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以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昌,苛从弟也。
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48~349页
不经过战争的人,可能对一副棺材的价值没有真正的了解。
我的母亲曾参加过王震所部解放山西中阳县的战斗。她曾给我讲过:
战前,军队要求地方准备几百口棺材,说是为突击敢死队员而备。我母亲当时是地方干部,说地方上竭尽一切办法,把老百姓的门板都拆了,钉了几百口棺材。总攻之前,领导做动员,说第一批敢死队员牺牲了,保证有棺材,言外之意,后来的就不保证了,结果是人人争做敢死队员。
天下###,战争频仍,人命贱如草芥。两军对垒,对于小兵仔来说,不能没有必死之心,这战不死,下战亦死,谁敢期望活到和平的那一天。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死后能够带副棺材入土,已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奖赏,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死了没人埋”,在我们老家是一句最恶毒的诅咒。所以,刘邦能提供这样的福利待遇,肯定就会有四方归心的效果。宁做太平犬,不为离乱人,这是中国人多少年拿无数生命换来的共识,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其实百姓最明白。
抚恤军人及家属,是国家的基本道德,比尊重人权还要迫切。不尊重人权的政权有一大把,但不优抚军人的政权很快就会垮掉。《拯救大兵瑞恩》体现的就是这种国家道德。凤凰台的《冷暖人间》栏目曾报道过山西一位义士王艾甫的故事:1996年的一天,他在一个旧书摊上发现四本发黄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上面记载了八百六十六名解放军阵亡将士的基本情况,里面还夹带着八十四份“阵亡通知书”,籍贯涉及湖北、山西、河北等十个省区。十年来,他为送这八十四份迟到了近几十年的阵亡通知书,见识了不少官吏的恶劣嘴脸,也和一些烈士亲属尝尽了世态炎凉。这八十四份通知书也在拷问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基本道德。
项羽为了喘口气,放还了刘邦的家属,希望划鸿沟而治。中国历史上有过划江而治,楚河汉界嘛,兵卒拱两步就过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毛泽东在1970年5月20日发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这一著名声明时,引用过孟子的这句话。紧接着,有一首歌曲也在大江南北流行起来,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人人会唱。
“东风吹,战鼓擂,
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历史潮流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美帝国主义必定灭亡,
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一定胜利!”
这首歌,如果早创作两千两百多年,把“美帝”和“霸王”置换一下,也十分恰当。《资治通鉴》卷第十一汉纪三(凡三年)◎《资治通鉴》卷第十一汉纪三(凡三年)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英雄谢幕
十二月,项王至垓下,兵少,食尽,与汉战不胜,入壁;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则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51页
短短五年时间,项羽从咸阳分封诸侯的高峰,向着垓下一路狂跑,终于到达目的地了。
项羽人困马乏,被汉军团团围住,忽然四面传来了楚歌声,这种歌声应该是凄婉哀怨的,类似于《故乡的云》,而绝不是《东风吹战鼓擂》,因为只有凄婉才能击垮英雄,而战歌却只能激怒英雄。
听到四面楚歌,项羽大惊:“汉军已经尽得楚地了吗?哪来这么多楚人?”可怜的项羽,到末了,对敌我形势依然是稀里糊涂,知己知彼对他来说永远是奢谈。时来天地同协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被围住的项羽没有其他自由,唯剩创作自由。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叱咤风云的楚霸王一夜回到了革命前,成了小资青年,和虞美人一起玩郁闷。
客观地讲,项羽在他的游戏里,是没有敌手的,在众军包围之中,他可以自信地说:“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郎中骑杨喜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威风是够了!汽车厂经营不善倒闭了,老板说,毫无疑问,我装一部车的速度是天底下最快的。这有意义吗?除了娱乐没有别的意义。同样的,项羽梗着脖子喊:看老子取彼一将。即使做到了,我们也只能从内心里可怜他。项羽在灭亡之前,仍然津津乐道于此,沾沾自喜于此,刻意地把自己总结成为“战斗艺术家”,而去回避作为统帅的职责。“取彼一将”不能抵消战争的失败,同样也不能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个人的战力不能解决战争问题。作为统帅,拥有一流的军事资源,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作为“霸王”(原意是维持秩序之王),曾经掌握巨大的政治资源,却致天下分崩离析以致不可收拾,一句“此天之亡我”,足见其肩膀上没有担待。
