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没风波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出没风波里-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他的书房里,他的书桌仍保持原样,笔筒里插着一大把毛笔,旁边是三瓶墨水,一大沓文件,一望而知是这位“中共中央一支笔”伏案劳形的所在。
  他的夫人谷羽以及女儿、儿子跟我聊着,追溯那消逝的岁月。谷羽满头飞霜,但双眉尚黑,她和他一起从战争的烽火中走过来,从时代的风风雨雨中走过来。
  我问起了“谷羽”的含义,由此又引出了“乔木”的来历……
  其实,胡乔木本名胡鼎新,“乔木”是他的笔名。据谷羽说,这笔名取自《诗经·小雅·伐木》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高也。乔木,亦即高大、挺直之树。类似的话,还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至于“谷羽”的出典,就是指“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鸟。羽即鸟。这样,胡乔木也就给妻子改名“谷羽”。夫妇之名,皆出于“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一句之中,可谓“秀才本色”。
  不过,胡乔木给孩子取名,却是“大白话”:
  长女曰“胜利”,生下她时盼望抗日战争的胜利;
  

采写《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2)
长子曰“幸福”,希冀在胜利之后过着幸福生活;
  次子曰“和平”,企望世界和平。
  1963年夏日,胡乔木带三个孩子来到中南海游泳池,跟毛泽东一起游泳。毛泽东问起了三个孩子的名字,然后加以一番“评论”:“‘胜利’当然很好,‘幸福’也不错,只是‘和平’不‘和平’!”
  毛泽东随口而出的戏言,使“和平”心中不安。回家之后,这孩子宣称自己不再叫“和平”,而是改名“海泳”——取自“中南海泳池”,以纪念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说的那番话。
  此后,“胜利”学弟弟,也自己改名——虽说毛泽东说“‘胜利’当然很好”。她改名“木英”。“木”取自胡乔木,“英”取自李桂英(母亲本名)。
  “幸福”步“胜利”的后尘,自己改名“石英”。
  如此这般,我在跟胡乔木家属交谈之初,弄清了他们一家名字的来历——只是那位“海泳”没有参加谈话,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去世……
  谷羽向我讲述了她与胡乔木在“安吴青训班”认识的过程,把我的思绪带到久远的岁月……
  关于胡乔木怎样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我记得,过去在采访陈伯达的时候,陈伯达曾说起他向毛泽东推荐了胡乔木。
  然而,我后来在查阅一些资料时,发现都闪烁其词,从不提陈伯达三个字。不言而喻,在陈伯达成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成员之后,人们“习惯”地“避讳”了。
  我在采访谷羽的时候,她很坦率,如实地叙述了胡乔木是怎样来到毛泽东身边的。
  谷羽指着坐在一侧的女儿木英说道:“木英是1941年1月23日出生的。我记得,在生下木英后半个多月,也就是2月上旬吧。那时,我们住在延安大砭沟的窑洞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就在大砭沟,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也在那里。乔木当时已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忽然,王若飞来窑洞看乔木,我也在场,所以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
  王若飞当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对胡乔木郑重其事地说道:“毛主席那里需要人,决定调你到他那里做秘书工作。”
  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的意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毛泽东会调他当秘书。
  胡乔木思索了一下,说出了心中的顾虑:“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王若飞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来历:
  “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欣赏。他推荐给毛主席看了。毛主席说,‘乔木是个人才’。所以,毛主席很早就注意你。最近,毛主席那里人手不够,他点名调你去当秘书,你同时也兼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
  那时,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他跟胡乔木并不认识。既然是毛泽东点名要调胡乔木去当秘书,胡乔木只得从命了。
  胡乔木从大砭沟前往延安的“中南海”——杨家岭,当年中共中央首脑人物聚居的地方。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约三公里,是个小山村。毛泽东住在小山坡的三眼窑洞里,左侧是刘少奇的窑洞,右侧是朱德、周恩来的窑洞。
  谷羽说,胡乔木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新来乍到,被任命为文化秘书(后来成为政治秘书)的他,一时竟不知做些什么。毛泽东跟他谈过一次话——那是他平生头一回跟毛泽东谈话。四十八岁的毛泽东,只是问了问这位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的大致经历,便忙于工作了。胡乔木无从插手,只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坐着。他不敢直接去问毛泽东该做些什么。如此这般,胡乔木心中十分不安。他终于鼓足勇气,走向毛泽东的窑洞。本来,他想去问毛泽东该做什么工作,一进去见毛泽东正埋头校对文件清样,就说道:“让我来校对吧!”毛泽东笑道:“好呀!”于是,胡乔木从毛泽东手中接过清样,拿到自己办公室校对。这是他头一回学会做秘书工作。胡乔木所校对的,是《六大以来》清样。《六大以来》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一本“大部头”文献集,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编选工作。此书于1941年12月在延安正式出版。胡乔木当时所校对的,是这本书的文件活页文选的清样……
  

