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心入学后,常有信回来。他说,学校的医疗是公费的,这更是让大家羡慕不已。后来,据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说,志心那个专业非常吃香,将来工作了拿的是美金。
这一下,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人哑口无言了。而那些立志让孩子念书的家长也彻底翻了身。那些被父母逼着出去孩子,在吃尽了苦头之后,一齐掉转矛头指责父母的狠心。
几乎每个家庭都出现了内讧。一般来说,经济大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占据着主动。最终的胜利者是年轻一代。
这样一来,那些正准备让孩子辍学的家长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终日忧心忡忡担心失学的孩子也终于有了安全感。
志心就像是无形的保护伞,庇护着每一个渴望上学的孩子。
人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背上了这样那样的责任。
志心没尽到保护孩子的责任。自从他退学之后,老一辈展开了疯狂的反扑。志心重新考取大学后,老一辈反扑的势头有所减弱。但是自从他失踪之后,宣扬读书无用的老一辈便彻底占据了上风。老土的失忆,更是给他们增添了大肆宣扬的资本。
重压之下,那些立志让孩子念书的家长纷纷打了退堂鼓。急功近利的村民们,更是肆无忌惮的将孩子推上了南下的旅程。
一场读书与反读书的较量最终以反读书一方大获全胜而告终。此后再也没有人逃过了打工的命运。
五 不速之客
到了大年初十,村子里就只能见到老人、小孩和残疾人了。这时候心远还没走,他在等志心回来。过了元霄节,志心还没有回来,心远只好打点行装回了工地。
心远走后,志心家还是经常有人来。来串门的,来打探志心消息的,来给志心说媒的,手头拮据想解燃眉之急的,骆绎不绝。
王芳走到哪里都是笑脸相迎,但她一点都不开心。这并不是因为那些人曾经伤害过她,现在又来讨好她,而是因为丈夫的病情。
老土已经糊涂得连自家稻田都不认识了,在这样拖下去,迟早都会变成废人一个,到那时,即使是华佗在世也无能为力。
为了治好丈夫,王芳走街串巷,翻山越岭,四处求医问药。赶集的日子,她就站在十字路口,逢人便问。
很多人说,老土这种病无药可医。言下之意就是劝她放弃。但是王芳说,老土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命中注定会有贵人相助的。愣是坚持了下来。
眨眼间三个月过去了。这天中午,王芳正在烧火做饭,门外来了一个老头,七十多岁,头戴一顶黑毡帽,脚蹬一双解放鞋,手握一根旱烟斗,肩挑两个蛇皮袋,花白的胡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那一番打扮很像是收旧货的。于是王芳问道:“大叔,您收旧货吗?”
老头说:“不是,我是岳龙村的,路过这里。”
岳龙村在邻镇,远在三十里开外。
王芳说:“大叔,那进来喝杯茶吧。”客家人一向热情,到了家门口的都是客人。
老头也不谦让,“噔噔噔”进了屋。王芳赶忙奉上茶水。片刻之后,午饭好了。这顿午饭有鱼有肉,还有不少山里的野味。老头吃的特别畅快,一杯接着一杯喝酒。到后来,王芳不给他倒了,他就自己给自己倒,喝得酩酊大醉!
他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说:“我还要……赶路呢。”
王芳说:“大叔,住一晚再走吧。”去岳龙村的路途处处是断涧深谷,老头这个样子又怎能让人放心?
老头指了指蛇皮袋,说:“那些……东西,家里……等着用!”执意要走。
这可把王芳急坏了。万一老头在路上出事,唾沫星子都会把她淹死。她把牙一咬,决定送老头回去。于是两人上了路。接着酒劲,老头“咿咿呀呀”唱着山歌,唱得王芳心里直冒火。她心想要不是我对你太热情,给你酒喝,也不会有这等麻烦事。
太阳还剩下一竹竿高时,岳龙村终于到了。而这时老头的酒也醒得差不多了。由于这时回头已经到不了家,王芳只好硬着头皮把老头送到家,顺便在那里住上一晚。
一栋古老的房子出现在眼前。
石板砌成的墙上长满了青苔。大门口立着一对威武的石狮,石狮下面的大理石台阶上,一位老婆婆正在晒太阳。太阳的余晖照着老婆婆的漫天银发,银光闪闪。
老头大叫起来:“妈,我回来了!”
老婆婆说:“顺儿,客人来了吗?”太阳正照得她有些睁不开眼睛,所以她看不清来人。
老头说:“来了!”
那神情,就像是一个孩子——在母亲眼里,他永远都是孩子。
老婆婆说:“顺儿,今天来的可是稀客啊。”声音不大,但是字字都很清晰。
老婆婆怎么知道自己要来呢?王芳的脸上满是困惑。
说话间,老婆婆已经站了起来,“噔噔噔”几步就挎到了王芳跟前,说:“闺女,走这么远的路,累了吧?”她的笑容和蔼极了。
难道世界上真有未卜先知的人?长这么大,王芳还从未见过这么厉害的人,她愣在那里没有出生。
老婆婆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她说:“又什么事到屋里再说吧。”“噔噔噔”上了台阶,轻轻一跨,便过了齐膝高的门槛。
王芳看得目瞪口呆。等她缓过神来,老头也已经进了大门。看来他们并无恶意,于是王芳也跟着进了屋。坐定之后,她依然是满腹狐疑。她小心奕奕的问道:“婆婆,你会算卦吗?”