一个领袖,从头到脚,从上到下,要有头脑,要有眼光,要有胸怀,要有肩膀,要有手段,要有荷尔蒙和革命激情。反观项羽哥哥,没有头脑,没有想好革命的战略目标,更没有想到新体制的设计;没有眼光,看不清天下形势,看不到身边潜伏的危机并在自己强大的时候剪除之;没有胸怀,容不下人才,建立不起统一战线;没有肩膀,不能承担起自己作为统帅的职责,反而把自己定位为技术人才,天天练习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没有手段,什么阴谋诡计、广告宣传,统统都不会,只会煮人玩;要说项羽的荷尔蒙分泌还是充足的,中气也足,一嗓子能把敌将从马上吼下来,绝对是武打电影的男主角,不混娱乐圈可惜了。
项羽在战场上,没有敌手,在战争中,罕有敌手,在政治的搏杀中,段位太低。
项羽在临死前,再次表现了贵族风度和妇人之仁,把自己的大好头颅捐献给了自己的老部下王翳,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成了汉将提取功利的信用卡。
关于项羽,永远有说不完的话,因为永远有抗不过命的失意英雄。
。 想看书来
流氓登基
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
诏曰:“故衡山王吴芮,从百粤之兵,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其以芮为长沙王。”又曰:“故粤王无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无诸身率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
帝西都洛阳。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55页
自陈胜大泽起事,到项羽垓下自刎,凡八年矣。
八年的战争摧毁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又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秦末的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抗暴秦;第二阶段,争夺胜利果实。
在秦汉之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王朝更替大剧激情上演了,没有剧本,没有导演,只有角色的本色演出。
秦二世跪下乞求像庶民一样活着而不可得,一个纨袴子弟死在内乱分子的刀下,宣布了伟大的新体制创造者秦始皇“一世二世以至万世”的辉煌构想化为泡影,一个社会就此又沦入了没有范式的黑暗之中。分封还是郡县,成了一个问题,项羽探索了分封的可能性,刘邦探索了继续郡县的可能性,当然,他们的探索是在生死悬于一线的战争中进行的。战争的残酷性迫使他们以生存为第一法则,以消灭对手为核心目标,对未来的设想也可能无从谈起,也可能朦朦胧胧,出身低微的刘邦和他的伙伴们慢慢地找到了历史的路线图。有段日子看电视片《大国崛起》,看到美国人在独立战争以后,用一百多天来制订宪法,感慨颇深。政治是历史、文化抚育的,不知道中国的水土能不能孕育出华盛顿这样的人物来。
历史为什么选择刘邦?史书留给我们的东西,信息远远不够。而今天,信息量这么大,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变革,我们能得出答案吗?历史不是数学几何题,这也许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历史的答案没有对不对,只有是不是。不为桀存,不为纣亡。历史为什么选择刘邦,我们只能从历史文本透露出来的点滴信息上,基于常识去思考,去讨论,去想办法尽可能“复原”。
项羽作为历史上的“这一个”,不可替代地消失了。刘邦为他举行了葬礼,规格是“以鲁公之礼”,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鲁,是孔夫子的家乡,鲁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保留着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解释权。刘邦没有把项羽当做战败者,而是把他还给了中国人的上帝,上帝的归上帝,流氓的归流氓。
“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秦始皇创意的“皇帝”被秦帝国的造反派们接受了,历史自有其逻辑。至于是诸侯王自发上疏,还是张良、萧何、陈平等策划,这都没有必要细究了。实力说话,真理在胜利者的手里。
刘邦登基做皇帝,他的正当性、正义性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一介布衣起于乱世而有天下,为后世树立了光辉榜样,后来仍然有四分五裂,有群雄逐鹿,有王朝更替,但英雄也好,枭雄也罢,流氓也好,浑蛋也罢,登基做皇帝是硬道理,大家都懂了。
刘邦登基后,封吴芮为长沙王,无诸为闽粤王,这两个置身战争之外的实力派,率先得到了天下初定的红利。仅此一点,就看出了刘邦治于未乱的大局观,这岂是市井流氓能做到的。
英雄谢幕,流氓登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英雄永远只能是点缀,而成功者却往往是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