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清华的信息学院、经管学院和一些院系当中的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情况都能达到这个效果。其中很多学生,称得上是绝顶聪明。在来清华之前,我不相信有人能在高中能做到除了写作业从来不复习功课,最后还有能耐考上清华、北大的。但到了清华,我才感受到,颇有一部分同学,是这样的。他们除了老师安排的作业,学校“法定”的学习时间以外,几乎不学习,全都在玩。然后玩着玩着就上清华了。
世界上最好的生源,同学们都是以当地状元、学生榜样的身份来到清华,身后是辉煌的历史。
两极分化
这么多各地的大牛聚在一起,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观呢?这就像燃烧着的太阳,众多活跃的原子聚在一起,激烈的碰撞让这个“集合”发光发热,展示着集体的价值;但同时,在碰撞中,一些不能适应的原子衰退了下来,消失在光芒里。从到了清华开始,各路精英们的自信和自尊,就促使他们本能地努力学习起来,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快节奏的生活。同学们经常奔跑着去教室、飞车去食堂、冲向自习室占座……。而其中一部分人,正如前面讲到的,面对自己原本优秀的学习成绩变得平庸,面对不可想象的不及格,他们首先在激烈的竞争中没能战胜自己,在未经历过的挫折感面前低了头。当适应环境的同学们在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环境中成长时,这些同学选择了回避和不负责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当周围同学在大声、面红耳赤地讨论学习问题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用游戏中的音乐盖住自己的双耳,保护自己仅有的自尊和虚荣心。在自己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中,一部分同学就是因为学习上的挫折、环境的适应能力,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退了出来,形成了两极分化。在清华里,每年都有10%左右的学生因为不及格课程过多,不能拿到自己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他们当中有当初的各地状元,有各省的前十名,对于他们来讲,这种结果是多么的可惜。
一位辅导员教育自己的同学们时这样说:“在这里,不能让环境适应人,人要学会主动去适应环境。”谁叫这里牛人多呢。繁重的课业、激烈的竞争让很多同学时常喘不过气来,看书、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论文,周而复始,本科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紧张的过程中渡过的。时间长了,身心疲惫的同学们,不仅仅其中很多人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没了兴趣,更是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下了定论: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我不适合做这个行业!另一部分同学,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努力,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知道了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未来的工作方向。这些同学是在做出很多科研成果、找准今后工作方向的状态下从清华毕业的;而另一部分同学是在每天看电影、看动漫的日子里渡过每一天的,因为他们觉得学的东西不感兴趣,他们只求每门都考60分,能顺利毕业就行。激烈的竞争,使同学的心态上也形成了两极分化,有人越来越清楚自己对学什么感兴趣,有人越来越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许在缓和一点的氛围中,会有更多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能让少一些同学在兴趣上出现两极分化。
本硕连读
翻开清华的招生简章,很多专业都这样写着:XX专业从XX年起实行6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模式。本科三年级学生中有70%的学生进入这种培养模式,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到第6年完成硕士答辩,获得硕士和学士学位。
大部分同学在清华要过上不止四年的生活,清华的本硕连读成了清华的又一个特点。从1995、1996年开始实行本硕连读政策以来,很多院系平均下来,有70%以上的本科生会被保送到本系、本校或者是外校,继续读研;有选择的攻读硕士,或是博士学位。甚至有时出现了名额比学生还多的情况,可想这种情形下,同学们多少有一点“高枕无忧”的感觉。学校原本是希望利用这种贯穿教育的方式为这些五湖四海的好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培养机会。但这种方式也带来了负面作用。由于大部分同学能够保研,他们会觉得从上清华就进了保险箱,很多人都想着只要不掉到后30%,就可以继续留在清华里继续读研,这种优越感是同学们整体的努力程度在下降。同时更使大家没了奋斗目标:试想一个外校的同学可能为了来清华北大读研付出了四年本科的心血和努力,目标会是何等的明确,而我们的同学倒反而觉得自己能在这里读研是理所应当的了。这种心态使同学们对本该做好的事情、本该学好的课程都变得有些懈怠。很多同学到了研究生阶段,不再把学习和科研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事情,忙着准备出国、兼职挣钱在很多人看来比研究学术要重要得多。疲于任务的心态也使研究生对待导师和实验室交给的任务态度经常是应付交差了事,而对自己课题研究的东西也很少有人真正感兴趣,越来越少的人是希望在自己的硕士或者博士期间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本身有这样高期望的同学,在长时间环境的影响下,也渐渐感觉到在这样的环境下,没办法按照他的期望做事情。
于是,近几年的本硕连读采取了各项“改革”,比如成绩不到年级的60%没资格留在本系读研。把大部分名额从原来的只针对本系招生放宽到对全校、甚至外校学生招收。这样,一个名额,系里系外,校内校外都有人竞争,本系的同学越来越没有优势。促使自己系的同学们好好学习,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对于读研的详细情况,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三部分当中的读研章节)
人往高处走?
