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绿罗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记得绿罗裙-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歉龃笫龀ぶ斐跷颐堑南胂螅楹鲜牡菰鲆彩侨绱恕W詈笞芩阊《艘患咨腡恤,加一条蓝色的运动长裤再加一双白色球鞋。试下来已是满身大汗。

  有一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若往前更彻底一点,也何妨说,人生烦恼穿衣始?!

  星期天,马尾一早就起了床,穿上选好的白衣蓝裤。用水湿湿头发,梳正,再用手轻轻拨乱,再梳正,再用手轻轻拨乱。如是者三,照照镜,觉得正乱恰如其分了,便咪咪笑地出去吃早餐了。

  他去到路口的面档,要了一碗云吞面。他自小就爱吃云吞面。好的云吞面除了云吞、面、汤水要各自好之外,三者的比例也要恰到好处才成,这也算是世间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一例了。老子的那一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政治猜想。会不会古代的烹小鲜就像现代的煮云吞面?因为煮云吞面颇有一点三权分立的影子,马尾有一次在吃云吞面时忽然这样想到。这自然是后话。

  吃完早餐,时间尚早,他便走到河边去逛逛。

  马尾家是坐落在河西岸的一间普通小平房。小时侯他经常和小伙伴到河边玩,游泳、捉鱼、洗衣、扔瓦片、放纸船、看船家。那时候,没电视、没书本、没足球、也没认识盈由,可谓是一种浑饨状态。

  他知道许盈由和姚思住在河的东岸,她们每天上放学都要往返上游的一道桥。其实中间原来是有一道桥的,连着县城那条最繁华的嘉荷路。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炸断了,桥面已被清理掉,只剩下六个四角的桥墩昂然矗立在荡漾的河水中,桥墩上长满了一簇簇的青草。青草不识亡国恨,断桥头上郁葱葱。长大后,马尾曾跟一个漂亮的日本姑娘在颐和园的湖畔谈论起那场中日战争。

  接着的这段文字,有点突兀,就像人脸上的鼻子。

  马尾走到象征百年国耻的白色的园明园残存牌坊前,牌坊很小,他感觉有点不对劲,没有一点历史耻辱感和沧桑感!见鬼了!位置不对!周围空间狭小!地面又清洁如洗!周围花红彩绿的游客环绕其中,像看个工艺品!他只好承认自己历史和爱国的浅薄,但还是看着牌坊,努力去爱国一番。“可以帮我照一张相吗?”耳边突然响起很礼貌和甜美的声音。接着看到一张清纯的圆脸,戴一双细框金边眼镜,绽放着许盈由般美的笑容!比盈由的还柔和。哦,原来是那个穿着黑风褛的女孩。他买门票以及刚进门的时候,就看到前面有一个穿着有点发旧的长黑风褛女孩,由于不怎么起眼也没怎么注意。想不到那发旧的黑冬衣下竟藏着个春天!

  “哦,可以。”

  相机中的她笑容刻意了一点。眉毛和眼睛很漂亮。

  “谢谢!”又是冬日里的春天笑容,几乎可以溶掉一切。

  “不客气。”

  女孩先进去了。马尾走到旁边的走廊看展览。看了一下,感觉惦记着,算是看完了,便走进去。那女孩正拿着相机取景,像是在等他。

  “你也是一个人来玩?”

  “是的,我从日本来。”

  “日本?!”

  “嗯。”

  “怪不得那么礼貌。”

  “你怎么一个人来玩?”

  “我休假,出来散心。你呢?”

  “我是读书的假期,在日本学中文的,所以来中国见识见识。”

  “你中文讲得挺好的,我刚才都听不出来你是日本人。学了多久了?”

  “二年,明年毕业。”

  “二年?!不是吧,怎么学的?”马尾觉得简直匪夷所思,看她样子又不像个天才。

  “就是二年啊。专门学中文的。”她不明白他为何如此诧异。

  他们边说边走。

  “觉得中国怎样?”

  “太好了。好玩!好吃!好住!可惜时间不够,只好走马…”

  “走马看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噢,对,走马看花。你还会念诗啊。”又一次春天的笑容。

  “这样走很舒服啊。这里才算有点荒凉感,像个园明园的样子。”他们走到一个小湖边。湖边的草全枯黄了,湖水也全结冰了。枯草散落其中,随微风起落,远处一方冬日。

  “给我照张相吧。”他说。

  “好的。”总是笑得那么甜。

  “谢谢。”

  “不用谢。”

  “咦,好香啊。”

  “烤红薯的味!…前面有个卖红薯的老伯。”

  “我还没吃饭呢。”

  “那我们去买些红薯吃,很好吃的!”

  他们走过去,要了两个大红薯。

  “我给钱。”

  “不!人家老伯只收人民币。”

  “好吧。”她扑哧一笑。

  “小心点,别烫着。”

  “很香啊!又烫,真好吃!”

  “我小侯就最喜欢吃烤红薯了。冬天,我们七八个孙子孙女围着火炉取暖。奶奶就放些红薯在炉灰下埋好,一二个小时后取出来,剥开已碳黑的皮,露出金黄或紫色的红薯肉,冒出热气,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暖!”

  “真温馨啊!”

  “是啊,多美丽的日子。”

  “你挺怀旧的喔。”

  “算是吧。念旧是一种好品德啊。”

  “你怎么自夸了?”

