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影响力大国的集中地带。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中的四个国家———俄罗斯、日本、中国和美国都处于该地区或在该地区拥有重大的安全利益,导致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十分复杂,而且作为地区局势的主角,四大力量之间的安全关系以及它们对地区安全的态度和政策取向,会对东亚的整体安全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 如此邻邦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历史源远流长。东汉时期,日本北九州一位国王,曾派使者向汉光武帝进贡,并获赐金印一块,被光武帝册封为“汉倭奴国王”。在隋唐时代,日本已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留学,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中医药、农耕、织造等先进技术,同时,学到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法,从而使日本稳步发展成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
早在明清之际,中国国力尚未完全衰落之时,日本的侵华意图就已经非常明显,甚至绵延400年而不绝,每逢时局之变则愈彰。
日本战国年代的权臣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就在《答朝鲜国王书》中明言:“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幸而明朝派大军援助朝鲜,两国并肩抗日,才有效地遏制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19世纪,在西方霸权争夺亚洲时,日本幕府也曾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68年,在推翻幕府的腐朽统治后,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改向欧洲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及科技,建立律令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因而迅速强大起来。
地球自有生物以来,就是弱肉强食。人类历史更是充满竞争。强者若不自律,弱者必然倒霉,“落后就要挨打”。强大起来的日本实行了“脱亚入欧”的国策,采取了与强者西方为伍、所谓“远交近攻”、侵略亚洲大陆的帝国主义政策。明治维新时期的所谓“志士豪杰”,诸如西乡隆盛、木户孝允、板垣退助,再提“征韩论”,依然认为“朝鲜北连满洲,西接中国,使之屈服,实为当前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经略各国之根本。”而一旦谋定朝鲜,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步骤则正式展开。日本参谋本部在拟定的《征讨清国策》中,将北京和长江中下游的战略要地列为“占领区”,而将从辽东半岛到台湾的沿海地区和岛屿以及长江下游两岸地带,则列为“吞并区”,中国其余国土“宜被肢解”,使之成为日本的属国,或者直接在“中国内地建立一大日本”。
最为露骨的《田中奏折》出台显示,田中义一无疑成为这一脉相承中“再接再厉”的接棒手,并有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皆已实现。唯第三期征服满蒙以征服中国全土……则尚未完成”的总结。奏折甚至明目张胆地提出:“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占领中国之后,“再利用中国的资源,征服印度及南洋群岛,并进而征服中小亚细亚以及欧洲”,便是对日本侵略盘算的准确定位。上述的日本人物,不是无知妄想、能量有限的日本“愤青”,而是手持国家重器的政权代表者。同时,甲午海战、割占台湾、谋求辽东半岛、炮制“满洲国”,频频得手,更是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征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嚣张气焰。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加深了各国的社会矛盾,而且引起了世界局势的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相继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导致了整个亚细亚局势长时间的动荡不安。
为了摆脱外交孤立状态、共同对外侵略扩张,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在柏林签署《德日###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从而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实现初步联合后,进一步相互支持,加紧勾结,国际局势更加紧张,整个亚细亚随即被卷入战争的深渊。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半壁河山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但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抗击下,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彻底破产。日本不得不为进一步扩大侵略寻找出路,它一方面向中国海南岛和东南亚一带推进,加紧向美、英、法等国的势力范围渗透;另一方面则开始作“北进”的试探。1936~1938年,侵华日军对苏联进行了230余次武装挑衅。1938年7月29日,日军在中、苏、朝交界处的张鼓峰(哈桑湖)地区向苏军发动进攻,挑起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苏军进行猛烈的反击。日军被迫同意停止敌对行动,并于8月11日在莫斯科与苏缔结停战协定。1939年5月11日,日军和伪满洲国军队又在诺门坎(哈勒欣河)地区向苏军发动进攻。日本关东军主力则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东部集结,企图伺机占领海参崴、伯力等地。8月20日,苏军进行反攻,日军大败。9月15日,日、苏在莫斯科再次缔结停战协定。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与波兰有互助协定的英、法两国对德宣战。以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及其自治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加拿大也先后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40年代,亚细亚(2)
