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景之治-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贾谊虽然身在下郡,一颗红心却无时无刻不挂念朝廷。早在流放长沙的时候,贾谊就不断地给刘恒上书,发表政治见解。比如在文帝五年,刘恒下令废除了“盗铸钱”的法令,让天下百姓可以随便自己铸钱。因为汉朝初年仍然沿用秦朝的半两钱,刘邦嫌这种钱分量重,命令改铸荚钱。所谓荚钱,就是像榆荚一样轻便的钱。这种钱既然轻,则很多枚才能当原来一枚的价值,所以造成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一石米竟然要花一万钱,也就是说,扛一麻袋钱才能换一袋米,老百姓怨声载道。刘恒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下令铸造四铢钱。按照汉代的换算,四铢大约相当于两,也就是原来秦代半两钱的三分之一,今天的克。比秦钱还是轻多了,可见以前的荚钱还远远轻于四铢钱。
  刘恒放开政策,让百姓拥有铸钱的权利,也有他的道理。以前的钱是用铜铸的,铜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不像钞票,是用纸做的,一张一百块的纸币,本身价值远不到一百块。而一枚重四铢的铜钱,它本身携带的铜就和它的面值相当。所以让百姓铸钱,原则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攫取利润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即便在现在,法律严令禁止私人铸币,仍有不少人以身试法。何况法律还允许呢?因此,铸钱的人都拼命往钱里掺杂铅、铁这种相对来说价值低的金属,让这些劣币在市面上流通。只有这样,铸钱才会有利润。否则,花去的铜和钱的面值相当,谁还会去浪费时间铸钱,那不是傻瓜吗?
  

法律权威不可忘(2)
贾谊在长沙看到这种情况,忧心忡忡,上书劝谏刘恒,说这样放宽政策,不但会导致劣钱成灾,而且百姓看见铸钱有利可图,都会扔掉锄头,去山里采铜铸钱了。这样一来,钱是越来越多,粮食却越打越少。有势力的奸民通过铸钱很快富得流油,老实而忠厚的百姓却越变越穷,对耕田也丧失了兴趣。因此,应该刻不容缓地把铸钱的权力收归中央。只有中央才是最可靠的,因为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所用的铜纯度都很高,只有这样的钱流通市场,那些假冒伪劣的钱才无所眩人耳目。
  颍川人贾山也这样劝,但他是从政治角度上考虑的,他认为铸钱可以富贵,而富贵应该是君主所掌握的权力,不应该让老百姓也参与。这些话按说都很有道理,可刘恒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一概不听。
  这样确实造成了一定后果。就拿吴王刘濞来说罢,因为他自己境内有铜山,所以靠着铸钱发了大财。刘恒的宠臣邓通因为自己铸钱,致使邓氏钱流通天下,富可敌国。
  邓通的事迹非常有趣,反映了刘恒这个皇帝作为人的弱点,所以在这里详细说说。
  邓通是蜀郡人,因为擅长摇船划桨,在皇宫里当了个黄头郎。所谓黄头郎,就是头缠黄布的郎官,因为当时很迷信,讲究五行相生相克,土能克水,所以摇船的郎官都头缠黄布。有一天,刘恒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快要升天,却差一把后劲,怎么努力也升不上去,这时有一个黄头郎在他身后推了一把,终于升上去了。他下意识地回头去寻找恩公,看见那个推自己的人屁股以上腰带以下的部位,衣服上破了个洞,刘恒惊诧不已,妈的,这个梦怎么做得这么邪门,像真的似的。醒来之后,他靠在床上慨叹久之,忽然脑子里萌生一个冲动,说不定现实中真有这么个人呢,何不到黄头郎官丛中去找找。
