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共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假共和-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革命后各省政权大多掌握在军人手里,副总统黎元洪首先于4月10日上大总统及京外各机关电,提出了军民分治的问题。他针对革命后秩序混乱的现象,认为军人柄政流弊丛生,主张将军务、民政划为二途。这篇长达2400字的电报,是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骈俪文字,指出军人柄政有“十害三无”。所谓“十害”,大体是指军事独裁和军队扩张形成的社会危害;所谓“三无”,是指在军事独裁情形下,军界“无道德心”、“无法律心”、“无责任心”。他强调面临的危险的局面:“莽莽神州,不亡于满清之亲贵,而亡于民国之英雄,不亡于专制之淫威,而亡于共和之初政。”这封电报,说实在的,也道出了当时的社会混乱,以及预测到了后来军阀混战时期的种种现象。从“公理”上看,似乎没有多少错误。例如,他说到司法独立问题,而军人柄政的结果,造成“自恃重兵在握,任意执行,假军法为护符,视民命为儿戏。”但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大江报》案,以及后面要谈的张振武案,黎元洪、袁世凯自己何曾尊重司法独立?同样滥用权力,草菅民命!这些“公理”是对人不对己的。民国史上这一类侈谈“民主”的现代“公理”,实在数不胜数,而衡量他们的实际行为,则差了十万八千里。黎元洪在民国初年的一系列主张,实际上都是在配合袁世凯压抑革命党人、由袁世凯统一中国的需要。袁世凯非常赞赏黎元洪的主张,并感慨地说:“西儒所谓暴民专制,不图今日乃亲见之。”当然,黎元洪自己也是军人柄政,所以带头在湖北实行军民分治。但事实上,在袁世凯强迫他去北京之前,他也没有把民政事务真正交给民政长官。
  前清中国体制,总督、巡抚都是带兵官,当时是文人带兵,即使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军事将领担任总督重任,但他们都是文人出身,都有科举功名。辛亥革命后的形势有所不同,一批职业军人担任了都督职务,掌握了军事、民政权力,开始出现军阀割据的倾向。而所谓暴民专制,本来指的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统治时期的恐怖统治。辛亥革命后,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暴力倾向,一些革命党人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也动不动以暴力相向。不过,辛亥革命中的这些行为,小巫见大巫,同后来的军阀统治以及群众专政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了。袁世凯只是借用社会混乱作为口实,来对付各省地方势力,尤其是同盟会掌权的地区。从中国政治的发展来看,我们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就说同盟会都督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者。问题在于,袁世凯代表的是一种保守的利益集团,辛亥革命党人代表的是另一种希望更新和发展的利益集团,对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发展有不同的政治理念。清朝灭亡了,社会出现了动荡和分裂的倾向,袁世凯希望凭借他在前清体制内发展起来的势力,独揽国家政权,但当前他自己的力量有所欠缺,必须和前清立宪派合作,才能对付同盟会的革命势力。同盟会则是从民间崛起,有着一股朝气,希望按照自己朦胧的现代理想去从事改革,但在实际政治生活和实际操作上,仍然摆脱不了军事独裁的局面,很难真正走向现代民主。这样的两股势力发生了冲突。我们决不可把中国社会的政治分野,简单地看成黑、白分明。

