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侍奉隋炀帝和李渊两朝为臣,其性格一直不改,那是众人皆知的。
  眼见两人又要在自己的面前吵架,他立起身来走到萧礒面前,恳切地说道:“萧公,朕知道你的性格和心事。
  当初朕受隐太子倾轧,你和陈公不随波逐流,与陈公一起在太上皇面前保举我,朕至今难忘。
  朕现在为君,一心想整顿朝纲,厘改吏治。
  若任由百官不明规矩,朕有何面目面对天下呢?我中华为泱泱大国,四夷若知道这样,他们又如何来礼我敬我呢?萧公,朕知道你一直心爱于我,那是你知道朕非胡作妄为之人。
  你说,你如此待我,莫非想舍我而去吗?”
  李世民提起了过去的事,萧礒和陈叔达顿时心生柔情。
  心想那时候不遗余力支持李世民,是瞧中了他的才具和胆略,相信他若为君,定能光大国家。
  然李世民即位之后,自己在朝堂之上动辄欺凌新臣,坚持己议,若李世民不用自己的意见,则顿时有失落之感。
  如此看来,自己是有点倚老卖老之嫌呢。
  想到这里,萧礒嚅嗫道:“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陛下一直不能释怀,是有些太看重老臣了。”
  李世民接着道:“朕多次说过,朕不想学汉高祖之举诛杀功臣。
  今日免了你们的官职,只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
  过一段时间,朕还会恢复你们的官职的。
  其实你们赋闲时候,朕也不会让你们闲着,这军国大事,朕还要日日向你们咨询的。
  萧公,你以为如何?”
  萧礒的性子执拗,向来吃软不吃硬。
  经李世民这一番软语劝说,他也就软了下来,因表示道:“陛下,老臣非不明事理之人。
  陛下既然说到这个份上,老臣定当遵从陛下之旨。
  我们名为君臣,其实若论辈分,太上皇以前日日称我为萧郎,则陛下为老臣的后辈。
  话已至此,臣岂敢自恃老脸而执意指斥陛下呢?”
  萧礒是李渊母亲独孤氏娘家的女婿,与李渊平辈。
  李渊在位时候不呼其官衔,而是张口闭口称其为“萧郎”,很是亲近。
   。 想看书来

陈君宾躬身稼穑 李世民痛失海鹞(13)
眼见一场风波烟消云散,李世民笑容上脸,遂对萧礒道:“如此,萧公也不可再对陈公疾言厉色了。
  嗯,我们一同进晚膳吧。
  你们要当着朕的面对饮几杯,一笑泯恩仇嘛。”
  陈叔达笑道:“陛下也太小瞧我们了。
  想臣与萧公共事多年,岂效小儿女捉狭之状?萧公,你说是不是?”
  萧礒以微笑作答。
  晚膳之时,李世民心中盘算要马上调整相位。
  即由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任尚书右仆射。
  如今北方无战事,防备###厥之事由李世羙、李大亮在那里把守即可,可将李靖抽回来充任中书令一职。
  李世民当晚即将房玄龄、高士廉、虞世南、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召入宫中,确定了此次授任之事,并让虞世南拟出诏令,规定明日即颁行天下。
  眼见一切正按部就班地进行,不想长孙嘉敏半路杀了出来,顿时打乱了李世民的章法。
   txt小说上传分享

擢房杜左右仆射 整吏治京官并省(1)
李世民顺利地更换了朝中重臣;心里觉得很是轻松。
  这日日落之后,他乘舆前往仁寿殿,欲与长孙皇后共进晚膳。
  尚食局早已经在殿内摆好了各种膳食,李世民净手洗面之后,即与长孙嘉敏共进晚膳。
  夜色慢慢透入了殿内,司灯宫女在不知不觉间点亮四周的灯烛,殿内显得亮堂堂的。
  长孙嘉敏新诞下一女,尚在哺乳期内,所以周身显得丰满,行动之时也透出一丝慵懒。
  她见李世民心情很好,遂说道:“陛下日常操劳国事,难得有舒心的时候。
  趁此良宵佳时,臣妾这里著文一章,请陛下品评一番如何?”
  李世民道:“嗯,我听说你这些日子以来不顾身子弱,又是翻看典籍,又是奋笔疾书,定有绝妙好辞。
  好呀,将你的那篇妙文拿来。”
  长孙嘉敏嫣然一笑,转身到殿右侧的书案上取来一卷文册。
  李世民展开一看,见上面布满了娟秀的小楷,识得是长孙嘉敏的字体,遂赞扬道:“好呀,我不看内容,仅看这些字迹,心已经醉了。
  嗬,敏妹,我看你的字体怎么越来越像王羲之了?”
  “陛下又在取笑臣妾。
  臣妾就是再练上一百年,也难赶上王羲之之万一呀。”
  李世民不再接腔,专注观看长孙嘉敏所写的文章。
  文章题目叫《马皇后论》,说的是东汉明帝的皇后马氏的事儿。
  马皇后的德行、人品,均称东汉一代后妃中的佼佼者。
  她知书、达理、孝亲、事君、节俭,史称她为贤后。
  长孙嘉敏文中除了赞扬马皇后的这些优点之外,对她不能抑退外戚专权的苗头进行了非议。
  汉章帝即位后尊马皇后为皇太后,并晋封马皇后的三个兄长为列侯。
  马皇后虽对其兄长家中“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权势排场均加以训诫,然而最终仍同意其家兄接受封爵、参与政事,实为东汉外戚专权的渊薮。
  李世民边看边点头,最后不自禁诵出声来:“外戚贵盛实乃乱政之祸源,如马皇后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仅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
  实应以之自勉,亦以之勉人。”
  李世民读完大喜,赞道:“好哇!”眼珠一转,笑道:“敏妹,你今日让我看这篇文章,不单单是让我欣赏你的文采吧?”
  “陛下圣明,臣妾是有话说。
  臣妾前些日子听家兄偶然提起,说陛下要擢其为尚书右仆射。
  如此,我朝宰辅之职让外戚居之,臣妾以为不妥。
  因写下这篇文章来劝谏陛下,并请收回成命。”
  李世民不同意,说道:“记得你曾经说过我为明君,那么明君行事岂能糊里糊涂?我令无忌居于宰辅之列,不因他是你的兄长,实因他有辅国之才。
  敏妹,古语有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像魏征原为我的仇家,我能用之;像无忌虽为姻戚,亦要用之。
  盖因他们忠心对我,且有才具。”
  “陛下的心思臣妾明白,然臣妾托身紫宫名为皇后,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
  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恳请陛下勿以妾兄为宰辅。”
  长孙嘉敏所举的例子,是指汉惠帝时诸吕专权及汉昭帝时霍光专权,他们虽盛于当时,终究被灭。
  长孙嘉敏先是著文说明马皇后之非,继而拿出诸吕和霍氏专权的例子,让李世民难以驳斥。
  李世民一时语塞,不禁有些气恼,问道:“我以前多次与你论及赏罚之事,你以后宫女流之辈不宜参政为由而不语。
  我今日调换无忌的职位亦是政事,你缘何要横加阻挠?”
  “无忌为臣妾的家兄,为防姻戚专权,这样的话儿只有臣妾来说最好。”
  长孙嘉敏素常与李世民说话,皆是轻声细雨如风拂杨柳,从来没有今天如此执拗的时候。
  