战争初期,德军以“闪击战”相继占领波兰、北欧和西欧大片土地。德国横扫欧洲大陆的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日本的侵略势力,他们希望进一步在亚洲扩大侵略,同德国共同瓜分世界。由于日本北进的试探受阻,而英、法在东南亚的防御力量又十分薄弱,致使日本国内“南进派”占了上风,他们叫嚷“不要误了公共汽车”,主张抓住千载难逢的南进良机,攫取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切断英、法对中国的供给线,迫使中国政府投降。1940年7月27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通过《处理时局要纲》,确定了南进方针和加强同德、意勾结的路线。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首次公开提出要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处于其控制之下的“大东亚共荣圈”,范围从朝鲜半岛一直延伸至印尼。
为此,1940年6~7月,日本同泰国签订亲善条约,取得在泰国修建军用机场、仓库和战略公路的特权。9月23日,日军入侵法属印度###北部。对此,美国政府立即采取向日本施加压力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给予中国5 000万美元贷款和对华实施租借法,向中国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和各种方便;正式宣告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对若干日本急需的军用物资实行出口限制。美日矛盾急剧尖锐。但是,美国统治集团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希望避免在亚太地区同日本发生冲突,而当时日本政府也需要争取时间作外交和军事准备。在共同的需要下,日美两国自1940年冬天起进行了秘密谈判。
◆ 点燃太平洋战火
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国在柏林签订《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国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三国承允,如果缔约国之一“受到目前不参与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的第三方国家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在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宽约1 500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突然发起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初期,苏联遭受了严重损失。截至1941年11月,德军深入苏联腹地850~1 200公里,占领土地150多万平方公里。
德国入侵苏联后,日本统治集团内又发生了“北进”和“南进”的争论。外相松冈洋右和部分陆军头目主张乘机攻占西伯利亚,与德国共同瓜分苏联。但陆相东条英机、天皇和首相近卫文等实权人物则把北进论称作“涩柿主义”,主张首先“南进”,夺取东南亚的丰富资源,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圈,待苏联出现败势,便可“像柿子熟透即将坠地时去摘”一样轻取西伯利亚。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适应世界形势的帝国国策要纲》,规定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不辞对美英一战”,对苏德战争暂不介入,但要伺机行事。1941年7月起,日本从中国战场、朝鲜和本土调集大量兵力到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作为掩护“南进”的烟幕。7月29日,日军在印度###南部登陆,占领了整个印支。
美国对日本的扩军备战行动立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成立由麦克阿瑟将军领导的远东美军司令部,向菲律宾增调部分地面部队和航空兵。8月,美、英、荷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试图断绝日本的能源供应。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军方制订的“帝国国策施行要点”,规定军队在10月下旬完成战争准备。8~9月,日军大本营拟订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计划,企图在开战后5个月内构成一个以日本本土为中心,包括中国、东南亚资源地区、西太平洋战略地区的“大东亚国防圈”,从而达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军事上持久作战的有利态势。
在开战日益逼近的当口,近卫文害怕承担向美、英开战的责任,于是,辞去首相职务。10月18日,人称“剃刀将军”的东条英机组阁,大大加快了太平洋战争步伐。11月5日,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要点”,决定对美、英、荷发起进攻,进攻日期大致确定在12月初。会议还制订了对美谈判的最后方案《甲案》和《乙案》。《甲案》主要内容是:日军有条件地从中国华南地区撤军,但至少25年内不会从中国华北、内蒙古以及海南岛撤军;日本坚持履行三国同盟条约。《乙案》作为替代方案,只允诺不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实行武力扩张。
1941年11月7日,日本大使向美国递交甲案。由于日美双方的条件相距太远,当月14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正式拒绝甲案。6天后,日本递交乙案,同样遭美国拒绝。但谈判仍旧继续进行。直到11月26日,延续近一年的日美谈判彻底破裂。
1941年12月7日凌晨6时,日本未经宣战,偷袭美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美军因麻痹大意,反击无力,遭受巨大损失。日军偷袭成功,大大改变了太平洋日美海军的实力对比,为日本南进夺取战略要地解除了海空威胁。
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后1小时,才正式向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对日宣战。随后,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1.40年代,亚细亚(3)
日本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还出动了5路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屿发动进攻。英国的2艘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在同日本争夺新加坡时被击沉,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大打击。美国在菲律宾失守后将远东陆军司令部撤至澳大利亚。至1942年6月,日军占领了包括菲律宾、印尼、马来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和西南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