3.军民分治还是地方自治?(4)
江西都督李烈钧率先起来反对军民分治,争取地方自治。他认为现在社会秩序混乱,如果都督不能掌握财政大权,一旦有事,无法集中力量平定事变。他强调:“总之,革命方法,原分三期:军政、约法、宪法是也。今日中央政府由军政时期进而为约法时期,各省现状则尚在军政时期中之时。都督一官,日后固不可久存,惟目前决不能骤废。”至于军民分治,则要等到秩序稳定,正式宪法和各省官制正式制订之后才能实行。广东都督胡汉民支持李烈钧的主张,他更详细地论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要求袁世凯应该授予各省都督以军政、财政两权,让各省自行裁遣军队,整理财政。针对袁世凯向六国银行团的借款计划,他批评说,中央不应该大举借债,想用财政权力来操纵、控制各省,结果是让列强用财政权来操纵中央。孙中山赞成地方分权,强调:“民权为天经地义,专制恶风断难久存于二十世纪。”
  李烈钧和胡汉民不仅公开联络各省都督反对军民分治,而且还秘密联络南方革命各省,企图组织都督联盟,与袁世凯掌握的中央政府对抗。李在秘密发给起义省份的电报中,希望组织一个最稳健的政治、军事团体,如果中央政府能够以国利民福为前提,则维持拥护,互相协助;而如果中央政府挟有私心,借统一之名,施专制之实,只有大家一起起来抗争,纠正中央政府的错误。总之,要以地方监督帮助中央政府,不让中央政府操纵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不让中国的权利被外国人夺去,不使国家重新沦为专制的国家,目前发生的种种危险的局势,或许可以平息下去。
  同盟会地方政府和袁世凯的中央政府的纷争,与言论界激烈派对袁世凯的批判,并不是一致的。激烈派并没有什么实力做自己的后盾,而地方都督则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来说话的。粤、赣地方政府与中央对抗的政策,激起了亲袁党派的攻击,社会上也不断传出诸如广东独立、七省独立之类传言。在梁启超系统办的《时报》上,1912年8月2日就刊发了《论李烈钧之野心》一文,露骨地攻击李、胡说:民国成立后,各省都督之中,有两个人抱有野心,一个是粤督胡汉民,一个是赣督李烈钧。二人的手段都是专制的手段,他们的目的都是要反对中央。胡汉民反对中央集权,李烈钧亦反对中央集权,胡汉民反对军民分治,李烈钧亦反对军民分治。他们二人又互相联络,一旦中原发生事变,有人认为胡、李二人就各自抱着一个割据地方的思想。李凭借胡获得出海口,胡又凭借李获得进入长江渠道,他们二人构成了犄角之势,前进就可以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后退亦仍然可以成为一方的霸主。为袁世凯笼络的粤中军官黄士龙写信给胡汉民,公然辱骂说:你的种种举动,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还需要我来造谣吗?可惜你没有这种力量,所以也没有这种狗胆。你的野心哪里是仅仅以独立就可以满足的!
  袁世凯为对付粤、赣的异己势力,通过收买两省军事将领来达到控制两省的目的,致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即使没有后来发生的宋教仁一案,对抗也很难避免。当时,原江西第三旅旅长余鹤松,本是李烈钧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但李烈钧任都督后改编了余的部队,由李烈钧的另一同学欧阳武统率,并改派余为都督府代表(有3名代表)前往北京。余失去军权,对李十分不满,就在北京走袁世凯的门路。袁乘机给了他一笔经费,让他回江西活动,只要他能推倒李烈钧,袁世凯就任命余为江西都督。12月10日,余鹤松在南昌发动旧部兵变。当天,李烈钧即迅速调兵平叛,枪杀了100多人。余兵变失败后逃回北京。
