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但时间的漫长,却使一些故事变得模糊不清。在以往的许多考古认证中,位于三峡以下的湖北宜都的清江与长江交汇处,被认为是早期巴人进入长江的地方。这个推证被后来的一些事实推翻。古代长江的水量比今天更大,山体滑坡时常发生。即使到了今天仍多激流险滩。在遥远的时代,舟船简陋的巴人如何逆流而上,并穿过凶险的三个大峡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溪位于瞿塘峡以东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今天的大溪已是一个干涸的河床。专家带着我们沿干涸的大溪而上。大溪在古代通往清江,并与清江连接。这在史籍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古代大溪与长江平行流向,它穿过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而进入恩施境内。史书记载的廪君沿盐水之地迁徙,直到公元5世纪,清江以上到恩施尚可通航。春秋时,巴楚相争,巴的兵力时常出现在湖北枝江,松滋,江陵一带,就可证明巴人是沿大溪入清江东下的。
古巴歌中唱出的情景,仍见于峡江两岸。长江是巴人生命旅程中一个新的起点。生性骠悍的巴人在长江两岸的纵深地带开始了他们田园牧歌似的生活。史书记载,巴人种植水稻、燕麦,采摘桑叶养蚕,用上好的粮食酿制特有的清酒。他们有着丰富的事物。农耕文明改变了他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优质的稻米被制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战争间隙,展示着她们短暂的美丽。
考古学家证实,早期进入峡江地带的巴人,大多在长江的支流上建立他们的家园。这里有平缓的台地和肥沃的土壤,而这一切还与当初巴人势力的相对薄弱有关。春秋战国之交,巴人在与江汉楚国、川西蜀国的分合中日渐强盛,强大的巴国在这一时期可谓如日中天。他们在长江边的丰都、忠县,涪陵都相继建立过都城。考古学家仍在进行的探寻,把我们带进扑朔迷离的氛围中。
这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重庆。长江与嘉陵江在这里神奇交汇,勾勒出一座美丽的半岛。生活在这里的重庆人似乎仍沉浸于他们最初的氛围中。男人的热烈率直,女人的美丽都一成不变的存留了下来。两千多年前,这里是巴国最重要的都城……江州。上世纪,这些沿江而立的干栏式建筑,连结成片的船只,一眼望不到头的石级,或许能带给我们关于巴国图景的想象。
两千多年前的巴人和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半岛上,这是他们颠沛,搏杀生涯中一段宁静而短暂的生活。历史上,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都与延绵不断的大迁徙连在一起。从殷商开始往后的千百年间,巴人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重庆是巴人历史命运的转折点,在此以后不久,巴国陨落了。
战国后期,巴国内乱。巴将军蔓子许以三城,借师于楚,内乱平定后,为保住城池。巴蔓子拨剑自刎,用自己的头颅答谢楚王。
当时的巴国,因为改革和社会经济的滞后,已是危机四伏。巴国发生内乱前不久,一个楚国的重臣被乱箭射死。这个楚国人名叫吴起,他因力主变法而招至杀身之祸。吴起死后,楚国因为他生前推行的变法改良而更加强大。此时,北方的秦国通过长久的变法,已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础,楚国成为他最大的敌人。
这是战国后期的时候,九州在地上风起云涌。当时的楚和巴,因变法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差异已日趋明显,不久以后,中国的历史走向另一个方向。
时间倒流,巴与楚已在长久的亲和交恶中,写下了三峡浓墨重彩的历史与文化。
1998年,考古人员在忠县长江边的中坝遗址,陆续发掘出一些造型独特的陶制器皿。考古学家将它称为圜底罐。在后来的发掘中,这种器皿仍层出不穷,似乎总也挖不完。这些圜底罐后来堆成了山,数以亿计,考古学家开始惊叹,考古学界开始惊叹。
今天我们见到的中坝遗址,处在两条河流的中间,形似孤岛。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厚达四十多层的文化堆积,它的时代上限到周代。出土器物表明,这是一个罕见的巴人聚落遗址。当中已出现大量农耕文明的痕迹。
考古学证实,陶器产生于农耕文明,而中坝遗址出土的陶器却罩着另一层神秘的面纱。 围绕着中坝遗址的河流被称为干井沟。地名,历来被史学界称为历史的活化石,这当中的&;quot;井&;quot;字耐人寻味。
或许是一种巧合,甲骨文中盐卤的写法&;quot;卤&;quot;就与这种陶罐造型相似。这些数不胜数的圜底罐是否本身就是具有某种专用符号的意义?古代三峡地区分布着丰富的盐源,这在众多史籍中都有记载。我们今天在中坝附近已找到盐的痕迹,但大量的证据和史载表明,这个地方曾有过丰富的盐业资源,并构筑出远古时期的一幕幕生死故事。
下里巴人与楚词
下里巴人是个成语,通常人们常常把它用做贬低对手的词,却不知这完全曲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请看一点关于文化方面的知识,也算是为我的家乡做出了一点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里,了解这个古老的传说。:)