  想到这里,他一翻身起床,来到未央宫中沧池中间的渐台上,偷偷观看在沧池上侍候的黄头郎官,一眼看见有个人正好屁股以上皮带以下的部位衣服上破了个洞,不禁大喜,马上叫到面前来,问其名姓,听说他姓“邓”,更是乐不可支。因为人都讲究口采,“邓”和“登”的音近,象征着这个人正是送自己登天的人(升天的“升”和“登”的古音也很近),于是马上给邓通加官进赏。邓通这个人也比较老实,不喜欢外交,就算碰到轮休的日子,也在宫里侍候,不肯休息。刘恒越发高兴,先后赏赐他总共有十多亿的钱财,拜官至上大夫。
  邓通对刘恒也确实忠心耿耿。有一次,刘恒得了痈病,硕大的一个痈,里面全是金灿灿的脓液,晃得人眼睛发花。邓通却一点不在意,二话不说,就趴在刘恒腿上,像喝玉米粥似的,咕噜咕噜,三下五除二,把那些脓汁吮吸得干干净净,再吸下去就该是健康的血细胞了。
  刘恒心里又是感动,又是伤悲,在邓通又一次帮他吸完脓汁之后,刘恒假装随意地问道:“你认为这普天之下,谁最爱我?”邓通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想没人会超过皇太子罢?”刘恒点了点头,后来皇太子刘启进来问疾,刘恒就指着自己的痈说:“过来,帮老爸把这里面的脓汁吸掉。”
  皇太子大吃一惊,但皇帝老爸的命令又不敢违抗,否则这个太子估计当不稳,他犹豫了一下,苦着一张脸俯身去吸,但是动作一点不利索,脓汁吸得不够干净,七零八落,汤汤水水洒得到处都是。比起邓通,不仅技术差得太远,态度也极不认真。按理说技术差不要紧,练练就可以了;态度差,这就是立场问题了,说明对皇帝老爸不够热爱。所以刘恒大不高兴,但没办法,总不能因为这种破事废掉太子罢,对着大臣们也说不出口啊!
  皇太子总算吮完,一阵风地跑出去刷牙。后来听说邓通曾经屡次给老爸吸吮脓汁,甚至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心中大怒,对邓通恨之入骨,只是暂时不敢发作。
  而刘恒从此对邓通更加宠幸了,自己的亲儿子给自己吮痈很不情愿,而人家邓通却甘之如饴,这该是多大的忠心?有一次,他招来一个相面的,给邓通看相。那相面人说:“陛下,从邓大夫的面相来看,他老人家将来恐怕会因为贫穷饥饿而死啊。”
  

法律权威不可忘(3)
刘恒哈哈大笑:“有没有搞错?饿死?他对朕这么好,朕怎么会让他饿死。”于是干脆把蜀郡的一座铜山赐予邓通,允许他私人铸钱。从此,“邓通钱”流通天下,成为除了皇帝之外,天下最富有的人。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刘恒死了之后,即位的景帝,也就是当年的皇太子老实不客气,要秋后算账了,他下诏将邓通免官,接着又指使人告发邓通偷偷跑到境外去铸钱。皇帝要找别人的茬,还能有什么办法,于是邓通倒霉了,被关进监狱拷问,将家产全部没收,还不够罚款的数目,总共欠国家数亿的债务。幸好文帝的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比较同情邓通,又送了不少钱财给邓通,但每次钱一送去,就被官吏当场接收,说是抵偿债务。邓通因此穷得家徒四壁,两袖清风,连一根发簪都没有。
  长公主刘嫖实在无可奈何,只好耍了个花招,再给邓通送钱和衣物的时候,谎称是借给邓通的,如此一来,官吏也没有理由将这些钱抄走了,邓通靠着这些馈赠继续苟延残喘了一阵。这个可怜的人,曾经富甲天下,最后果然落到了不名一钱的下场,郁郁而死。那个相面人看相还真准,当然,我们宁愿相信这是司马迁编造的。
