有先行发表看法,而是把皮球踢向众臣,其实就是想看看列为大臣们对此事的看法。

    “陛下,微臣看来,殿下三策,若论难易程度应该反过来说,捐银之策虽属下策,但运作起来也是极为难行,但在殿下的三策之中相比之下却是最为容易的。只要陛下一道圣旨,哪个溧阳官员不敢不从。其次是中策奉官捐银,虽然会有一定的阻力,但只要运作得当,相信也会顺利运行。最为难做的就是殿下所列上策,一则是因为新政,推行起来肯定不会让人轻易接受,二则是有所掣肘,因为要靠民间信用度极高的烟雨庄作为发行国债的媒介,在我朝大量发行国债的同时,会有很多方面要受到烟雨庄的制约,不然这个媒介一旦不予配合,此事也就无法运行,三则是后期会留有一定的隐患。本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国债发行,购买自由,富有闲钱之人,不但能得到更多的投资渠道,还能放心存放,而我朝因为国库的充盈,对于救济灾民、平定叛乱和发展军队装备上,不会出现捉襟见肘,但日后还付本钱之后的息金也是支付的一大笔财源,这会额外增加我朝的财政负担,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时,吏部尚书石有山站了出来侃侃而谈,无论从三策的难以程度和运作后起预想的弊端,都分析的合情合理,头头是道。

    吏部石有山的话,让李玉不禁对他看似很不起眼之人开始刮目相看,谁说古朝无贤能,这不是就一个典型的贤能之臣,李玉若能想到他这般之细,因为有几千年的知识积累,那是情有可原,可这石有山仅凭李玉的只言片语就能分析的如此透彻,这下让李玉可是打开了眼界,看来若真论治国之策,自己能出点花哨点子,跟人家丰厚治世经验和准确的形势预断简直就是拍马也不及啊,对这个评说中肯的吏部石大人,李玉从内心那是深深的敬佩,尤其是最后一句,自己最好的上策在人家眼里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本来国库亏损,需要充盈就是个十分棘手的症结,根本就是无解,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的好计策,发行国债李玉本以为这满堂的朝臣会大为赞赏自己,没想到第一出来评价的却是十分的勉强,想想也是,要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许就不用调遣三皇子专门督办此事了。

    “石大人所言精辟啊,真是分析透彻、入木三分,可一下都说到了朕之心里,但不知既然石大人认为玉儿这三策最后的上策是最难之行,为何还要认为是上策呢?”这时的皇帝李贽可是真的站在一个国家君王的立场上,迫切的想听到吏部石有山的解说。

    这时,略加思索之后的石有山再次说道:“就陛下刚才所说,微臣已经说了殿下说的三策之中,为何还将最难行的上策,依然列为是上策,最主要的原因是上策虽然看似新政,却也是旧闻,陛下可能不曾了解民间的借贷,就是谁家出现了突发事件,一时窘困需要大量的钱财,但又没有亲邻暂借于他,于是便有了一批靠放贷为生之人,他们专门就是找这些因为一时困难而急需银钱之人,但前提是借贷之人或是今后有偿还的能力,或是有极高的信用度,才可放心暂借予之,否则就算你承诺的息金再高,也不会有人借贷与你的。所以说殿下所说通过烟雨楼发行国债,乃是上上之举,关键就是放行国债可以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银钱,不像前两策,虽然做起较为容易,但收效恐怕甚微,也不如放行国债筹集银钱的数目之巨大,因而微臣对殿下上策之举还是附议的。”

    在石有山议论李玉的上中下三策之时,李玉也对此人开始关注起来,听他之言,不但是治国有略,对与民间街巷之事也甚是了解,这不就是前世所说的上闻朝臣之事,下体民间疾苦的治世能臣吗?

    这时的皇帝李贽通过石有山的详尽解说,对于李玉所言的放行国债之策已然更加的清晰,众臣也大致都已了解,实际上就是大燊朝现在有难了,急需银钱,为了度过一时的难关,现在暂向子民们借些钱来花,但不是白借,而是定期有息金,这样一来,买卖自愿,购买自由,你想要是整个大燊朝的子民都积极响应的话,那购买国债的银钱将会在几日之内,立刻达到充盈国库的目的,还别说,这李玉说的上策还真是筹钱最快的上上之策。
第三卷 崭露头角宫廷斗 第四十四章 三策司职各其人
    “众位爱卿,大家可以广开言路,有何不同意见都可以讲来,不要拘泥一时的口误,朕对凡是充盈国库之事献言献策的都会给予嘉奖,当下面临国之危难之际,望各位爱卿凝神聚力,都能以国事为重,有什么好的谏言或是不同的看法都说来看看。”见到吏部石大人所说之言,还真是解决了眼前的一大难题,皇帝李贽还是不甘心,询问众臣,想想看此事有无遗漏。

    “臣有话说。”这时太尉芑震天也开口言道。

    “芑爱卿有何意见,大可说来。”

    “老臣以为,殿下所说三策虽然各有难易,但也各有利弊,依臣之见,还不如来个三策同行,三管齐下,管它哪个管用,不妨都用上试试,所谓实践出真知,若是三策同行,定能解决陛下今年国库亏空入不敷出之忧。”太尉芑震天,竟然还嫌不够乱,谏言要三策同行,这可是需要大量的人去做大量的前期准备。

