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前手工打制的钢刀进行相比,测验的结果这种一次性生产的钢刀竟达到或者接近五十炼钢刀的锋利。
这让真宗和大臣们再一次感到惊奇。五十炼?那是多大的心血打制出来的。然而石坚却阴沉着脸,也许这样的钢会让宋朝文武感到开心,可离他所需要的目标还十分地遥远。要知道这不是后世,全世界各地都有修理工厂,机器坏了可以随时随地修理,一旦船上安装了机器,就要靠它进行遥远的航行,目标在后世也可以说是十分遥远——南北美洲,一旦损坏,船也就等于报废。必须有更高的钢材,才能满足机器的磨合性和持久性。也就是说千万不能象前世那些小柴油机厂生产的杂牌柴油机或者说山寨版柴油机一样,开不到多远就坏了。
现在温度是够高了,他知道关健问题是出在碳含量还是过高,使得钢材缺乏韧性,而这点才是最致命的。看来必须还是采取氧气除碳,将钢材里碳转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排走。氧气啊!他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制造氧气的方法,并且都能写出公式。(1)加热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
(3)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还有电解水,分离空气加压成液态氧气。
现在想来想去第四种方法最“环保”,可也最不可能。只有采取前三种方法。可是这些化学原料到那里弄?或者上化学?这些东西可都是危险品。
他不由陷入深思。以致都忘记了眼下的身份。真宗和群臣知道这个神奇的少年对产出这种高品质的钢十分不满意,正在想办法,一个个都屏住呼吸不敢打忧。那可是五十炼!如果让这少年感到满意,那是多少炼?一百炼,还是两百炼,玉皇大帝在上,三清老祖在上,有了这种钢材打制的兵器,宋兵岂不无敌于天下?
石坚越想越是心烦,他来到一片小竹林下,摘下一片竹叶,蹲在一个大石头上吹着那曲已经声名遐迩的《梁祝》,这时候一片阳光正好从云层里撒下来,披散在他飘逸的身影上,使他整个人好象笼罩在一层烟霞里。不远处皇帝和大臣就这样呆呆看着他,这使得那些少女们眼中更是泛出爱慕的光泽。就连那个隐身于人群中尊贵的老者旁那个俏丽的少女,也目露流霞。
石坚吹完了曲子,心情也放松下来,他看着身后一大群望着他不敢说话的皇帝和大臣,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小臣失礼了。”
真宗也是疼爱他,才多大啊,为了大宋兴盛,身上就自觉地担上这样大的担子。他刚才还说出那种犯宋者虽远必诛那种气宇轩昂的话语以及那个血誓。他疼爱地拍拍他的肩膀说:“爱卿,这是为国忘神,失礼得好啊。”
大臣再一次晕倒,这倒是什么话。
刘娥和赵祯赵堇在他身后偷偷地笑。
石坚又说道:“陛下,封炉。”
封炉?
所有的人听了眼睛都差点掉下来。这可是一次出炉就五十炼的超级好钢。
真宗也是肉疼,他刚才也看到产量,这封一天下来朝庭得要减少多少好钢?他问道:“为何?”
石坚说道:“质量不行,还要等小臣生产出一种东西,才能彻底造出高品质的钢材,也才能开始生产那种带动船行走的机械。”
“比这钢还要好,那是百炼?”
石坚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它会不会比百炼好,但应当比现在的钢好上数倍。”
数倍?岂不是比百炼还要好?所有听到此消息的人全都发晕。象这种大型高炉日产量就是数万斤甚至数十万斤的钢材,那不是要不了数日,大宋士兵手中全部是这种超级宝刀?
这高炉只开了一次火,就熄掉。但开封百姓都知道小圣人在造一种比百炼还要好的钢材,这种钢材打出的刀全都能吹毛断发。
石坚没有考虑这些谣传,他最后选用生产高锰酸钾,然后再利用高锰酸钾制造氧气。而且高锰酸钾还有一个作用,可以用它来造红药水,给伤口洗毒。同样这种物体,也有巨毒性,还有爆炸性。生产和管理这种物体都要有一定的知识,否则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把这个事情向真宗也做了禀报,并说了它有作用,可以不让伤口发炎。真宗一听说允许了。人命值几个钱,他都忽视了它的医疗作用,只想那种超级好钢。
石坚又象真宗讨要了一些精明的青年,他可不象真宗忽视了其他人的安全,为了减少危险,他必须在一边试验时,一边对这些青年进行教导,让他们也知道生产和管理,并且知道所注意事项。
真宗也爽快地答应下来。
石坚这才回到家中。却看到那四个新来的护卫围在范护乐的床前和他聊天。现在开封城都在谣传前晚石府四大护卫英勇杀敌,才保护了小圣人的安全,有的将这四人吹得天花乱坠,说他们可以飞墙走壁。
只是另人感到惊讶的是范护乐那个未过门的小媳妇也来看望范护乐。这是一个文静秀丽的少女,此时听着范护乐大吹特吹,眼里闪着祟拜的神情。
但有一个新护卫不适时宜地问了句,说:“我还听说府上那个小丫头小茹那晚也立了功劳,皇帝还赏了她不少东西。是不是有这回事?”