采写《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3)
从此,胡乔木便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他常为毛泽东整理讲话稿,例如毛泽东的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胡乔木整理的。他也常常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为中共中央起草文件。他还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写了五十多篇社论。
  谷羽当时也在毛泽东身边,帮助做些秘书工作。她记得,毛泽东也亲自动手写新闻,写评论,写社论。她舍不得把毛泽东的手稿交出去油印,总是抄写了一遍,把手稿留下。这样,她手头保存了一大批毛泽东手稿,毛泽东当时喜欢用毛笔或铅笔写作,写在宣纸上。解放后,谷羽把自己精心保存的毛泽东手稿上交,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由于谷羽保存了这些毛泽东手稿,倒是为确定哪些新闻、评论、社论是毛泽东所写提供了最权威的依据……
  谷羽是重要的当事人。她的回忆,把胡乔木成为毛泽东秘书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正因为这样,我以为,及时地采访谷羽,使我得到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当我得知胡乔木的文集正在编辑之中,希望得到编辑组的支持。很遗憾,他们说,有关文献在出版之前,是不能提供参考的。
  我注重于采访。我相信,从胡乔木的亲属,从胡乔木的身边工作人员,是能够获得大量口碑资料。这些鲜活的资料,很多是档案上所没有的。
  胡乔木的妹妹方铭在早年和胡乔木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尽管她身体欠佳,但是她慢慢地谈着,谈着,终于分几次谈完她所了解的胡乔木早年革命活动情况,以及胡家的身世。她的谈话,非常重要。
  我去看望胡乔木的老战友、前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他的第一句话,使我非常吃惊。他说:“叶永烈,你害得我好苦!”
  我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笑道:“前几天晚上,我看你那本《张春桥传》。本想随便翻翻,谁知道一拿起来,就放不下去,看了一夜。第二天,我整天昏头昏脑,叫你害苦了!”
  说罢笑话,林默涵言归正传,详细地回忆了他和胡乔木的多年交往。
  胡乔木的老秘书商恺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在采访中,我发现胡乔木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遭遇,知道的人很少。即便是谷羽,她也只能说个大概,记不清具体日期,何况她后来也被隔离审查,不在家中,也不知其详。
  我偶然得知,有一个胡乔木的老警卫员,当时每天陪着胡乔木。每一次胡乔木被红卫兵、造反派揪斗,他总是陪同前往。只是此人早已调往其他单位工作。
  我紧追这一线索。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这个老警卫员的住址。
  在一个晚上,在曲里拐弯的胡同里,我终于找到这个老警卫员的家。
  老警卫员跟我说起他在胡乔木身边工作的情况。他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他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胡乔木的处境。总理办公室经常打电话来问胡乔木的情况,他必须随时回答。为了便于答复,他找了个本子做记录,记下胡乔木每天被揪斗的情况,包括日期、揪斗地点、揪斗单位名称、揪斗单位负责人名字及电话。
  我一听,马上追问这本子在哪里?他翻箱倒柜,找到了那个本子。我一看,如获至宝!
  这个本子,是珍贵的藏于民间的历史记录。借助这个本子,我才在书中写下胡乔木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挨斗的真实情况:
  1967年1月5日下午,胡乔木被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造反派揪去,作了检查。
  1月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革命造反司令部”把胡乔木揪去,召开“斗争胡乔木大会”。
  1月10日,夫人谷羽也遭打击,要“留住办公室两天,写检查”,要家中送去被子、洗漱用具。
  1月11日下午,《人民日报》社造反派把胡乔木揪去,要他“低头认罪”。当夜,胡乔木吃了三回安眠药,也只睡着两小时。
  

采写《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4)
1月12日下午,被揪到北京邮电学院批斗,至六时半才回家。夜,胡乔木又失眠,精神变得很差。
  花样不断翻新,批斗不断升级。1月17日上午十时多,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们又来到胡宅,把胡乔木押上一辆敞篷大卡车,在凛冽的寒风中,在高音喇叭不断呼喊“打倒胡乔木”口号声中,来了一次街批。卡车过西单,过新街口,驶到北京矿业学院门口,再去北京钢铁学校、北京邮电学院。然后,整整一下午,在北京邮电学院批胡乔木。接着,又是游街——这一天,胡乔木算是领教了“一月革命”的滋味儿。
  回到家中,胡乔木的鼻孔便不通气了,感冒颇重。可是,他还得写交代——按编号,他已给北京邮电学院写第六份交代了。
  翌日,中国科学院“红旗总部”派人前往北京八宝山,砸了胡乔木父母的坟,甚至把他父母的头颅从墓中取走!
  紧接着,1月19日上午,“全国中等学校首都战斗团西城区分团”又来揪胡乔木。在批斗会上,红卫兵嫌胡乔木弯腰的“度数”不够,打了他一拳!批斗会结束时,他因弯腰过久,“度数”太大,而双腿麻木,无法走路,只得由两个人挽着,才勉强走出会场上了车……
  胡乔木哭了!
  关于胡乔木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弄清:那就是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去看望胡乔木,由于事先没有打招呼,结果没有见到胡乔木。不过,这消息一传开来,红卫兵和造反派就再也不敢去揪斗胡乔木了。
  在采访中,很多人跟我谈起此事,都是“听说”如何如何,没有谁能够说清楚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决定去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