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贝斯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探贝斯特- 第2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83 鬼才郭嘉 3
    个人作品折叠编辑本段

    十胜十败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十胜十败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历史评价折叠编辑本段

    陈寿:“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彧别传》:“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李隆基:“孝文之得魏尚,虏不足忧;太祖之见郭嘉。知成吾事。”

    薛稷:“张良之翼汉王,郭嘉之协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齐高之得褚彦:定策决胜。谋夫孔多。”

    洪迈:“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

    三国志的郭嘉

    陈亮:“以成魏之霸业者,昱、嘉之谋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

    王夫之:“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谋之士,而士之长于略者,相踵而兴。孟德智有所穷,则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无遗策。”

    何焯:“孟德追惜奉孝,而诸葛亦思孝直帷幄之助,不可或失其人,虽英雄必资群策也。”

    姚范:“袭许年死,故属偶合,即死于刺客,亦非事之可决。嘉此语藉以强镇一时众志,又或兼知卜筮之术耳。”

    王鸣盛:“诸人皆魏之谋主也,运筹决胜,功绩卓然。”

    **:“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请恤郭嘉表(一作请追增郭嘉封邑表)》

    版本一: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魏志。郭嘉传》

    版本二: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魏志。郭嘉传》注引《魏书》

    《与荀彧悼郭嘉书(—作与荀彧书追伤郭嘉)》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以【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三国演义》:“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未完待续)
484 孙子兵法 1
    1、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

    、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

    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

    ,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

    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如果同意并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获胜,就留下来用;如果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

    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就要考虑“势”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所谓的“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而灵活去应变。

    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因此要做到: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要行动。装作不会采取行动;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对方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对方混乱,就乘机攻取他;对方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对方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对方士气旺盛,就设法衰竭它;对方辞卑沉静。就设法使他骄横丧智;对方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疲劳;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制造矛盾离间他。要在对方不备之时和不备之处发动进攻,要在对方意想之外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制胜的奥秘。无法事先来讲明。

    。

    在开战之前,我们如果经过认真推算预计能够获胜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多;如果经过认真推算预计不能够获胜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少。筹划的越是周密,获胜的可能就越大,筹划的越是疏漏,获胜的可能就越小,更何况一点都不去筹划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就可以判定胜负的结果了。

    2、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

    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

    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