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光绪之死大揭秘-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慈禧太后视权力如自己的生命。
  她要制止光绪,废掉新政。
  事实上,从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时起,慈禧太后就已经开始采取相应步骤。
  在颁发《明定国是》诏后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即发动了反击。
  这一天,慈禧逼迫光绪发布一道谕旨: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有不妥,以致众论不服,屡有大臣上疏参奏。而且喜怒见于形色,有独揽朝政之状。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令即开缺回籍。
  找出种种借口,免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并将他驱赶出北京,迫令回籍。
  这一招太狠毒了。
  翁同龢为光绪的老师20余年,是光绪最得力的助手。在朝廷上,翁同龢积极支持光绪的政治主张。在思想上,翁同龢又不断地给予光绪以鼓励。对于光绪来讲,翁同龢的位置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
  令翁同龢回籍,无疑等于砍去了光绪的左膀右臂,在慈禧集团的包围中,显得更加孤立。这以后,朝廷里积极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就只剩下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宋伯鲁等职务较低的文职官员了。
  光绪皇帝的情绪因此受到极大打击。签发谕旨时,光绪失声痛哭,那一整天都没有吃饭。
  在同一天,慈禧还迫使光绪下令,以后所有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一律都要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清朝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包括了驻各省的将军、都统,以及总督和巡抚。
  本来慈禧已经归政,按照惯例,不应该再召见臣工。这一反常的规定,又使得太后重新掌握了用人大权,牵制皇帝。
  还是这一天,慈禧强迫光绪任命太后的亲信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不久又由署理改为实授,并加文渊阁大学士衔,统帅北洋三军。
  自甲午战争以后,荣禄可以说是慈禧集团中最活跃分子,也是慈禧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荣禄出身于满洲贵族家庭,是满洲正白旗人。他的先祖费英东,在努尔哈赤建立清王朝的时期,乃是鼎鼎有名的功臣。父亲曾任甘肃凉州镇总兵,咸丰初年,与太平军作战中被击毙。
  荣禄进入官场时,初任主事,后升工部员外郎,以后又得到醇亲王的推荐,为神机营翼长。在复杂的宫廷权力倾轧中,荣禄善于见风使舵。很快投入到慈禧太后门下,甘为鹰犬,竭力效劳。光绪二十年,作为西安将军进京祝贺慈禧六十寿辰的时候,被晋升步军统领。此后深得慈禧宠信。
  以荣禄为直隶总督,慈禧实际就已掌握了京津地区的军权,以及北京城内和颐和园的警卫权,因而牢牢地控制住了京城,控制住了整个局势。
  慈禧太后真不愧是几十年官场###的老手,在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即给光绪造成釜底抽薪之势,将整个维新活动握于掌中,致其不可能脱离封建轨道太远。
  对于严竣和不利的形势,光绪心里非常清楚。但是这时他已全然不顾,决心拼力将事情干到底。
  所以,光绪一方面照预定计划,按部就班地颁布实施改革政令,另一方面,则对慈禧太后进行反击。
  七月十九日,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支持新政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以及侍郎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赏王照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七月二十日,授维新人士杨锐、刘光第、严复、谭嗣同四品卿衔,为军机处章京,加紧推行变法。时人称此四人为“军机四卿”。
  然而与慈禧太后的毒辣手段相比,光绪采取的措施和反击,显得苍白无力。
  进入八月以后,形势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荣禄频频向北京周围调动部队。他将北洋三军之一的聂士成率领的武毅军部,由原驻防的芦台,调到天津,屯扎在陈家沟一带,截断北京与天津小站之问的联系。又将北洋三军的另外一支部队,董福祥的甘军,移往北京彰得门外的长辛店驻守,以备应急时,迅速进至城内。
  紫禁城的把守也更为严格了。各个城门都增加了步军统领衙门的八旗兵,严查盘问进出宫门的人们,遇有可疑情况,立即向颐和园报告。

红墙激变(7)
皇宫内,也增加了慈禧太后的耳目,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
  当时京津一带盛传,荣禄将在九月慈禧太后偕光绪去天津阅兵的时候,发动兵变,废掉光绪的帝位。
  光绪也感到了情况的紧急。
  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帝照往常的惯例,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在谈话之中,光绪发现,慈禧的神色与平常不同,精神也不太集中,似乎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正背着他秘密地进行。
  光绪猜到了事情的严重。
  当日回到宫中,光绪匆匆地写了一道密诏,交杨锐带出宫外。
  由于密诏是写在衣带上的,因此后世的人们又称它们为“衣带诏”。
  密诏是给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的,它的大
  体内容是:
  近来朕发现,太后不愿尽变旧法,也不愿罢免昏庸老谬之大臣,而任用维新之士。朕的权力实在有限,你速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诸同志筹商,密封上奏,由军机处代呈。待朕考虑成熟之后,再采取行动。朕急切地盼望着你们的奏章。
  密诏是直接交给杨锐的。
