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以弱战强,正如狡兔和鸷鹰搏斗,只有一口气不停地拖着叼住它的鹰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时刻,愈不能泄劲,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哪怕稍一迟疑,全盘皆输,必然会成为鸷鹰的一顿美餐了。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 ;曹操在这份《请增封荀彧表》中,说得相当实事求是。“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他还设想,“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所以,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也不多的。 ;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 ;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辽;“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 ;魏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无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作为这个组织的决策者在拣选人事的时候是根据这个人的才能还是根据这个人对自己的态度来任用直接关系到这个组织的命运。中国古人说“选贤与能”是非常有哲理的。事非人莫办业非财莫举我们挑选一些真正有办事能力的人来任用其结果是令人感到非常愉快的好像夏天收割时冰雪的凉气。而拣选那些对自己只会阿谀奉承的人去办事最后都会如醋倒牙、如烟熏目。既然使用不同的人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在用人和保举人的时候、就必须做到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 ; ; 第六十章美好岁月之任人唯贤【二】
何谓老实人?指的是那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人,是勤于钻研、勇挑重担、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往往只顾埋头做事,不善声张造势,辛苦和业绩往往不能广为人知;他们清正自守,不善沟通,往往人脉不广;他们不善逢迎,不懂圆滑,不能引起关注;他们专注干事不会来事,守底线、讲原则,常常还会得罪人……这样的老实人工作出色,却不容易走进领导视野,很难得到提拔重用。
不让老实人吃亏,在于让那些真本事、肯干事、会干事的人受到鼓舞,激发干劲;不让老实人吃亏,在于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确保公道、正派,敢于为老实人撑腰;不让老实人吃亏,在于客观、科学的用人机制,任人唯贤而不任人唯亲。
老实人是吃亏还是吃香,直接影响着教职员工的价值取向。试想,老实人默默奉献却不受重视,兢兢业业却得不到认可,一丝不苟却被人讥讽……还有人愿做老实人么?群众路线从何说起?从严管理如何落实?
单位要兴旺,就要多给老实人岗位,让他们干事;多给老实人机会,让他们进取;多给老实人平台,让他们发挥作用。
群众路线需要老实人的脚踏实地,从严管理需要老实人的不折不扣,企业效益靠的就是老实人一板一眼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奉献,企业凝聚力来自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为荣,以投机钻营、坑蒙拐骗、贪污腐化为耻的风清气正。
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用好一个老实人对于一个单位的生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几十年来,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是我们党的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
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大力选拔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干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勤政廉洁,公道正派。所谓“有本事”,对于高级干部来说,就是要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与履行岗位职责相应的专业知识和领导后理能力,有与所担任职务相适应的宏观决策能力、统揽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大胆选拔靠得住、有本事的优秀干部,就是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对那些政治素质好、勇于开拓、确有本事而又存在这样那样缺点的干部,要看本质、看主流、看大节,防止以瑕掩瑜。
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一是要坚持德才统一论的观点。德才兼备原则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不能偏废。有德无才不堪大用,但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德与才比较,德是第一位的。二是要把握干部德才的真实状况。看一个干部的德与才,主要应看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现实表现,特别是看其在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的表现,看其能否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三是要坚持搞“五湖四海”。选拔任用干部必须以党的事业为重,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坚决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搞小圈子,不凭主观印象取人,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
 ;。。。 ; ; 第六十章美好岁月之任人唯贤【一】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流传着这样的一则故事,说的是;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这种故事说明了,领导者要正确任用和使用人才,不管是父子还是兄弟,都要唯才是举,做到举贤不避亲,真正做到任用贤人,使用能人,奖赏有功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不让那些老实人吃亏。在现实生活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谁都不服谁,谁都有本事谁都不相信锅儿是铁打的,这些人有好处就上,见困难就让。因此作为单位的领导者,要明辨是非知人善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不让狡猾人得利,不让老实人吃亏。
 ;。。。 ; ; 第五十九章美好岁月之勤俭治校【四】
‘有优秀的校长,就一定有出色的老师,下面我要讲的是一个长期扎根在偏远乡村的老教师,他、独自一人,茅房 ;二间,床一张,棉被两床,书桌一张,板凳几条,这些早已褪色,有点古老味儿;一排土陶罐尽是红薯干,一个砖灶台,每天食物不到5元钱,1年吃不到10斤油,这些简单的数量词伴他几十载;他,一生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父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了父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他,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他就是我们的杨国光老师。
他与我们的处境不同,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无悔地把爱奉献给了学生、把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未来希望之所在的教育事业。
细读他的事迹,看似平凡、普通,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感人至深,令人尊敬,同时也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