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本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本源-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香、味和五味调和,而不关注各个原料所含的营养成分。”

  静思道:“西餐原料一样一样的单独制作,是很枯燥的吧。”

  东方老人笑道:“我有次去一个意大利朋友家做客,参观厨房,发现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整齐排放几十种调味料瓶,像个化学试验室。烹调时,不仅每种原料都有具体的定量,连作料的加放也有具体的定量。”

  静思道:“这种定量化在中餐中恐怕很麻烦吧。西餐一般是在烤炉中蒸煮,设置好温度和时间,煮好后放在同一张盘中。而中餐是所有原料和作料都一锅煮,原作料不同,量的多少不同,放入的次序也不同。”

  东方老人道:“故中餐烹饪一般靠人的经验直觉把握。而且中餐特别注重火候,烹调过程中所用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火力的大小和时间长短,由原料的质地、数量、形状及烹调技法等来判断。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整形大块的原料在烹调中,由于受热面积小,需长时间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过旺。而碎小形状的原料因其受热面积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武火速成。烧、炖、煮、焖等技法多用文火长时间烹调。所以中餐须具体菜肴具体把握。”

  静思道:“中餐的五味调和,是根据中医的五味入五脏而来的吧。”

  东方老人道:“不错。中医的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中医把常见食物按其整体性能分属五味,根据五脏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要保持五脏的辩证平衡,须保持五味的调和。”

  静思道:“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食补吧。”

  东方老人道:“不错,这正是西医没有的。”

  静思道:“我们每个人五脏情况不同、口味不同,那么五味调和、色香味俱全,对于不同的人,标准也是不同的。”

  东方老人道:“这就需要因人制宜,而且还要因时制宜,因为同一个人甚至在不同时候口味也不同呢。中餐体现的是东方科学思想的整体和合和辩证观。”

  静思翘了翘手中的筷子,道:“中国人食用的筷子,也需保持整体平衡,而不像西方人的刀叉。在食仪上也有差别。西方奉行分餐制,先是各点各的菜。上菜后,人各一盘,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追求一种团圆和合的气象。” 

  东方老人道:“西餐如西方人一样,追求个体的独立。中餐如东方人一样,追求整体的和合。东方的各种技艺,实质上都是一门艺术。因为它靠人来把握,人的修为越高,创作的越精美。西餐,把菜肴这一整体制作分成一系列工序,严格定量的一步一步程式化操作,单调而枯燥。中餐的烹调,是一门艺术,不同西餐的制作,一直为中国人视为极大的乐趣,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

  接着道:“由食,会想到饮。西方人喜欢喝饮料,追求营养物质,如碳酸饮料等。东方人喜欢饮茶,追求一种天然和深远的意境。下次让你体验下源远流长的茶道精神。”

第二十三章  清香飘然
月圆之夜。

  逍遥阁门前的空旷之地,一棵松树旁,放有一紫红木长几,上面放置有红色小火炉、红色砂铫、鼓形紫砂壶、青花小瓷盅、精美锡罐等茶具。

  静思与东方老人随意坐在木几两旁,明月当空,飞彩凝辉,周围山水显得清幽而静谧。远处的香炉内,缕缕香烟飘起,融入夜空之中。忽然传来一曲古筝之声,悠悠扬扬,悦耳动听。

  东方老人笑道:“在这样的宁静夜晚,让我们体验一下古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意境。”

  静思知道东方老人是想让自己感受茶道的精髓,感激地道:“您老对我的厚爱,真是让我不知如何感谢。”

  东方老人道:“你我也算忘年之交,不必客气了。”

  说完,东方老人燃起火炉,往砂铫内注水,边说道:“泡茶用水,古人是极讲究的。《茶经》中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泉之水为上品。今晚饮的是龙井茶,所用泉水以虎跑泉水为最佳。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虎跑泉水与龙井茶自古被称为‘杭州双绝’。”

  静思道:“此泉的水质很特别吗?”

  东方老人道:“虎跑泉水从沙岩中渗透而来,水色晶莹,清凉醇厚,味道甘冽。虎跑泉的得名,还有个佛教传说呢。”

  传说唐代高僧性空,曾住在虎跑泉所在的大慈山谷,见此处风景优美,欲在此建寺,却苦于无水。一天,他梦见二虎跑地,清泉涌出。次日醒来后,果然出现甘泉,此泉因此名为虎跑泉。今天的虎跑寺仍设有大型雕塑《梦虎》。

  静思道:“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清香味醇,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

  东方老人道:“龙井茶乃茶之神品,声明远播。乾隆皇帝曾封其为御茶,民间留有十八棵御茶树的传说呢。”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欣赏采茶女制茶,并不时抓起茶叶鉴赏。正在赏玩之际,忽然太监来报说太后有病,请皇帝速速回京。乾隆一惊,顺手将手里的茶叶放入口袋,火速赶回京城。

