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龄公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德龄公主-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历史小说,这还是一种新奇之举,徐小斌这回可算是另辟蹊径。

  这部小说讲述年轻漂亮而聪慧的德龄公主在欧洲长大成人回到中国,进入皇宫受到慈禧太后恩宠的故事。这个故事还交织着德龄公主与年轻的美国医生怀特的爱情,她的妹妹与光绪的感情纠葛。小说通过德龄公主的交往关系,展示了皇宫里种种人情世故,恩怨情仇。德龄公主目光所及,正是清王朝腐败无能走向衰败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剧烈变动,内外交困的关键年代。小说把宫廷里的险象环生的权力斗争与风云变幻的政治风云结合在一起,揭示出从传统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艰难行程。总之,这是一个少女和一个帝国的故事,它呈现了一个庞大的古老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度过的最后时光的情景。在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看看百多年前古老的中华帝国初始遭遇西方文明挑战的场景,无疑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当然,“历史”在当今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也变得神情暧昧,人们越是远离历史,越是失去历史,人们越是要以想象的方式重温历史。历史变成了人们消费的必需品,而历史也在消费中被放大或者消解。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神话腾飞,媒体这个后工业化社会的典型产业的兴盛,“历史”成为小说、影视剧的热门素材。就近年而言,描写清史的小说或历史剧不在少数,徐小斌有什么过人之处还要做此选择?据说整整四年功夫,阅读了从北图到首图的几百本资料,从收集资料到写作到修改,其中的甘苦不言自明。这显然比徐小斌做她擅长的虚构小说要困难得多。显然,徐小斌把握住德龄公主就等于把握住一个独特视角,而这一视角是过去的清史小说或影视剧所欠缺的。这一独特视角就是中西文化在近代转型时期的交汇与冲突。尽管过去的作品也写到这点,但都只是作为一个局部的视点附属于民族矛盾和###的主线,在徐小斌这里,德龄公主这一视角则是深入而全面地展示以慈禧为首的清廷对西方文明的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接受过程。

  德龄的父亲是驻法公使,她自幼受到西式教育,她和妹妹容龄是舞蹈家邓肯免费收的二位学生,通晓西洋礼仪、教养、音乐和多国语言。慈禧对她的欣赏,这与慈禧惯常给人的狭隘保守闭关锁国的形象大有出入。小说虽然也写到慈禧种种保守愚昧的思想与行为,但她对德龄的接受,对西方文明的有限吸收,似乎更深入细致地展现了清帝国对西方文明的回应。小说写到慈禧由抵触到接受卡尔给她画像的故事,这明显表明慈禧对西方文明做出的姿态,同时也表现了慈禧真实的心理变化过程。一个更具有积极态度面向西方文明的人物是光绪皇帝,小说写了光绪与容龄之间的朦胧的情爱关系,容龄教光绪弹钢琴、学英语、甚至还有西方宫廷舞,光绪显示出更加开放和富有热情的态度。德龄和容龄二人本身就是西方文明的象征,与其说她们是古旧的东方文明的女儿,不如说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使者。她们是带着西方的现代观念、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趣味走进这个古老的皇宫,她们带来的一股清新的更富有人性的自由气息。小说从这个角度非常细致透彻地表现了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文明的艰难而富有戏剧性的过程,按照徐小斌所下的资料功夫,可以信得过她叙述这个中西文明在近代中国相遇时的情景和那些动人的细节。

  小说始终贯穿的德龄与美国医生怀特的爱情故事,这本身就是中西文明交汇冲突的深刻写照。在那些日常生活的叙述中,这段爱情故事被写得充满浪漫气质。已经相当西化的德龄,一旦面对怀特的爱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依然难以抹去。但徐小斌把这对爱情写得楚楚动人,那是更为纯粹的青春期的美好爱情,在这一意义上,人性超越了民族性。

  多少年来在文学方面的磨炼,即使是在纯文学的水准上,徐小斌的叙述才能和语言功夫无疑是一流的。做足了材料方面的功夫之后,徐小斌可以发挥她的想象力,这是一次历史的文学化,也是文学的历史化,它造就着一种新的文学品质。流行的(或者说主流的)历史小说主要以写事件为主,大起大落描写事件主脉,刻意构造戏剧性矛盾,罗织人物正反分明的冲突等等,使当今主流的大多数国历史小说已经模式化。另一类则是戏说,无边无际的胡编乱造。在当今的文学格局中,历史小说一直是划归在通俗读物的范畴,在文学史的叙述中,也只是专列章节加以阐述,似乎与主导文学的现实没有实际关联。徐小斌的这部“历史小说”可以看出它鲜明的文学品质,这就是纯文学与历史小说的融合。从主流文学的意义上来看,徐小斌从历史那里借来材料,展开她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探究,写出这个时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的命运。从历史小说的角度来看,徐小斌把纯文学的那种叙述方法融化进了历史睿模康餍鹗鍪拥悖康餍鹗鍪奔涞谋浠投员龋康魅宋镄愿窈托睦砻栊矗康饔锔泻凸ふ木涫剑康魃衩靥逖楹褪苑瘴У挠臁姓庑际拐獠啃∷荡锏较嗟备叩囊帐跛迹裁鞒龃课难в肜沸∷到岷系恼感碌缆罚梢运悼亓死沸∷当硐值目占洌牙沸∷堤嵘街髁魑难У母叨取�

  当然,在艺术上,这部小说让我们再次想起《红楼梦》的传统,想起作者沟通的那种古典记忆。小说的笔法、叙述风格和人物性格命运刻画,都秉承了“红楼梦”的格调,应该说作者是具有“红楼梦”的童子功,颇得“红楼梦”神韵的。一部包含着历史悲欢的作品,对一段剧烈变动历史呈现,能讲述得如此精致细腻,如此楚楚动人,把一个少女引入一个古老的帝国,一部历史的裂变与一段情缘的诀别,诡异而凄美,惊心动魄却悠长如歌,这就是历史与文学相遇,文字与心灵相交,心灵与诗意相合。

  2004…6…18于北京万柳庄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德龄公主》改变一切 向历史要小说
/李洁非

  我是历史小说爱好者。但是,多年来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历史小说往往并不出自第一流的小说家,而第一流的小说家也极少去写历史小说。与此有关的现象是,历史小说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那些“历史小说作家”除了历史小说几乎从不创作一般的小说作品,某种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像是文学上一种类似麋鹿那样的生物,外人认为他们写的是小说,而他们的写作却与小说界所活跃着的思想和艺术实际毫无关系,小说界在谈论自己最新经验和体会时也极少想到他们。这暗示着一种含义:历史小说究竟多大程度上值得被看成“小说”,完全是可疑的。

  历史小说在小说中“闹独立”,或者说活跃在当前小说艺术前沿的第一流作家坐视历史小说仅仅由“历史小说家”来摆弄,这并不是多么严重的事端。然而,对于爱读历史小说的我,却仿佛构成了一种“多年之痒”。近年,历史小说的出版颇形旺盛,这本来是令人鼓舞的,不过事实上我却经常感觉因此而受到烦扰。在我曾经阅读或试图阅读的历史小说里,故事题材几乎一律具有吸引力,而其结果,有因为题材甚好而努力读完的,更有翻了几十页甚至几页便无论如何不能进行下去的。不少历史小说作品在叙事上的拙劣,常常到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步,与当前中国小说所普遍达到的艺术水准极不相称。也许,题材——令人着迷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本身——是这些作品仅有的支柱,一旦抽掉这根支柱,单单作为小说,它们根本不可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愉悦。

  说来论去,我其实在表达一个最简单的愿望:我希望从历史小说那里不仅仅得到历史,同时——更主要的是——得到小说。这样一个不可能再简单的愿望,一度看来无法实现。但《德龄公主》改变了一切。

  作者徐小斌是公认的当前第一流小说作家之一,她的《羽蛇》属于谈及19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时不可能遗漏的作品之列。这位长期沉溺于纯艺术性质小说创作的女士,过去也如同我们其他最好的作家一样,不肯为几乎带有半通俗性质的历史小说拨冗和分神。此次《德龄公主》的出版,甚至让一些熟悉她既往之路的批评家感到吃惊。我同样如此,只不过心意有别——在我,一个历史小说爱好者看来,徐小斌这样的人也染指历史小说创作,恰恰是期待已久的消息。

  她果然没让人失望,也不可能让人失望。一旦这样的地地道道的小说家涉足于历史小说创作,后者作为小说的巨大潜能和魅力无法不展现在人们眼前。难道她会扼杀自己的小说天性吗?难道她会放弃自己那么擅长那么熟稔的小说叙事魔法吗?难道她会容忍作品降低为对历史的亦步亦趋的描述(即便是“历史小说”)吗?绝不可能。恰恰相反,历史小说写作一经落入真正小说家之手,就必定不会是“以小说写历史”,必定要变成“向历史要小说”。

  被以往历史小说的写法误导了的读者,最初接触《德龄公主》,完全可能不知所措。他们心里面将冒出一连串问号:这是慈禧老佛爷吗?这是光绪吗?这是李莲英吗?这是清代末年的中国宫庭和上流社会吗?为什么人物和故事跟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和熟知的史料有点对不上号了?这正是以往历史小说创作对读者的最大伤害。它们让读者以为:看历史小说就是看历史;历史小说无非就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形象化方法,或者说,历史小说就是史籍或史学著作的情节化改编版。它们在如此束缚读者的同时,使人们忘记了自己对小说艺术理所应当享受的权利,剥夺了人们对最充分、最大化的小说阅读快感的追求。

  在《德龄公主》这里,摆错了的位置得到纠正。如果起初我们心里不免还在纠缠那些疑问,那么,越往后读我们会发现离这些疑问越来越远,因为作者用她极富想象力的叙事说服了我们:小说对历史真实的探究不必等于对历史的复原。《德龄公主》仍然是一部探究历史真实的严肃作品,它跟那些戏说性质的东西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它同时也指明,以复述历史为目的、描红式的所谓“历史小说”,泯灭了小说特性和本质,实际上是用小说外观伪装起来的传记。

  小说是小说,小说不是传记。此即《德龄公主》在历史小说创作问题上提出来的一个非常简单但很重要的观点。历史小说应该忠实于历史真实,但把握这种历史真实的方法却应该是富于想象力的,它在向读者提供对历史必然趋势的认识的同时,要带给读者充分的唯有从小说中才能得到的创造性艺术愉悦。马克思对席勒化和莎士比亚化的区分,讲的其实就是这一点。

  在老中国死掉和新中国发生的关口,徐小斌立足于对大的历史趋势的把握,将德龄姐妹入宫这个基本情节进行了纯小说的解读,于是以后的故事和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我们明明知道其中许多地方——几乎所有的具体情节与场景——全然出于她的撰设,但毫不抵触,反而视作至为有趣、传神、别开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