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江南人称为“青果”的橄榄,初入口不免苦涩,慢慢渐有一股清香从舌端升起,仿佛甘美无比,久而久之竟连它的硬核也舍不得吐掉。
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的废名,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影响了京派作家沈从文、汪曾祺。
废名竭力要将诗和散文的种种因素引入小说。其结果,使他的小说某些意像极其像诗。试读《菱荡》第二段:
落山的太阳射不过陶家村的时候(这时游城的很多),少不了有人攀了城垛子探首望水,但结果城上人望城下人,仿佛不会说水清竹叶绿———城下人亦望城上。
又如在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里,写到老程的死,极有散文的韵味:
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圈子,妈妈呼喊女儿道,“去,去看但里放的鸡娃。”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青草铺平了一切。
然而读懂废名的人寥寥无几,以下几个人读懂了他。
1.周作人曾说废名是一个讲究文章之美的小说家,说他的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
他在《莫须有先生传》的序文中说:
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了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汉港弯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再往前走去。再往前去,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脑,但除去了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
2.汪曾祺也被废名文字的美吸引住了:
我第一次读废名的作品大概是《桃园》。读到王老大和他的害病女儿阿毛说:“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忽然非常感动。这一句话充满一个父亲对一个女儿的感情。“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这种写法真是特别,真是美。
3.另一位真正读懂废名,对废名的作品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的,是朱光潜。
朱先生说:
废名先生不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因为他在心境原型上是一个极端的内倾者。小说家须得把眼睛朝外看,而废名的眼睛却老是朝里看;小说家须把自我沉没到人物性格里面去,让作者过人物的生活,而废名的人物却都沉没在作者的自我里面,处处都是过作者的生活。
朱先生的话真是打中了废名的“要害”。
他还说:“废名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
4.废名的学生汤一介回忆了废名的两件事
废名教汤一介大一国文,上第一堂课讲鲁迅的《狂人日记》,一开头他就说:“对《狂人日记》的理解,我比鲁迅先生自己了解得更深刻。”这些新入大学的学生,一时愕然。汤一介当时想:“是不是废名先生自己变成了‘狂人’·”后来渐渐有所悟———有时作家写的人物的内涵,会被高明的解读者深化。
在1949年前中国有两个怪人,一个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熊十力,一个是莫须有先生的化身废名。大概在1948年夏日,他们两位都住在原沙滩北大校办松公府的后院,门对门。熊十力写《新唯识论》批评了佛教,而废名信仰佛教,两人常常因此辩论。他们的每次辩论都是声音越辩越高,前院的人员都可以听到,有时甚至动手动脚。这日两人均穿单衣裤,又大辩起来,声音也是越来越大,可忽然万籁俱静,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前院人感到奇怪,忙去后院看。一看,原来熊冯二人互相卡住对方的脖子,都发不出声音了。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废名(2)
只有“真人”、有“真性情”的人才会作出这种有童心的真事来。
因为身份是周作人的“四大弟子”之一,废名最终没能逃过“文化大革命”。1967年去世,临死之前,他说:“我宛若在水中央。”
链接: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字蕴仲,湖北黄梅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英文系。他在读书期间开始创作,除了写作以晦涩难懂著称的新诗之外,还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5)、《桃园》(1928)、《枣》(1931),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1932)《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等。废名称得上是京派小说的鼻祖,同时又自成一家,以其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他的小说也往往被称为田园小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茅盾
(1896—1981)设立茅盾文学奖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茅盾遭到蒋介石政府通缉,转入地下。8月下旬秘密回上海。从此隐姓埋名,足不出户,也是在此期间他失去了和党组织的联系。1931年茅盾向瞿秋白提出恢复组织生活的要求,未果。1940年茅盾再次向中央提出恢复党籍的问题,后经中央研究,认为茅盾留在党外对工作更有利。恢复党籍就成为茅盾至死念念不忘的心愿。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3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茅盾的两份遗嘱。一封给中共中央:
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沈雁冰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另一封信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他说: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福,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致最崇高地敬礼!
茅盾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3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恢复茅盾的中###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参考:钟桂松著《茅盾传》,东方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 想看书来
沈从文
(1902—1988)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早在30年代中期,沈从文就颇为自信地写道:“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从文家书·湘行书简》)果然,沈从文的作品经受住了时代风云和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在文学上,他是乡村世界的表现者和反思者,认为“美在生命”。他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去世时,弟子问他还有什么遗言,这位毕生倔强的湘西人说:“对这个世界,我已无话可说。”
沈从文墓碑上正面刻有他富有哲学内涵的语句: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 想看书来
三毛
(1943—1991)一切都看淡了
我曾一度变成了一个不相信爱情的女人,于是我走了,一个人走到沙漠里去,也不是去寻找爱情,而是寻找一种前世的乡愁。
三毛终于在沙漠里找到了前世的乡愁———荷西。
三毛,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陈平。浙江省宁波市人,出生在重庆市。三毛踏上文坛后,就喜欢游荡江湖,浪迹天涯,并常有惊人之举,在海峡两岸制造了一股“三毛热”。
荷西的死去,让三毛心生去意,影响了她以后的生活。
1991年1月2日,她发病住进了台北荣民总医院。尽管病情一般,但她心情却一直抑郁不乐。进院次日,医院、护士为她进行常规检查时,三毛就莫明其妙地冒出了后来视为她遗言的话。果然,1月4日早晨7时,护士巡房时,发现三毛自缢于浴室之中,挂在颈脖上的是她用肉色丝袜做的绞索!
“我的这一生,丰富、鲜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满意。过去,我愿意同样的生命再次重演。现在,我不要了。我有信心,来生的另一种生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我喜欢在下次的空间里做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或许做一个妈妈。在能养得起的生活环境到此为止,我要养一大群小孩,和他们做朋友,好好爱他们。假如还有来生,我愿意再做一次女人。”她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
她的临终遗言是:“我已经拥有异常丰富的一生。我把世上一切都看淡了……”
张爱玲
(1920—1995)月亮沉落了,她从海上来
美国一个幽静的小镇上的一幢公寓里,一个没有床、没有家具、只有一台电视机的小房间里,一位身材高大但因瘦弱而略显佝偻的、穿戴整齐、面目清爽的中国老妇人正静静地躺在地板上的一小块红地毯上,安详地等待生活给予她的最与世人平等的、最无新意、又为她所最盼望的礼物———死亡。
第一天,她想起了她的爷爷张佩纶和她的奶奶,她的奶奶是李鸿章的女儿。那是她一生传奇的背景。
第二天,往日画面如海上花开,清晰而明快地浮在脑中,大上海的略带咸湿的、陈郁的气息又现于胸中。
已经是第三天了,滴米未进、滴水未沾,但她的思维仍旧十分清醒。她想起了写给胡兰成的情书,最初只寥寥八个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后来,送给他的照片,背后写了几行字:“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给胡兰成求婚信的回信,是一张空白信笺,说:“我给你寄张白纸,好让你在上面写满你想写的字。”到最后,却是:“我自将萎谢了。”
第四天,她想起了那些文名天下的文章———《倾城之恋》、《沉香屑》、《流言》、《张看》……似上天派下来的天使窥看人间,又似最底层无情物之振臂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