(文化之一)■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楚地的郢都有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一些学者认为《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然而,楚歌与巴歌流行在同时、同地,彼此难免相互影响,楚歌有巴风,而巴歌有楚风。另一种说法是,当时郢都有一个名叫“下里”的地方,这个地方聚居着许多远道而来的巴人,一有闲暇,他们就会倚着下里街边的木栅栏边歌唱——他们的歌声是如此动听,以至于每每引来围观者如痴如醉地跟着唱起来。于是,楚人盛传下里的巴人会唱歌,而他们唱的歌就叫“下里巴人”。
成语“下里巴人”似乎流露贬义,正因为当初巴人的歌谣与主流音乐不大一样,巴歌轻松浪漫而不流俗、真诚质朴而不简陋,一传进楚国就风靡了国都所有的酒肆茶坊,巴人歌手在郢都的街头唱歌,会引得数千楚国人云集在他周围合唱巴歌。楚国最著名的诗人宋玉后来把这轰动的情景写进了他的作品中,“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文化之二)■楚辞巴风
秭归,是伟大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乡。传说,秭归这个地名的由来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后,他的姐姐赶到汩罗江,将他的遗体打捞起来亲自护送回家乡。当地人因而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秭归”。
有一种说法,屈原原本出身于巴族的望族家庭,后来由于巴族与楚族联合抗秦,屈原得以进入楚国。如果屈原真是楚国屈姓望族,可能不大会在楚国受到谗陷排挤、如此孤立无援。相传屈原自投汩罗江,是抱着石头跳入江中自尽,有学者称,这是楚人对屈原采用船棺葬的误传,船棺葬是巴人的独特丧俗,最初是将船棺放入江河任其漂流而去,后来才改为埋入地下或放到山崖。如果屈原出身于巴族,那么他的特殊服饰和特立独行的举止也正是巴人的民族性使然。在他以前,楚国虽有楚歌、巫歌,却并没有长篇文学作品。
(文化之三)■竹枝词
唐代末年,被贬谪到夔州作刺史的大诗人刘禹锡,在民间采风时忽听得一首好歌,不禁神往。一打听,原来是巴人的歌调,曲名叫《竹枝词》。当地人唱《竹枝词》时,吹短笛,击小鼓,边唱边舞。刘刺史分外喜爱《竹枝词》的清新婉转,立即就依着调子填词,写了十多首新《竹枝词》。这其中便有那千古流传的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后来者争相模仿,《竹枝》逐渐成了一种叙述风土的诗体,风靡南北、流传于世。而刘禹锡的塑像也被后人立在了瞿塘峡边的庙宇中。巴人后裔--土家族民众的承续使得源远流长的巴楚文化得以不曾中断,清代鄂西土家族诗人彭秋潭、田泰斗等写下了大量竹枝词,其中有关土家族哭嫁、跳丧、农作、摆手舞等内容,描写生动,晓畅明快,质而不俚,华而不靡,展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家族风俗习惯,现在读起来仍然亲切自然趣味盎然
对于书名的解释
是这样的,上传的时候才发现起点里面已经有了一本叫做《谁伴我闯荡》的书,很显然我们的名字撞车了。
这不能不说是个意外,呵呵,这本书我去年就开始构思了,可直到今年七月份才写完第一部,其中几易其稿,上传的时候已经开始写第二部了,呵呵。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开头一般都很难的。当然了,坚持到最后也很困难,时间、精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把书的名字稍微更改了一下,但我丝毫没有想要改书名的意思。
就是这个样子。新书开始上传了,虽然出了点小小的意外:)好书尽在。net电子书
关于《谁伴我闯荡》 看书犹如品茶~需要慢慢看
(起4F点4F中4F文4F网更新时间:2005…8…31 19:41:00 本章字数:343)
这本书几年前便开始构思,最终决定写成都市玄幻类型的小说,但绝不会是一般的都市YY小说。书中的主人公绝不会获得太多灵丹妙药,更不会有外星人改造身体。可以坦白的说,较之现在流行的“速度就是硬道理”而言,本书的情节发展可以算比较缓慢。这个没有办法,我始终相信看书犹如品茶,需要仔细琢磨才能够明白个中滋味。一紧一弛才符合大自然的道理。
当然,在下的文笔有限,无法描绘出太多的风景,只希望通过写完这本书得到更多的感悟,从而为大家献上更好的作品。
好吧,闲话我就不多说了,至于喊一些名家来评论,呵呵,不是小弟喊不来人,而是时机不到。等第一部上传完毕,小弟自会把诸位的高见整理成集,放在第一部收尾的后面,作为对自己的警示和勉励!
谁伴我闯荡?请看正文——
……(本卷结束) ……
前传
血战“剑门关”(上)
“报~~~!”
一个全身重甲的军士疾步上前,右膝半跪在地上,望着一位披戴金黄甲胄的大将军,一字一字道:“我军前部在秦书将军的带领下,只用了仅仅五天时间,就攻破了川西蜀国的最后防线,现我军前部已开入蜀国,并控制了重要的军事据点和重要的行政和物资部门。”
大将军一点头,缓缓道:“唔~~,秦书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这么快就给我传来了捷报,”忽地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向那位军士,质疑道:“那为什么秦书不亲自前来禀报?”
那军士大骇,秦国治军之严,天下闻名,动辄死罪。忙磕头道:“大将军明鉴,只因秦将军发现蜀国以西竟然还有一个自号为‘巴’的城池,军容鼎盛,在通往他们属地的一处险地‘剑门关’布下了防御之阵,因此恳请大将军即刻中军接应,一举拿下巴国。”
大将军看也不看那军士头上隐现的青痕和血迹,只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作为掌控一方军马的大将军,他何尝又不知道蜀国以西还有个巴国,只是这巴国和他颇有渊源,并且素来无争霸野心,他一心想放过他们这一遭。
可惜前锋将军秦书无意中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