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10时,小馨懿的二叔带着她前往北川父母处,准备去上学。就在父母带其上学的路上,地震发生了。对于陈军夫妇用生命保住小馨懿的行为,小馨懿和爷爷奶奶都感慨万分。
“我的儿子、儿媳是全村最孝顺的,从来没有和父母吵过架、顶过嘴。”小馨懿的奶奶陈英说到这里早已泣不成声,“他俩用生命给我们留下了孙女,这是我们全家一辈子的自豪呀,而现在,我们只想看看他们一眼,告诉他们小馨懿得救了。”同时,小馨懿的爷爷奶奶也一再希望记者能写上这几句话:“我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特别是###的对小馨懿的关怀。”
奶奶陈英告诉记者,懂事的小馨懿已知道其父母去世的事情,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希望不要影响小馨懿以后的成长。护士王文告诉记者,前天早上小馨懿一醒来就拼命地哭起来,哭后她告诉王文,她梦见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在一个山洞里,“爸爸走了,妈妈走了!我知道!”王文告诉记者,随后小馨懿又对她重复着这些话,而这两天来,小馨懿也经常吵着说:“我要爸爸、妈妈!”小馨懿在医院里,见到男人都会轻轻地叫“爸爸”,而见到女人也会叫“妈妈”。
记录下以上这个故事的,是《新快报》记者王华平,他是一个让人第一眼看上去,觉得像个土匪的男人,以至于他能在报社的诸多暗访中,化装成有黑社会背景的商人,还能不被识破。但小女孩和她爸爸妈妈的故事,让这个江西硬汉,也不禁潸然泪下。
一个这样的故事流传在网络上:救援队伍在挖掘一处废墟时,一名队员发现了一具遗体。那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呈跪姿匍匐在地上。凭借长期救援的经验,这名救援队员凭直觉意识到,像这样死去的人,通常只有一个目的——保护他人。在躲过废墟的第二次垮塌后,这名队员接近了死者,果然在死者身下的空间里发现了一名婴儿。婴儿三四个月大,他居然在熟睡。人们从婴儿的襁褓中发现了一部手机,上面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个感动了太多人的故事,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出处、作者、亲历者,却没有人能够去查证,也没有人愿意去查证它的真实性。也许故事本身真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也许我们在无情的天灾面前,需要更多能够让我们感动的故事。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大约3岁的小女孩。由于受到过度刺激,她始终不发一言,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和年龄。
女孩12日晚上被送到了绵阳市人民医院。据送她来的救援者说。在废墟中发现她时,一对男女弓起身子挡在她的上方,用身体挡住了落下的楼板。女孩身上有些烫伤和压伤,而两位大人已经死亡。救援人员根据现场的情景推测,那可能就是女孩的父母。
来到了医院陌生的环境,可怜的孩子一直在哭泣。很多人都过来安慰她、照顾她,好心的居民拿来玩具给她,小志愿者们每天过来给她讲故事。每天晚上,只有大夫抱着她才能睡着。
慢慢的,小女孩情绪逐渐平静,但仍然不说一句话。一周过去,为了减轻医院的压力,不少伤员被转移到重庆。这个小小的孩子却仍然牵动着医生和护士们的心,大家坚持把她留了下来。不少家庭也表示,愿意领养这个孩子。
正当人们为孩子的将来打算时,一个更好的消息传来:孩子的父母找到了,她并不是孤儿。李崇进大夫一直在照顾小女孩,他在电话中说:孩子的真名叫郑丹宇,地震发生时,她并不在父母身边。小丹宇的父亲名叫郑居全,两夫妻都在广州一家电子公司打工。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即回到四川寻找女儿,数天都没有消息。直到亲友在电视中看到,节目中的小孤儿长得很像丹丹。父母急忙赶到医院,一下子就认出了自己的孩子。
既然小丹宇的父母没有死,那么当时用身体保护她的那两个人又会是谁?丹宇的父母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爱如斯(1)
陌生人保护了孩子,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在地震中发生了多少,但换个角度想想,对于已经被救和等待被救的人们而言,很多陌生的面孔都做出了最温暖的表情,伸出了最有力的大手,即使他们个人的血肉,都被“志愿者”、“军人”、“警察”这样的符号冲淡。
有这么两个警察,女警,母亲,她们都姓蒋。
一个是江油的民警蒋小娟,她的一张照片在网上疯传。照片里的蒋小娟解开衬衫,在灾民集中安置点为一名婴儿哺乳。她是一个孩子刚出生6个月的妈妈,却把亲生骨肉扔在家里,坚持在救灾工作前线。她看到很多婴儿还在吃奶的年龄就成了孤儿,于是为他们哺乳。到被记者拍下照片时,她已经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十几个孤儿。
还有一个是彭州的羌族姑娘蒋敏,在这场地震中,她成了失去母亲的女儿,和失去女儿的母亲。新华社记者这样写道:
面对蒋敏,我们的心情不仅仅是沉痛敬佩。
28岁的蒋敏是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在这次汶川地震中,10位亲人失去了生命。我们无法想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强忍丧亲之痛坚守工作岗位5个昼夜?