听到小茹,范护乐神色变得沮丧起来,他叹道:“别要提那个丫头,她不是人,她是一个小妖怪。”
石坚卟哧笑出来,他们这才发现石坚到来,连忙行礼。
石坚叫他们不要拘束,又看到范护乐那个小媳妇儿温顺的样子,替范喜欢,特地进屋找了一个玉佩送她。
此后石坚也没有休息,因为生产和试验高锰酸钾的危险,他在河边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但现在工业条件太薄弱,一个多月后他是试验出高品质的高锰酸钾,但却没有办法大量生产,只能在试验室里生产少量。
经过冬天冷峻锋利的河风吹刮,石坚俊俏的脸蛋上都起了皴口,让刘娥一看到他就拉着他的手说:“我可怜的儿啊。”
让石坚感到无语,我什么时候变成了你的儿?连赵祯在一旁也吃味。
他苦思了许久,都没有找出办法,眼看春节就要到了。他不得不放弃研制,他还要给皇帝造气球,这次可不能再放真宗的鸽子了。
春节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石坚也大了一岁,可大年初一这天,所有开封人都拥到开封的御街上,因为小学士又造出一种能让人上天的东西,今天就要放飞。
第96章 落天
开封的御街宽二百米(有疑问看后面注解),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宽的大街,就这样两边还是挤满了人。终于马车驰过来,他们看到那个奇怪的事物。马车上放着一个巨大的摇蓝壮事物,摇蓝上面是几根粗大的绳子,再上面是一个牛皮做的气球,一个很大的气球。在天空随着还略有一点清冷的春风晃荡。
真宗和众大臣早站在皇宫前眼巴巴地张望,人能上天,这谁不好奇。见到这个球,真宗向石坚问道:“石爱聊,就靠它就能飞天?”
石坚点头称是。其实热气球原理很简单,只是和《伪尚书》一样,千百年来人民一直对天空存在着敬畏,我国古代早就发明了孔明粉灯,可谁想过造出更大的物体将人载上天空?现在没有橡胶,石坚只好用牛皮代替,比起氢气球,热气相当安全多了。即使因为突发因素,热气停止供应,由于气球的浮力加上空气的阻力,气球落下时速度也很缓慢,不会对人造成生命伤害。最主要就是不可能有这样巨大的牛皮,造出这种气球需要许多牛皮镶拼,缝接时要牢固,否则热气膨胀时,气球爆裂那就不是开玩笑的事。事实历史上第一次气球升空还真遇到这情况。因此在造这个气球时石坚没有马虎,亲自监督。
小道姑仰起脖子说:“石学士,这个东西真的能让人飞上天吗?”
她早对这个气球盼望着呢。已经盼了大半年了。
赵祯在一旁替石坚答道:“能的,因为空气受热,密度轻,还有风力,所以能载动人往天上飞。”
他跟在石坚后面学了大半年物理,对这简单的道理早就懂了,但化学石坚还是不敢教,石坚害怕啊,这简直是对千百年人民所有对自然认识以及各物儒学的彻底颠覆。凭着他一个少年,可不敢面对天下悠悠众生的攻击。
小道姑又说:“石学士,你真是天上神仙下凡,来帮助父皇的?”
石坚头上冒汗,民间是有这样的传闻,可也不能对着皇上这样说,这个小道姑了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居然当着这么大臣和皇帝皇后面前就直接说出来。
他说道:“公主殿下,这话千万不能说。小臣只不过多读了一点书。如果真是天上神仙下凡投胎的,也只是一个小神,陛下是一个大神,专门管着小神的。”
真宗呵呵一笑,这孩子,就是机灵。
石坚接好了管子,点燃了煤炉。一会儿功夫,气球里空气受热,开始随风飘摆变成了扶摇向上的趋势,绳子也受力拉得紧绷起来。石坚知道时候到了差不多了。可他犯起难来,问着真宗,说:“这个应当是谁先上呢?”
按照道理,应当由真宗先上,毕竟他是天子,上天嘛,说起来可大可小。可是如果有人拿起事做文章,石坚同样吃不消。但真宗第一个上去,同样也会有人拿出来做文章。
就如寇准一样。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亲征南下攻宋。宋真宗畏敌,听从王钦若、陈尧叟等大臣之计,欲迁都往金陵南逃。同平章事寇准力排众议,劝宋真宗至澶州督战,结果士气大振,订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王钦若挑拨宋真宗:“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后来寇准罢相。
应当来说现在王钦若对他不坏,也许在王钦若的潜意识里石坚在和州时他就一手保举,还同样是南人。可朝中对他妒忌的大臣也不少。万一有个小人或者是君子也有可能,在这事上做一个文章,自己还真有理讲不清。毕竟是人类第一次进入天空。当年寇准那么大功劳,可以说没有寇准宋朝早就成了南宋或者东晋,死守江南了。就被王钦若干下去,自己算什么?
这一年因为真宗没有死,许多事情没有发生,特别是这一年寇准被罢相的事。可许多事依然发生。如一代名臣翰林学士杨亿在这年十二月死亡。再如太子太保王钦若从杭州调回京城,资政殿大学士,资善堂侍皇太子讲读。同样是给皇太子上课,但地位远在石坚之上。但因为寇准仍在相位上,丁谓还没有和王钦若翻脸,王钦若也没有在十二月搞成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也就是被丁谓搞到西京洛阳当一个留守。两人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寇准还是和李迪吵,和冯拯吵,与王丁钱曹更是争吵不休。脾气一点也没有改变。
王钦若担任讲读后曾对石坚劝过:“格物算术是一门学问,但毕竟是工匠之学问,天子当学经义,治理天下,千万不可使帝王陷于格物不拨。”
对他这话石坚也是赞同,不可能以后叫赵祯去研究物理化学,他还是要以学习帝王之术为紧,千万不能成为明朝那个木匠皇帝,不去治理国家,反而一天到晚拿着斧头锯子做家具,把明朝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把一个破烂的江山交给弟弟,最后祟祯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