  密诏的意图很明显,是要杨锐等四人为光绪出主意,采取较为激烈的动作,对付慈禧太后,夺取她手中的权力。
  从“衣带诏”的字里行间,也可以隐约看出,此时光绪
  皇帝已经非常焦虑不安。他把扭转危局的希望,全部都放在了杨锐等四人身上。
  但是杨锐接领密诏后,惊恐不安。他意识到,事情已经
  到了紧急关头。慌张中,杨锐向光绪奏称:
  这是皇帝的家事,应当与皇室的大臣们商量,小臣不敢操刀自割。
  确实,杨锐害怕了。这道密诏在两天之后,才交到其他三人手中传看,贻误了宝贵的时间。
  八月初二日,光绪发布了催促康有为快速离京的谕旨:
  工部主事康有为,前曾命其督办官报局,此时听说尚未出京,实为诧异。报馆为开发民智之本,职任不为不重。著
  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不得观望迁延。
  八月初三日早晨,康有为接到光绪谕旨后,召集谭嗣同、康广仁、梁启超、徐仁禄等,在南海会馆商量对策。
  众人为时局至此,以及光绪皇帝的危难处境,悲痛不已。
  会议开了很长的时间,意见纷纷。最后还是在谭嗣同的坚持下,制定了一个杀荣禄,清除慈禧集团的计划。
  即策动掌握着驻天津北洋新军的袁世凯举兵。先在天津杀掉荣禄,然后星夜调北洋新军进入北京,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并将她的亲近心腹刚毅、裕禄、怀塔布、许应弋等人,一网打尽,全部逮入刑部监狱。
  众人一致推举谭嗣同去说服袁世凯。
  至此,袁世凯已经成为了决定光绪皇帝以及维新派命运的关键人物。
  袁世凯后来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主宰过中国近代社会,但是这时他还只是清朝政治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早年曾经投靠过淮军将领吴长庆。后来经过几年的钻营,在光绪二十年的时候,以道员衔到天津的小站地方训练新军,很快掌握了一支拥有新式装备的近万人的武装,得到荣禄的信任。同一年,他看到皇帝倾向于变法维新,遂又加入了文廷式的强学会,与维新派建立了联系,并因此不断受到光绪的召见。
  袁世凯是一个非常狡猾的政治投机家。在维新与守旧两大集团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脚踩两只船。在一边,紧紧地依靠着荣禄,同慈禧集团关系密切;另一边,则与维新人士保持接触,并时常进入紫禁城。哪边政治上能够最终得势,袁世凯就将最终倒向哪一边。
  

病逝耶,害亡耶?
权力是慈禧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所有的政治角逐中,她要永远扮演胜利者的角色。
  果然,在颁布令溥仪进宫谕旨的第二天,光绪去世。溥仪受命继承大统,为宣统皇帝。其父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次日,已经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做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决定:
  嗣后,一切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裁定。
  交出在手中已掌握了半个世纪的权力。
  数小时后,这位令人生畏的老人撒手而去。
  光绪皇帝是清朝最不幸的皇帝。因为在他死后,任何人都不知道应该把他的遗体埋葬在哪里。按照清朝祖上的做法,皇帝都是生前亲自选择万年吉地,精心进行修建。一个月之后,清廷始将光绪的陵地选在金龙峪,即今天所说的清西陵地方。陵寝定名为“崇陵”。
  “崇陵”的修建正值清末,到辛亥革命时,尚未建成。它的建筑范围和规模,也较其他清皇陵为小。没有大碑亭,以及象征着封建帝王生前威严的石象生等建筑。
  光绪的遗体,直到他死后的第六年,才从停灵的梁各庄行宫,移往刚刚建成的“崇陵”下葬。
  光绪帝葬礼图之一
  这时已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了。
  ※※※※※
  2008年11月2日,“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央电视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向外界正式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光绪皇帝死因真相大白。
  从2003年到2008年,该研究小组用了5年多的时间,通过“中子活化法”、“原子荧光光度法”、“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等科学技术手段,对现存光绪帝的头发、遗骨及衣物,进行了科学严谨的检测和分析,得出的结果令人震惊。
  这项研究还需从光绪皇帝的墓葬遗物说起。
  1938年,一群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野蛮地盗挖了埋葬着光绪帝及其皇后隆裕的“崇陵”,不仅墓葬中的文物大量流失,而且严重破坏了陵寝。
  1980年,经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崇陵”地宫进行了清理。据参加者讲,墓葬破坏严重。隆裕皇后棺椁的顶盖被全部掀开,由于宝顶渗水,棺椁内积满泥水。光绪皇帝棺椁破坏程度稍小,只是侧壁上被打开了一个洞,尸骨保存较完整。
  墓葬清理完毕后,再次予以封闭。为了今后研究之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专家将光绪、隆裕的头发及部分尸骨和遗物带出,保存于库房之中。
  正是这个聪慧之举,使得今天人们解开光绪死因的百年之谜成为了可能。
  研究者首先对光绪皇帝的头发进行检测。通过微型核反应堆,采用“中子活化法”,即核分析方法,测定了光绪皇帝的两缕头发。结果发现,其砷的含量非常之高,部分发段竟达2 404微克/克。而当代健康人的正常含量为014微克/克,两者相差17 000余倍。经与隆裕皇后及同时代的清人头发比较,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仍分别比他们高出260倍和131倍。
  过量的砷可使人中毒以至死亡。很显然,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早已超过了正常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那么,光绪头发中的砷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专家们做了进一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