“我不哭,母亲很小就告诉我,要坚强,不要哭。”她说话时用了很大的努力保持平静和缓慢的语气,苍白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屋子里很静,一种悲痛到极致的感觉逐渐在记者心中弥漫。
地震发生后,蒋敏立刻投入抗震救灾的滚滚洪流,连续5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出门抢救伤员、上街维护秩序……尽管她已累得脸色发黄、走路不稳。这期间,她还要不断拨打北川县家里亲人的电话,但电话始终无法接通。
蒋敏说:“地震发生时,我从4楼的办公室迅速跑下楼,当时街上很乱,我第一反应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但直到13日凌晨,舅舅给我打来电话,他告诉我,我的母亲、女儿……我在北川的家人已经遇难。”
5月17日凌晨3时多,蒋敏把一名熟睡的孩子安置到帐篷内,为孩子盖好被子,掖好被角,才恋恋不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看着别人的孩子,心中对亲人的思念袭来,几天几夜没合眼的蒋敏再也坚持不住,一下倒在帐篷门口。
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血压非常低。在医生的坚持下,蒋敏被送到了医院输液,但一醒过来,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我还行,我不能占医院的床位,我也不能停下来。”她挣扎着回到天彭中学安置点。
有人问蒋敏,“当你帮助灾区群众的时候,遇到和你母亲及你女儿一样年龄的人,你会不会想起她们?”
“会想起,一切都会想起。当时丈夫回去了,我希望他能给我带点什么回来,可是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一片废墟;我想对母亲说一句,妈妈!对不起!此时此刻我都还没有回来。”蒋敏说。
“你失去亲人,却把全部的爱献给灾区人民,你是人民警察的骄傲,我们都是你的亲人。”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这样对蒋敏说。
而记者面对蒋敏,脑海中忽然浮现出4个字:大爱如斯。
我们在救灾的过程中,经常会提起最可爱的人是人民子弟兵,却经常忽略人民警察。户籍警、治安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熟悉到容易忘记他们的存在。当我们想起拨打报警电话的时候,往往是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张卡通警察的笑脸,身后写着:“有困难,找民警。”在地震中,这张卡通的笑脸,在我们眼前似乎越来越清晰。
5月12日14时28分,一声巨响后,眼前的房屋纷纷倒塌,彭州市公安局白水河派出所所长杨洪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好了,地震了,救学生!”
刚从景区执行任务回来,车还没有停稳,杨洪已经奔向学校,那里有300多名孩子正在上课。进入学校时,孩子们正一窝蜂往外跑,不少孩子吓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此刻,是逃生的最佳时刻,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时刻。一旦慌乱,不仅逃不出地震的“魔掌”,孩子们相互踩踏也会造成大量的伤亡。
警察的临危不惧和平日苦练的基本功很快表现出来。杨洪飞身跃上一人高的平台,向老师和学生们大喊:“不要急,全部站到路边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爱如斯(2)
混乱的局面得到缓解,很快,300多个孩子按照班级分成几组,年龄最小的先走,安全撤离到了空旷的地方。
如此多的孩子怎样保证在转移的过程中不走失呢?杨洪急中生智,找来了绳子,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将孩子们圈在绳子内,而孩子们则前后相互拉着手或者衣角,争分夺秒地第二次转移到了河边安全的高地。
杨洪赶回派出所时,才发现派出所的大门连同部分房屋一同被震垮塌了。在跟上级失去联系、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杨洪决定:救人要紧!
带领着所里的其他9名民警,杨洪和战友们展开了和时间的赛跑!冲进屋去见到人就往外拽,遇到受伤的就集中到临时包扎点。
一个又一个群众被救出来了,一个又一个生命逃离了死神,他们却忘记了自己身上的伤,忘了自己家人的安危。
夜色降临,杨洪和战友们已经累得走不动了,“双手和腿就像要断了一样。”
“老婆还好吗?”“儿子没受伤吧?”……警徽被蒙上了厚厚尘土,身上的警服已被扯得一条一条的,杨洪和战友们在心底默默地为家人祈福,却把第一时间留给了群众。
地震发生后,大量的急救物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四川各个灾区紧急运送,保障交通的安全畅通成为交警最为紧急的任务。
5月16日,四川省绵竹市玉妃路十字路口。炽热的骄阳下,一名中年交警繁忙地指挥着进入灾区的各种车辆。他叫杨占彪,是绵竹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慢点,慢点,让救援的车辆先过!”杨占彪一边打着手势,一边扯着嗓子说。
望着杨占彪专心致志工作的样子,谁可曾想到,他刚刚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地震发生后,杨占彪匆忙出门,和战友们一起指挥、疏导交通,协助群众抬伤员到医院抢救。
直到下午4点多,杨占彪开车前往汉旺,准备到汉旺中队了解情况,顺便看看在汉旺东汽中学读书的儿子。杨占彪的儿子叫杨浩天,小名冬冬,18岁,今年读高二。当杨占彪赶到东汽中学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五层的教学大楼整体垮塌。
一边是儿子冬冬生死未卜,一边是拯救生命的物资安全畅通;一边是父亲的角色,一边是警察的职责,在“小家”与“大家”的面前,杨占彪悄无声息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头顶的警徽,肩上的重任。
14日下午4时,爱人打来电话,泣不成声地说:“冬冬的尸体找到了,我们去看看吧!”
杨占彪马上请假赶赴汉旺,当看到浸满血渍和灰尘的儿子的遗体,杨占彪再也掩饰不住心中的痛楚,失声痛哭。
杨占彪颤抖着用清水洗去儿子脸上的血迹和灰尘,用白布包裹好儿子遗体后,含泪对身边人说:“冬冬的遗体你们统一处理吧,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