擢房杜左右仆射 整吏治京官并省(2)
李世民本想今晚与长孙嘉敏温存一番,可长孙嘉敏现在先是以大道理训诫,继而与他顶嘴,弄得他没有了任何情绪,遂打定主意要到阴梦婕那里。
  他起身道:“罢了,我今晚不想再说。
  总而言之,无忌与我为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元勋,其才具位列宰辅一点儿都不过分。
  你不同意这事也罢,就这样定了。”
  说完,他大步迈出殿门。
  长孙嘉敏并不惊慌,送走李世民之后,转身到书案前匆匆写了几行字,令人连夜送给长孙无忌。
  此后两日,长孙无忌数次找到李世民,苦苦哀求逊职。
  不言而喻,这里面定有长孙嘉敏的功劳。
  李世民最后被闹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长孙无忌道:“好了,我让杜如晦来替你任尚书右仆射,这样你和嘉敏都该满意了吧?你们兄妹两人到底吃错了什么药?外人看来,定会说你们不知道好歹!只是吏部尚书一职已有人选,你反而成了散官,难道这样才最趁你们的心意?”
  李世民虽这样说,终究难舍长孙无忌之才。
  后一日,朝廷诏书颁下,授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温彦博为中书令,李靖为兵部尚书,褚亮为吏部尚书,另授魏征以谏议大夫之职参与朝政。
  至于长孙无忌,李世民又发明了一个新词,授其为开府仪同三司(名为一等文散官),令其参与朝政。
  回到后宫,李世民得意地对长孙嘉敏说道:“敏妹,我到底拗不过无忌你们啊,只好给无忌授了一个闲职。
  我以前多次笑别人惧内,看来你的二郎也一样啊!”
  长孙嘉敏见李世民听从了自己的意见,不由得喜色上脸,遂凑近李世民身旁抚其手曰:“小敏什么时候都是顺着二郎的。
  郎君为国君,不令外戚专权,说到底,这样还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李世民见长孙嘉敏的红晕上脸,那是他非常熟悉的样儿,遂一伸手将她揽入怀中。
  一场小风波归于平静。
  殊不知李世民还是骗了长孙嘉敏。
  按照当时的官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皆为宰相职,李世民现在发明的这些新词儿,像参与朝政,开府仪同三司,以及此后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平中书门下三品,皆有宰相之实,其实扩大了宰臣的范畴。
  长孙无忌现为开府仪同三司,其位置一点都不比尚书右仆射低,依旧掌握实权。
  只不过像长孙嘉敏这些人第一次听说这个新词儿,还以为是一种虚名,就被蒙蔽了过去。
  房玄龄和杜如晦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并省尚书省及六部官员。
  唐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和内侍省,后三省主要管理宫中事务,维系政府运转则主要由前三省来完成,即三省六部制。
  其中,中书省为决策机构,主要掌管军国之政令;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对中书省所拟政令坐而论之,举而行之,并掌臣下上达之文书;尚书省为执行机构,掌上下传达之事。
  中书省和门下省因事务相对简单,人员也相当稳定且人数较少,而尚书省的事务繁杂,人数较多且经常变动。
  房玄龄和杜如晦上任之后,发现尚书省人员过于庞大,在册人员有八百余人之多。
  房玄龄和杜如晦这对老搭档,行起事情来雷厉风行。
  他们每人工作八个时辰以上,将各个职位都琢磨了一遍,将之或并或省,仅留下二百九十三人。
  二人对于裁下来的人如何安置不敢做主,专此找到李世民请旨。
  李世民简略听完二人的陈述,微笑道:“看来人皆有私,你们身列宰辅也难免啊。”
  房杜二人茫然不解。
  李世民接着道:“朕年关之时,就让玄龄和无忌为主,设法立即并省官员,然你们迟迟不办。
  玄龄,你刚刚来到尚书省,即夜以继日将此事完成,不是偏私又是什么?”
  

擢房杜左右仆射 整吏治京官并省(3)
房玄龄诚惶诚恐,奏道:“臣未早日完成并省之事,委实是臣之罪。
  臣所以今日先在尚书省内推行,也想有所补救。”
  杜如晦打圆场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