梼杌折叠
梼杌
梼杌。读音táowu。
《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
《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也就是说有本记载楚史的书,名字为《梼杌》。
梼杌一般作上古凶兽。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
《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禹父。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神异经》注道:“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凶顽无匹俦之貌。”。服注:“梼杌状似虎;豪长一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丈八尺,能斗不退。”楚之梼杌。——《孟子》。注:“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丁音恶兽名也。”《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梼杌,音桃物。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
饕餮
饕餮,读音tāotiè。饕餮
亦有传说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为“饕餮”。
《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於饮食,冒於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传说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páoxiāo),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中国上古四大凶兽,分别是四名“大恶人”的化身,也就是指三苗、驩兜、鲧与共工,他们都因为反抗权力者而被杀,死后精神不灭,被当权者侮为“邪魔”,也就是四大魔兽,分别对应:饕餮,混沌,梼杌和穷奇。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灵神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称“四护卫神”。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未完待续)
303 美妙的戒指 1
戒指是一种戴在手指上的装饰珠宝。戒指可由女性和男性佩戴,材料可以是金属、宝石、塑料、木或骨质。有史以来,戒指被认为是爱情的信物。戴左手的无名指上的戒指被认为是结婚戒指。
关于结婚戒指戴在右手的无名指的国家和地域就越来越少了。而在很多地区戴在左手食指上被认为求爱,中指则表示热恋中,小拇指表示咱不恋爱或终身单身。在古罗马,戒指是作为印章,是权利的象征。
历史起源
资料表明,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佩戴戒指。到秦汉时期,妇女佩戴戒指已很普遍。东汉时期,民间已将戒指作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往往以赠送指环表达爱慕之情。到了唐代,戒指作为定情信物就更加盛行,并一直延续至今。
据悉,戒指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后来戒指变成结婚的信物。14世纪,欧洲女性戴戒指普遍起来。戴在哪个指头上,也有一种约定的习俗:食指表示想结婚即表示求婚;中指表示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订婚或已结婚;小指表示独身。大拇指一般是不戴戒指的。戒指一般应戴在左手上,这也是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习俗。
野蛮说
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崇拜说
戒指源自古代太阳崇拜。古代戒指以玉石制成环状。象征太阳神日轮,认为它象太阳神一样,给人以温暖。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真理与信念。婚礼时,新郎戴金戒指,象征着火红的太阳;新娘戴银戒指,象征着皎洁的月亮。
实用说
这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还没有戒指。由于埃及的统治者有将代表权贵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的习惯,但又嫌拿在手上累赘,于是有人想到镶一个圆环,把它戴在手指头上。天长日久。人们发现男人手指头上的小印章挺漂亮,于是不断改良,并演变成了女士的饰品。
禁忌说
戒指异名“指环”,史书中称“约指”、“抠(左边应为‘弓’)环”、“手记”、“代指”等。最初,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有了身孕或其它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皆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记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从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妇女在当时政指环,并非为了炫美,也非为了装饰,而是以示警慎,起着禁戒的作用。
自古以来戒指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很有讲究。按照中国的习惯,订婚戒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
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关联的,因此,将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
历史记载
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一书讲到明代服饰时说:“至于称其为‘戒指’,似乎还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王圻《三才图会》说:‘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即今之戒指也’”。确实,直到明代以后,“戒指”的称呼才渐渐多起来。明都在《三馀赘笔》也都出现了“戒指”一词。
“戒指”一词是否最早出现于明代呢?其实不然。《望江亭中秋切》是元代关汉卿的戏曲作品之一,其第三折中有:“(正旦云)这个是金牌?衙内见爱我,与我打戒指儿罢。再有什么?”这里就出现了“戒指”一词;还有《永乐大典》残本中保存的朝鲜时代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其中有:“少赎,二十两也不够,我典一个房子里,我再把一副头面,一个七宝金儿,一对耳坠儿,一对窟嵌的金戒指儿,这六件儿当的五十两银子,共有二百两银子,典一个大宅子。”该作品据文学家、翻译家赵景深推断约刊于元代。所以“戒指”之称至迟在元代已出现,但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尚待考证。
国外传说
远处是云雾缭绕的高加索山,悬崖上隐约看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许多年以后,当赫拉克勒斯终于把他从悬崖上解救下来,普罗米修斯再也不用忍受被恶鹰啄食肝脏,他们离开了山崖。为了满足宙斯的条件,赫拉克勒斯把半人半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作为替身留在悬崖上。喀戎虽然可以要求永生,但为了解救普罗米修斯,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彻底执行宙斯的判决,普罗米修斯嘲讽地戴上一只铁环,上面镶嵌着一小块高加索山上的岩石。以让宙斯可以骄傲地宣称,他的仇敌仍然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
戒指意义
戒指:套在手指上做纪念或装饰用的小环,用金属、玉石等制成。戒指一物究竟属于哪一国家的发明创造,还无定论。在中国,戒指的使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大量文献来看,秦汉时期,中国妇女已普遍佩用戒指。戒指传至民间,其作用就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了。男女互爱,互相赠送,山盟海誓,以此为证。(未完待续)
304 美妙的戒指 2
嵌宝石的戒指又有不同的意义。钻石象征永恒,在欧洲和美国,每逢结婚周年纪念日,做丈夫的一般都要向自己的妻子赠送钻石戒指和贵重金属,以示爱情的忠贞。翡翠表示爱情,珍珠表示高贵,紫晶表示健康、机敏和幸运,水晶以独特的磁场能量令更多人一见钟情。
订戒与婚戒区别
订婚戒指和结婚戒指是不同的,订婚戒指是男方送给女朋友的戒指,用来确定你们准备结婚的意愿;结婚戒指是指男女双方一起佩戴的戒指,用来表示婚姻关系的确定。
男女双方结婚时因为炙热的爱情使他们愿意永远厮守在一起,而非其他非物质的因素,订婚戒指和结婚戒指可以表达你的感情,但不是爱情只能用订婚戒指和结婚戒指表达。
求婚戒指和结婚戒指的区别
求婚戒指,顾名思义是求婚时使用的戒指,预示着爱情甜蜜,也预示着男孩对女孩的承诺,表达了希望可以两个人一起生活的愿望。求婚戒指多会选择钻戒,因为华丽的款式代表爱情的甜蜜,坚硬的材质也代表爱情的忠贞不渝,长长久久。
结婚戒指,则是一种象征,在婚礼上用来进行仪式,代表双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