  “在国际友人面前不能不争气啊。”

  “但更不能说假话哦。”

  “出家人不打逛语。”

  “哈哈…”

  “你听懂啦?“

  “嗯。”

  “那你的中文好棒啊。”

  “说不上吧。只是在日本经常看香港、台湾的电影电视剧来学中文,你这句“出家人不打逛语”倒是…耳熟能详。你是出家人,为什么不剃光头?”

  “我们都是出家人啊,出了家门的人。”

  “哈哈…你也会搞笑啊?”

  “想看你笑而已。”他出口时声音低了下去,她听不到。

  “给你纸巾。”她从背囊上取出一包小纸巾。

  “嘿,挺精致的。我倒是第一次用日本纸巾。看着精致,抹起来柔软,想不到连纸巾都要崇洋媚外。”

  “可能是隔壁的饭香一点而已。”

  “为什么自家的饭不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咦,你念诗挺好听的。再念一首来听听。”

  “不会了。”

  “不骗你,你念得真的很好听。春晓,会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怎么了?”

  “我想找个录音机录起来。太好听了。”

  “不要夸我了。”

  “真的。我不是说过出家人不打逛语吗?”

  “嘿,那边就是废墟了。”

  他们走过去。

  “这石狮子挺历史的。给我照张相吧”

  “好的。”

  “里边那石亭子挺精致的!”

  “我们走进去吧。”

  “还是个谜宫呢。”

  他们走了几圈,还是在外围。“怎么走来走去都走不进去啊?”

  “看来得利用三维空间,一个一个跳过去了。”

  “我帮你。”“谢谢。”他们一道一道小矮墙爬上跳下地跨过去。

  “这样走进来太粗鲁了吧?”

  “是有点。但也表示与它亲切接触啊。”他答道,同时心里想的另一个句子是,但也表示与你亲切接触啊。

  他们终于到了石亭子,站在亭中央。

  “挺有历史感的。”她说。

  “挺有时间感的。”他说。

  “挺好的。”她说。

  “挺真的。”他说。

  “我们这次试一下温柔地走出去吧。”

  “好。”

  “怎么又回来了?”

  “像有个磁场,有点神奇。”

  “时间不早了,还要去颐和园呢。看来还得再粗鲁一番。”她看了一下表。

  “不用怕,这里就我们俩,况且你的动作粗鲁得很温柔,嘿嘿。”这次他的声音没低下去了。

  “你再笑,我不爬了。”她停了下来。

  “好。我不笑。”

  “来吧。我帮你。”

  “谢谢。”

  “你去颐和园吗?我进圆明园前已包了部的士,一起去吧。”

  “好的,那谢谢你啦。”他自然爽快答应。

  他们走进颐和园,又是另一番风景。

  畅游一阵,来到湖畔。时已近黄昏。

  “真漂亮。”她衷心地说。

  “有一个说法,中国因为这漂亮的花园而输掉了一场战争。”

  “什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据说当时清朝的慈禧太后用海军军费建造了这座颐和园。”

  “在这么美的地方说起战争,真有点…扫兴。”

  “是。”

  “你对日本…侵略中国怎么看?”她扭过头来看着他问。

  “战争不是普通善良的人民所想的,善良的人都被挟持了,捆在战车上了。日本曾经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滋润,强大后却忘恩负义,反而来侵害中国人民,让人寒心。” 这可是一个要正言的问题,他便正言起来。

  “当年我奶奶也曾凄惶走难,她们称这经历为“走日本仔”。想像一下她们当年的惶恐凄苦,与我现在与你,与一个…一个漂亮的日本姑娘站在美丽的湖畔相伴聊天,真可谓一个天,一个地,天壤之别啊!”

  “其实人和人和和气气地生活不是很好吗?”她接道。

  “是好,可惜很难。”

  “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她轻吟。

  他转过脸瞪大眼睛看着她,一脸诧异和赞赏。“你真有用中国惯语的天才!冷不防一句甩过来,我给听得一触一触的。”

  “不要赞我了,我只是连着点就糊里糊涂地乱用。反正我是个外国人,不怕你们笑,用错了也情有可原,是吧。”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马太效应?”她又接。

  “好。”他忍不住又笑,他突然发现跟一个大胆用语的外国人说中文真有意思,又有趣又受启发。

  他曾思考过战争问题,想不到现在恰好可以在一个日本姑娘面前首发思考心得一番,真是天赐良机,自然不会放过。便正色道:

  “我曾想,人类历史上战争之所以屡屡发动,是不是因为战争的发动者无一例外都不用上最前线,而是躲在后面,净是拿别人去当炮灰的缘故?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凭什么?他们凭什么?自己躲在后面,让别人去当炮灰?如果人类世界能形成这么一个公理:谁同意发动侵略别人的战争,谁便要首先站到最前线去!——不管他是谁。就像分粥者要后拿的原则一样!且让我们看看,面对真枪实弹的枪林弹雨,还有谁去发动侵略战争?!”他慷慨激昂。

  “你是一个……愤青?”她笑着看着他。

  “平时不是。今天遇着你,不知为什么,人便特别真实了。不但出家人不打诳语,甚至是不藏诳语了。简直像个透明人了。”

  “这句话不就是一句诳语吗?人怎么能够透明如水?”她质疑。

  “我是说出一种感觉,说感觉不能拿尺去量,你看,白发三千丈,难道白发真有三千丈?说感觉不算诳语。”他狡辩。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