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近征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环境、上下关系,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实力去威摄。然后,令其或纵或横,或南或北。或东或西,或反或复,听我摆布。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需有全面计谋,。要能携四海包诸侯。不是圣明君子,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则不能统帅国家,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长短远近,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策划国家大事,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情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都是因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而军中大事,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
鬼谷子的这十三篇兵法与后世所传孙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鬼谷子所传为文兵法,而孙武所传为武兵法。鬼谷子主张以圆略致强兵,孙子则主张以方略而致全胜。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发现奥秘折叠
鬼谷子从发现了金书的奥秘以后,每夜读一遍,则每夜可得一书。
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书,里面讲些养殖方法,贸易原则,讲“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讲“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此法由鬼谷子传给计然、范蠡(即陶朱公)及吕不韦、白圭等人。
第四夜读到的是《养性修真**》,里面主要讲述《本经阴符七术》,讲盛神靠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术。五气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这四者不衰,静和养气才能成为真人。鬼谷子以此秘诀传茅潆、徐福,以后又传陶宏景诸人。
第五夜读到推命相面术,里面讲天武经;命数、面相及人生祸福,此法亦由鬼谷子传给茅潆,以后又传给司马季主、李虚中等人。
第六夜、第七夜……,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每次一部新书,天上人间、治国安邦、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命术数、丹药养生,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鬼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折叠
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
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
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
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
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
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
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
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未完待续)
461 鬼谷子 5
第六夜、第七夜……,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每次一部新书,天上人间、治国安邦、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命术数、丹药养生,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鬼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折叠
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
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
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
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
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
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
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
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养志法灵龟养志法灵龟折叠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
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
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
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
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
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
常固守。乃能分之。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实意法腾蛇实意法腾蛇折叠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
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
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
率之交会,听之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
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
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分威法伏熊分威法伏熊折叠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
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
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
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
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散势法鸷鸟散势法鸷鸟折叠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
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
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
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
者,不可神肃察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转图法猛兽转图法猛兽折叠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
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
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
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
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损悦法灵蓍损悦法灵蓍折叠
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
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
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
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
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
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