  邓通在古代佞幸史上非常有名气,也被现在很多杂文家拿来当作不知廉耻的例子。其实这对邓通来说,非常不公平,因为他不过是皇权下的一个卑微的牺牲品。他为皇帝吮吸痈疮,在那时的情况下,不但是不得已,说不定还是一种真诚的报恩手段。他出身贫贱,大字不识几个,不懂得什么宁死不辱的气节,皇帝对他好,他就要对皇帝好。虽然行为有点不堪,却没有什么可值得深责的。皇帝问他天下谁最爱自己,他回答是太子,也是一种朴素的想法。至于为此得罪了太子,并非他的本意。如果他老谋深算,也许就不会遭到那样的下场了。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同情邓通就丧失基本的是非观和立场,总的来说,邓通虽然可怜可悲,却并非丝毫不值得谴责。为什么包括丞相申屠嘉在内的士大夫都讨厌邓通呢?《史记》和《汉书》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把他写入《佞幸传》呢?因为他破坏了士大夫和皇帝之间的规则。在先秦的封建贵族社会,士大夫也讲究对君主效忠,但这种效忠是遵循一定规则的,所谓“君君臣臣”,它的意思是君主如果像个君主的样子,臣子就应该遵从臣子的职责。如果君主不像君主,那么臣子就可以不遵守臣子的职责。孔子他老人家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这个道理。君臣双方之间有一定的规则维系,相互之间有义务,并非下级对上级只能无条件地听从。《左传》里的晋灵公,因为随便杀人,最终被卿大夫击杀,虽然卿大夫的这种行为也被视为弑君,但《左传》叙述此事的第一句却是“晋灵公不君”,可见君主的行为不端,也必须遭到谴责。西汉虽然已经是君主专制社会,卿大夫没有挑战君主的权力,但是君主看见丞相等高官,也必须起立敬礼,这就是传统的遗存。或者可以打个比喻来说,皇帝可以要求卿大夫恪尽职守,如果卿大夫没有做到,可以将他们治罪。但皇帝不能要求卿大夫吃屎,如果这样要求卿大夫,那就是无道昏君,卿大夫也将视之为侮辱。邓通作为一个二千石的高官,虽然是因为佞幸提拔的,但却毫无廉耻到为皇帝吸脓,当然就为正统的士大夫所不容了。这完全是自降尊严和身份。这样的人一多,显然是个危险的征兆,整个卿大夫阶层都有沦落为皇帝真正奴仆的危险。同样,刘启作为皇太子,只要好好履行他本人的职责就行了,如果被逼到要为父亲吸脓,则同样是个危险的征兆,他怎么能不恨邓通呢?
  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情况是,史书上说刘恒非常廉洁。有一次想在宫中建造一座露台,都因为要花费百金(百万钱)而放弃了,他的宠姬慎夫人穿的衣服也没有长到拖地的,可见用布料非常节俭,但是他赐给邓通的钱前后多达十几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是什么使一个自奉甚薄,对宠姬也悭吝的皇帝对一个宠臣也变得如此大方呢?这恐怕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想看书来

法律权威不可忘(4)

  上面被邓通的故事打断了一会,这里继续谈贾谊。他的牢骚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 削藩问题
  (2) 良好风俗和士大夫的身份认定问题
  先说第一点。他是这么阐述的:
  在权力的光芒面前,任何亲情都是靠不住的,所以东方齐国、楚国、吴国等诸侯国,无一不有着谋反的潜在危险。现在我们大汉之所以还能暂时保证安全,完全在于这些诸侯国的国王大多还比较年幼,权力还基本控制在汉朝派去的太傅、国相手里,等到这些王青春期一过,发育成熟,太傅和国相也大多衰老退休了,新派去的太傅、国相又缺乏根基。这些诸侯王就可以为所欲为,将会像济北王和淮南王一样谋反。试问这普天之下,谁人不想当皇帝?
  虽然情势危急,但是,阻止这些诸侯王造反的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削藩。因为造反需要实力,诸侯王的国土越大,掌握的赋税和甲兵越多,野心就会越大。只要把诸侯王的国土削小,他们就算想造反,也会有心无力。
  关于第二点,他显得更加忧虑重重。凡是秦汉之交的人,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