“呵呵!”老婆婆笑了,露出了满口假牙,“闺女,你是不是想问我怎么实现知道你会来?”
王芳点了点头,她心想这老婆婆真是非比寻常。
老婆婆指了指老头,说:“闺女,还是让我顺儿给你讲吧。”
老头正在往烟斗塞烟丝,听见母亲叫他,赶忙停了下来,说:“妈,你叫我去说?先让我吸两口行吧?”那神情,就像一个孩子在向母亲乞求零食。
老婆婆说:“顺儿,妈只是叫你少抽一点,并没有不让你抽的意思啊。”
老头手忙脚乱的装好了烟丝,“咝”一声划亮火柴点燃了烟丝,然后对着烟嘴猛吸了一口。过足烟瘾之后,这才讲了起来。
六 六顺奇遇
事情还得从王芳说起。每逢赶集,王芳便站在十字路口求医问药,这类事,在当地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而见者无不争相传颂。一传十,十传百,王芳求医的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到了十里八乡,传到了偏僻的岳龙村,传到了九十岁的老婆婆的耳朵。
老婆婆姓石名银花,十八岁嫁到岳龙村,次年产下一子,取名叫六顺,“六六大顺”的意思。夫妇俩希望儿子能给家里带来好运,于是给儿子取了这个名字。
正如夫妇俩盼望的那样,六顺从小就很健康,长大后也很懂事。眨眼间,六顺的儿子都七岁了。看着孝顺的小两口,看着活泼可爱的小孙子,石银花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瘟疫狂风暴雨般的席卷而来,短短三个月时间,岳龙村损失了十五名精壮男子。不幸的是,六顺年仅四十五岁的父亲也成了其中一员。
从那以后,石银花就变得茶饭不思,整日郁郁寡欢,不久后就开始犯迷糊了。见了熟人,她只能叫上名字,至于那人是谁家儿子,谁家弟兄,谁家姑爷就一概不知了。
中国人有个惯性思维,见了一个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他老子。犯了迷糊的石银花也是如此。
见了熟人,她劈头盖脸就问:“你老子是哪个?”
几十年的老邻居还问这个,对方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是一阵大笑,笑过之后便会耐心的向她解释一番。
“嗯,嗯。”石银花恍然大悟般的频频点头,这时候,她还可以把名字和人联想到一起,所以别人解释起来并不费劲。但是慢慢的,她的病情又起了变化,听见别人说张三,她想起的却是李四的模样。为此她闹了不少笑话。
大脑的残疾是很摧残健康的。半年后,石银花几乎是足不出户了。她唯一的活动就是在六顺的搀扶下躺到竹椅上晒太阳。
见此情景,村里的长者发话了:“六顺,你该准备准备了。”
于是六顺含泪造好了棺木。
没有人意料到到石银花会又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岳龙村的老人走了一个又一个,一晃十年过去了,石银花居然还活着!
这的确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六顺。
母亲患病之后,六顺就开始了求医生涯。他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到山上采药,风霜雨雪,从不间断。民间流传的那些庞大的药方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尽管它未能治好石银花的大脑,但却将她的生命延续了下来。
眨眼间又过去了三年。这时候,岳龙村已经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没有了生产队的束缚,六顺把母亲交给媳妇照顾,然后开始了远征。
这一去就是十年,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也不知寻访了多少名医,也不知收集了多少药方,但是母亲丝毫都没有好转的迹象。但他并没有灰心,只要母亲还在,他就不会放弃。
一路走,一路寻访,一路采药,一路上,他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病人。看着他们痛苦的表情,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总寻思着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几经辗转,他去了青海。在那里,他遇见一位犯胃病的男子,疼得在地上打滚。他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好背转身走开。
那男子看见他背着药材,于是大喊起来:“医生,救救我吧!”
与男子四目相对那一刻,六顺的心仿佛被刀子刺了一下。
他走南闯北这些年,治胃病的药方收集了三十多个。那为何不开一帖试试呢?于是他选用真好的药材为男子配了一副药。由于是第一次给人治病,他心里没底,于是在男子家住了下来。
一帖药下去,男子痛起来只冒汗不打滚了;两贴药下去,男子基本上不犯病了;三贴药下去,男子已经痊愈了。
药方的效果出乎六顺的意料,从那以后他便开始了行医生涯。
两年下来,六顺治好了上千号病人,这其中,有很多还是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
为了治病,很多患者已经是家徒四壁。因为自己也是穷人,所以六顺很是很体会穷人的难处,他治病一概是分文不收。
在拜金主义泛滥的当今社会,不乘机敲诈的医生就属于医德高尚了,分文不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少患者感激得痛哭流涕,临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
能为别人解除痛苦,六顺是幸福,但他并不快乐,因为他每一能力治好母亲。
一路寻访,六顺的双鬓已经渐渐发白。然而,他并未就此放弃。一路辗转,六顺到了西藏。在西藏待了三个月,六顺又治好不少病人。
第二天六顺就要走了,人们举行了一个篝火晚会。姑娘们在篝火旁跳起了欢快舞蹈,一位老人献上了红红的葡萄酒,一位孩子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六顺离开西藏的时候背着两个大包,一边是药材,一边是藏民们送的礼物。回家后,六顺在整理礼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红布包,他用手捏了捏,似乎是一叠钞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