  原来太后并无大病,只是惦记皇帝久出未归,上火所致。太后见皇儿归来,非常高兴,病已好了大半。忽然闻到乾隆身上阵阵香气,问是何物。乾隆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把龙井茶叶带回来了。于是亲自为太后冲泡了一杯龙井茶,只见茶汤清绿,清香扑鼻。太后连喝几口,觉得肝火顿消,病也好了,连说这龙井茶胜似灵丹妙药。

  乾隆见太后病好,也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采制,专供太后享用。

  静思道:“龙井茶具有如此神奇的品质,是因为它优良的品种吧。”

  东方老人道:“不仅因为它优良的品种,还因为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那里峰峦起伏,溪流涓涓,处处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一片片茶园处在浓荫笼罩之中,尤其春茶期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而且其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符合《茶经》中所说的‘砾者上’,真是得天时地利。”

  静思道:“再加上人工的采摘加工,那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了。”

  东方老人道:“是啊。珍品龙井对采摘加工技艺极其讲究的,采摘时机、加工火候、分量多少的把握都是细致入微的。”

  红色火炉内,碳火轻爆。铫内微闻水沸之声,东方老人熟练地提起砂铫,回旋斟水浸润茶壶,道:“此法一是清洁,二是提温。泡茶的茶壶是一关键,通过千百年的实践,人们发现紫砂壶为最,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且用之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莹润,外类紫玉,内如碧云,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 再将砂铫置炉上。

  然后倒去壶中水,打开锡罐,用茶勺把茶叶拨入壶中,顿时一股清香飘来。

  东方老人道:“茶和水的量是又一关键。茶水比例不同,沏出的茶汤香气高低、滋味浓淡各异。”

  此时,铫内水沸若松涛之声,东方老人迅速提起砂铫,边道:“烧水煮茶是一关键。《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故水不能过嫩或过老,水嫩或水老不单指水温,还包含水质变化。”

  静待片刻,东方老人右手高提砂铫,沿壶口边缘冲入,上提下倾,反复三次,正好冲满茶壶,道:“高冲使沸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精其迅速挥发,不会有涩滞。静待片刻,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茶精,古人把火炉与茶壶的放置约七步远。”

  静思发现,壶口一点茶沫浮起,但决不溢出。知道是由于此壶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即“三山齐”了。

  东方老人左手拿起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用砂铫滚水淋于壶上,道:“此举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冲去壶外茶沫;三是小停片刻,壶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

  接着提铫直冲茶盅中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

  壶身水分快干时,东方老人把茶壶移至我旁,道:“你可观赏下壶内茶叶的沉浮,虽无白天的清晰,但却有股神秘的气息。”

  静思拿开壶盖,茶香之气,袅袅升起,清新醇厚,香馥若兰。朵朵茶芽浮起,舒展开来,叶似旗、芽似枪,旗枪交相辉映,栩栩如生,散发出一种生机和活力。

  东方老人说可以喝了,两个茶盅一字派开,低提茶壶,依次轮流斟满,道:“绿茶一次冲泡后,可留三分之一待二次冲泡,一般宜三次左右。”

  东方老人拿起茶盅,拇指、食指扶盅,中指托盅,动作稳当又雅观。挪于鼻唇之间,略微低头,双目微闭,闻其香味,沉醉不已。忽一仰头,茶盅移至嘴边,一口啜尽。神情如痴如醉,仿佛打坐的道人,外界万物全然不觉。

  如兰的清香,鲜绿的茶汤,令静思感到心神惬意,仰头,一口饮尽,甘醇润喉,沁人心脾,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真令人回味无穷。

  茶道文化中,蕴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 想看书来

第二十四章 中华武术
太阳初升,逍遥阁前的空旷之地上。

  东方东方老人在打太极拳,静思在旁观看。东方老人沉着松静,神情专注。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时如山岳,巍然不动;动时如江河,滔滔不绝。迈步如猫行,轻捷灵活;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进退转换,圆活灵通。步随身转,收放自如。势势之中,着着之内,均含一圆形,最后一步合太极回归原地。整套动作,圆活自然,如环无端,莫知所止。

  静思道:“昔者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草书之神。看您的太极拳,而得阴阳五行之精髓。您初式抱元守一,中心泰然,无机心,无征兆,为无极也。而后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开一合、一进一退,一虚一实,为太极阴阳之无穷变化矣。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相互变化,合五行之相生相克。”

  东方老人笑道:“说得好。太极拳就是根据天地阴阳变化、自然万物生克的规律,创造出来的。这是东方科学效法自然、从自然中体悟出来的典范。”

  静思道:“我想起了张三丰创太极拳的一则传说,说张氏是观蛇雀相斗而悟出刚柔动静之理。”

  一日,院中有鹊雀呼叫,张氏闻之,观见树上有雀,地下盘有长蛇,雀下击,蛇上攻,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