俗话说:“人望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进了清华,就有了一个对未来发展非常好的起点。自然,毕业以后下一步应该如何选择,成了学校里每天都在议论的热门话题。考上清华是对自己过去努力很好的肯定,但也容易造成清华同学的优势心理,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应该一直有好的归属。自然,浮躁的情绪不同程度的在同学心目当中滋生。
某电类院系的一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在他的课上讲到:“我们的同学们呐,毕了业不好好干自己的专业,都去给人家打工,编程序去了。难道这就叫人望高处走吗?”而清华某IT相关专业,近几年,每年有尽八成的毕业生出国或者去了外企工作。学生心目中的价值观,就是非热门专业的,毕了业要去做热门行业;热门专业的,毕了业要去最好的地方工作,要么出国去。学校每年都在苦苦宣传,鼓励同学到国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而当李开复、张朝阳,以及各大外企来清华宣讲时座无虚席的场面,与国家重点单位老干部在清华演讲被喝倒彩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学生们如今对“人望高处走”的执著和认识,不得不承认学校和学生的想法确实不一样。
对同学价值观的定位,很难进行评价,更没有对错。只是觉得,当同学们面对毕业,面对未来选择的时候,需要稍微先冷静一下,再做决定。不是从随众的热门与否选择未来,而是真正从自己的情况出发。
生活点滴
见到“神仙”
199X年8月31日,我怀着神往和兴奋的心情,作为新生来清华大学报到。一路上,为了保持我的兴致,看着一份报道9X年北京市高考情况的报纸。“北京市今年的理科状元名叫‘XX’,成绩为692分,来自于北京市XX中学 …… 他平时刻苦努力,善于思考问题 ……”
“哇塞,692,比我高这么多,不过无所谓,考这么高也浪费了,这不和我进了一个系。”为了找心理平衡似的,我自己嘟囔着。
到了报到处,一个个子高高的男生带我办手续,要不是看他长得白白嫩嫩的,差点上来叫了他老师。办完手续,赶紧谢谢人家:“谢谢你了,你是计算机系的师兄?”
“不不,我也是新生,报到完了来帮忙的,我姓X……”
从报纸到真人,这个过程太快了,自己感觉有点接受不了,从没想过自己身边突然出现的就是高考状元。
清华的生源实在是太好了,世界上也不会有哪所大学能像清华这样,集合了十三亿人口大国当中这么多最优秀的学生。而在这里遇到的每个同学,恐怕身后都有一段对于普通学生来讲,传奇的学习经历。
一次和我的同学聊天,他一直在说自己是高考的幸运儿,原因是这样的:他们省在某专业计划招生是三个人,而他当时“只”考了全省第四,前四名还不巧都报的一个专业,最后是扩招了一个,他才“幸运”地来到了他报考的专业第一志愿。
还有一次,我聊天聊得更是郁闷。同学说,他高考前一个月已经定下来保送了,后来就几乎没怎么看书,临近高考了,学校又找了他一次,希望他认真准备一下,争取冲击一下省状元。高考完拿到成绩,他觉得自己考得不好,和状元差了十几分,最后“只”考了690多分。他自称因为这个郁闷了好长时间。
以上的几个“神仙”,后来都成为了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其实我才是真正幸运的,^_^。
男女比例 5:1
男女比例 5:1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伟大的劳动人民
在自己上高三的时候,听闻清华男女比例是7:1,想象不出这样的校园是个什么景象。上了大学,第一次班会,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数了数班里有几个女生,发现没有想象中的恐怖,班里24个男生,6个女生,比例4:1,自己班还是在整个清华平均水平以上的了。每年的开学典礼,校领导向新生们介绍情况,都会特意介绍一下今年招生的男女比例如何,而且会得意地提起比去年的男女比例又提高了多少。随着女生招生的增多,随着清华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比例已经从几年前传说中的7:1,攀升到了如今5:1了。
来清华的自习室看看,经常是一屋子的秃头,一个女生都没有;在离男生宿舍区近的食堂吃饭,几乎全是男生,偶尔出现的几个女生,也会转眼即逝,淹没在人海里。
清华里每年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就是定在妇女节前一天3月7日的“女生节”。这一天,校园里到处都是大大的横幅和标语,“祝XX系女生女生节快乐!” “祝XX系女生最美丽”。女生也会在节日里收到班里男生送的丰厚礼物,一些系的学生会甚至还单独再给系里女生买礼物。很多班级还会组织专门的班会,男生准备节目,和女生共度女生节。清华男生在女生节这天绝对会想方设法让班里女生过好节日的。
而不知道是清华男生为了安慰自己,还是清华女生“内心发现”,4月1日的愚人节又不知被谁设立为“男生节”。这一天,女生也会“象征性”地给男生过节。记得有一年男生节,我们班女生送给我们一屋一个垃圾桶,让我们每个人着实感动了好几天。很多人都说清华的女生有些被男生宠坏了。
男生和女生共同营造的学习环境就像天平两端的两个砝码,维持着环境中每个人心态的平衡,在一个比例悬殊的地方,时间长了,你的平稳心态一定会发生变化。直到在清华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这点很重要,而发现的时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