  李烈钧虽然知道这次兵变的特殊背景,但他没有力量与袁世凯决裂,当时也没有决裂的形势,全国都在提倡调和。于是,李烈钧希望缓和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就发生的兵变事件,向袁世凯引咎自责,并且请袁任命民政长,以便自己专心治军,同时,特意推荐汪瑞辏УH蚊裾ぶ拔瘛M粑扒褰魑浔秆米芗啵钊胙保褪峭袈既〉模蚨惺ι橐辍M粜愿裎潞停钕肜盟椿汉陀朐揽某逋唬裕辉俣厍胪舫錾桨锩ΑK挥辛系剑舯臼乔扒骞俪≈械娜耍恢雷龉伲涣私飧锩蟮恼涡问啤M羧衔疃厍胱约撼錾剑鞣矫娴比幻挥形侍猓绻玫皆揽闹С郑约旱牡匚黄癫痪凸塘耍坑谑牵羧痍'就直接到北京谒见袁世凯,请求袁世凯直接任命,不要由地方大吏推荐,这样就更好地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汪主动上门投靠,袁世凯求之不得。12月16日,李烈钧请简任民政长的电文到达北京才4个小时,袁世凯就发布了汪瑞辏髅裾さ娜蚊睢�
  李烈钧下错了棋子,陷入被动,不能不图谋补救。于是,他在暗中主持,由江西广饶协会、国民党支部等团体出面,纷纷通电历数汪瑞辏г谇扒宄鹗痈锩闹种至蛹#硎炯Ψ炊裕牟怀腥贤羧蚊裾ぃ笤窒肿矗灰涓髡郑栈爻擅5揽衲芊牌饷春玫幕幔克仁智坑玻康魅蚊馕奈渲霸笔谴笞芡车脑挤ㄈΓ⒁盍揖罱鞲魍盘灞匦胱袷胤伞�
  12月20日,汪瑞辏Р恢览盍揖扔斜洌砸晕嫌性揽蚊掠卸级酵萍觯稣飧雒裾さ墓俸芾慰浚焕砘峤魍盘宓姆炊裕橙坏执锬喜先巍@盍揖砻嫔媳虮蛴欣瘢笄诮哟鞴埠偷橙艘约笆∫榛岫酝舾鞘只队H欢盍揖牟渴羧捶追赘粢灾种帜芽啊K沧芗嗖倘聆魑浔秆醚蛟硕锩煌艨K室饨送羧痍',当面对汪讥讽讪笑,语带威胁。汪行馆差役莫名其妙地纷纷离去,迫使汪称病闭门谢客。
  12月 29日,江西军警两界数十人召开拒汪大会,由水巡总监蔡锐霆、警察总监陈廷训主席,军界高级将领欧阳武、刘世均等出席了会议,大会揭露汪过去在江西任官时的种种丑态,主张武力驱汪出境,勒令其两日内离省。夜半,南昌广、惠两门“匪徒”暴动,全城戒严。汪惊恐万分,逃离行馆藏匿。第二天即写信给李烈钧,声称赴沪就医。李派员表示挽留,但汪不敢再待在江西,于当日午后5时,就乘轮船离开南昌,经九江、武汉,前往北京陈诉,并先行致电袁世凯称病辞职。
  袁世凯当然不愿善罢甘休,1913年1月3日,国务院电传袁世凯命令给李烈钧,准汪病假20天,责令李从速筹备划分军政、民政事宜,敦促民政长尽快养好病,限期到任。当时,各地省议会选举已经完成,正式国会选举也即将完成,李烈钧不理会袁世凯的命令,于1月5日回复说:“现在正式议会行将成立,于此数月内,拟即勉为其难,于军民要政担任完全责任。”公开拒绝汪瑞辏Щ厝巍�
  李烈钧的反对派当然也不甘就此罢休,他们等不得合法议会制订什么省官制。江西临时省会、教育总会、商务总会、共和党、民主党五团体,自汉口联名发电,针对江西军警界的###,要求袁世凯派遣镇抚使率领军队到江西,“协助”李烈钧剪除凶暴,安靖地方。他们总算给李烈钧本人留了点面子。袁世凯先后考虑派遣张勋、孙武、岑春煊前往,但都怵于调兵困难,未能实行。一时舆论纷纷扬扬,形势十分紧张。结果如何,就要看正式国会召开前后###的大趋势了。
   。。

4.梁公高足:云南都督蔡锷(1)
蔡锷是1915年底护国运动的发动者,反对袁世凯称帝,“再造共和”的英雄。但是,在民国初年他却是袁世凯集权的推手之一。当时,他担任云南都督,在西南与川、黔、桂四省都督联合,成为一派,独树一帜。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