    “季爱卿,依你之言呢?”皇帝李贽没有答复芑震天的三策同行,而是转身问道丞相季宗元。

    “臣等附议。”面对如此局面,这季宗元竟然又和太尉芑震天穿成了同一条裤子,王八绿豆对上眼儿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这时皇帝李贽也没有了下文,也知道眼前也只能如此而为了,但不知道这三策是托付与一人为之还是各摊儿一人来司职。还没有等皇帝询问让谁来司职这三策之行,三皇子李继民说话了。

    “父皇,儿臣也极为赞成四弟的三策,更是赞成三策同行为之,但儿臣有一提议,望父皇恩准,那就是这三策要是同行的话,决不能让一人为之,那样不仅是劳心费力,而且还会造成精力分散,说不定到时哪一策都做不好,还是好好分派一下,因人而异,找三个最适合之人,各司一职,来个比比看,看哪策最为适合,哪策执行之人最为得力,不能说有竞争之嫌,但这样一来的话,肯定会增加三行之人攀比之意,那若是三策这样运行开来,成效不是更加的显著?”

    “看来继民我儿也不枉前一段时间的历练,能够在这事上想到三策司职各有其人,还可以搞个什么竞争比试,言之有理,那么现在剩下的就是三策到底都安排谁去负责?”说完话的李贽开始看向下面的大臣们。

    这时一个声音传了出来,就是那已经跪坐半天,好似被人遗忘了的户部尚书钱赢锭。

    “陛下,罪臣愿意将功赎罪,担负起那最难之策的司职,罪臣一定兢兢业业的把国债发行之策帮陛下办好,如这次还不能把事情办好,臣定当以死谢恩,还请陛下给罪臣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说完之后的户部钱赢锭还连连磕头,真是一副极其可怜的样子。

    “你不说我都忘记了你这个掌管天下财权的户部大臣,既然你已有悔意,那朕就给你一次改过的机会,本来我还想将放行国债之策交与玉儿去弄,既然你当着众臣的面,都立下了军令状,我就暂且答应与你,就由你来司职三策之中的国债放行之策。”这皇帝李贽也知道,国债发行之法,虽然难做,但要是宣传得当,烟雨庄配合得力,这事还是能行的,之所以满口答应由钱赢锭去做此事,那是因为这钱赢锭身为户部之掌,常与各地的钱庄往来甚密,至少在关系上要比太子李玉熟络的多,再加上这事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烟雨庄的力行,所以也是周全考虑把这事交与了钱赢锭去做。

    “那奉官捐银之事就有吏部的石大人你来处理吧,正好你也掌管吏部,司职历任地方官员的荐举、征召、选拔任命,这个在这方面,你多少还是比其他人有经验不是。”

    当听到皇帝李贽下令之后,这吏部的石有山也是赶紧上前叩拜,嘴里说着“微臣遵旨,但保不准能达到陛下预期的目的,但臣下会尽力而为,在收到更多捐银的同时,尽量剔除一些渣滓浑水摸鱼,滥竽充数,到时候,臣会到吏部着专人商讨此事,制定一些在不影响捐银的大前提下,还能为陛下选拔更多的人才。”

    “最后剩下这督促溧阳城百官捐银之事,还是有皇儿继民你来承办吧,但为了也能让百官捐赠更多的银两,以充盈国库,虽然在三策之中属于下策,但也是最容易之事,所以,圣旨就不下了,到时如若有了困难,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切记,凡溧阳城所有为官者都要按照俸禄粟米和银两数,至少要捐出半年的俸禄来,多捐不限,上不封顶。继民,你看如何啊?”

    “儿臣遵旨,定当殚精竭力,为父皇办好了这次差事,请父皇放心。”三皇子李继民何尝不知道李玉的心思,说出了三条策略,还把捐银说成是下下之策,就是想让这条路废止,那自己也就不会受到连累,也不用再做这遭人怒怨的棘手之事。可没有想到的是,这季丞相和芑太尉都同意要三策同时开展,自己若不上前迎合,会让父皇以为是逃避责任,不想为国谋利,这不还一下安排了三人各司其责,很有到时候比比看的意味,就连旁人都看出来了,陛下此番作为,就是怕你们比不起来,也乱不起来,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大燊朝的国库才会更加的充盈,这样就更有利于了自己皇权的集中。

    “下月初八就是太子的大婚之日,这也是举国上下我朝的幸事,周文道,你筹办大典之事办的如何啊?”李玉很是纳闷,怎么说着说着,就扯到了自己婚配之事上。

    听到皇帝李贽的问询,礼部的周文道赶紧的站了出来躬身说道:“太子大典之事,还请陛下放心,一切礼仪程序,鼓瑟笙箫,歌舞艳姬,参与大婚之人名单和邻邦数国通告等事宜,微臣都已事无巨细,准备周全,就等着时日一到,就可以让太子行那入室之礼,而陛下也可利用此机会大赦天下,千喜纳福,万民欢腾啊。”

    李玉听这周文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