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算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巧算师-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爷爷才是老牛三根筋呢!”三位老人听得保甲这样骂他们,气得脸色发青,还好三位老人都没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要不然真是要闹出个人命案来!

    保甲还想回骂,被乡约用眼色严厉制止住了,只好把到口的话忍气吞声的咽回肚去。又见师爷在场,头脑清醒过来,不敢再和老人们较劲,不然叫人家瞧着显得自己没有涵养。所以听凭老人们骂两句,只是把眼瞪得如铜钱大,脸上的青筋时隐时现。师爷、乡约和几个公人见此,便对老人们加以劝慰,小木匠一家人更是担心事情闹大,让来客不悦,便上前连劝带拉,费了半天工夫总算把三位老人安抚回自己家中。

    众人等老人们走后,谈话又回到了正题。师爷接着说:“不管怎么说,乡约你得给想想办法。董家的木匠店要是办不起来,县爷也是没有面子!”

    乡约听到师爷把县官也抬出来了,不得不对此事慎重起来,皱眉苦脸的想上半天,终于表态说:“好吧,看在师爷的面上,我就冒一次险,违一次法,把镇公所的地契拿出来作抵押。不过这要是出了问题,可是罢官丢帽子的事啊!”因为乡约的官帽还称不上乌纱,所以乡约只好自谦说是帽子。

    师爷听了乡约的表态,笑笑说:“这倒不必,违犯原则的事我不能逼着你去干。我倒有个建议提出来供你参考。”

    乡约见师爷有更好的办法,忙问:“有什么高见,快说出来。”

    师爷说:“董家不是拿到订货合同了么,凭这合同不也可以作为抵押么!”

    “合同不是契约,银庄恐怕不会认帐!”乡约不无担心地说。



………【第四十六回 店面开业】………

    “银庄认不认帐,还不是看你乡大人的面子。再说董家的木匠店要是做大,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好处,首先是增加村人的就业机会,省得那些家中无田无地的老百姓,常年外出帮人打工,累死累活赚不了几个钱,连个温饱生活都解决不了。农闲时回到家中,只好挎上竹篮,拿只打狗棍还得背井离乡四处乞讨!

    “如果董家生意做大了,就需要雇一大邦人做工,起码可以帮助村上的困难户解决温饱。再者,你们这个乡到处长满酸枣树,平时只是作为柴火烧,没有一点经济价值!董家所做的刑杖正好用得着,可谓是就地取材,合理开发,废物利用。如果生产的刑杖能进一步打开销路,你乡可以以董家为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在全乡推广,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到那时,你这个乡大人在县爷面前也是座上客了。”

    乡约叫师爷一席话说得心花怒放。是的,本乡地里位置偏僻,处在全县鬼不生蛋的地方,经济发展一直滞后,拖了全县的后腿。乡约经常被县太爷大会点名小会批,叫同僚们瞧不起;自己每次面见县太爷,就跟小鬼去见阎王一样战战兢兢,一想起这些就觉得乡约这个差做得窝囊!

    当下乡约听了师爷的一番鼓动,心想如果真如师爷所说,董家把生意做大,把全乡经济搞上去,自己也算是干出了政绩。今后好在县太爷面前抬头,在同僚们面前也能出口酸气!总不能老是这么窝窝囊囊的混日子。想到此,乡约不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而是拍着胸脯说:“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叫董家明日带上合同去镇上找我,我来做担保,找银庄贷银子。”

    师爷见乡约答应了此事,总算放了心,高兴地拍着乡约的肩膀说:“回去后我会向县爷交待。董家不会忘记你乡大人的功劳!”

    师爷见筹办木匠店的事情落实得差不多了,便把小木匠喊来,交待他按乡约所说,明儿个去镇上办理贷款,接着让小木匠把桌上县爷的题字收拾起来,然后起身告辞。小木匠父母为来客准备了一箩筐咸货,想让他们带着回去,师爷把手直摇。小木匠一家人过意不去,坚持要送,客人不接,推辞了半天,师爷便说:“这样吧,如果你们非得过情相送,就把剩下的甲鱼送几只给我带上。这些咸肉我是一两也不会带的!”

    小木匠一听,赶忙去把一盆甲鱼全倒进大鱼篓里,拧出来拴在师爷的小毛驴上。师爷见状眉开眼笑的告辞而去。

    第二天,小木匠和父亲怀揣合同,手握着刑杖防身,来到镇上找到乡约。乡约领着他们来到银庄,没多久便把一百五十两银子贷了出来。小木匠父亲从中摸出五两银子交给乡约说:“这得要好好谢大人!这点银子拿不出手,给大人留作喝茶吧。等日后赚了钱,再上门好好答谢!”

    乡约半推半就收下银子,嘴上说:“你老客气了!只是以后叫你儿子,在县爷面前还得多替我美言美言几句!”

    小木匠筹足了银子,正式打起了家伙。首先做出一块匾额让人将县爷的字贴雕刻上去,悬挂在大门之上。然后将方圆一带会木工手艺人全招聘过来生产刑杖。父亲负责带乡亲们四处去砍伐酸枣树,保障原料供给。母亲负责带人将打造出来的成品,一捆一捆按时放入醋缸中浸泡。众人不解,但又不好询问,因为这牵涉到企业产品技术保密。

    经过加班加点的干,三个月不到,两千根刑杖提前完成。交货前两天,小木匠便雇了四辆马车和伙子,将一捆捆刑杖装载车上,运往府衙。典史让人按照合同要求,验货收下后,小木匠便赚了第一桶金。

    回村后,小木匠大宴亲朋乡邻,答谢县爷、师爷、乡约,周济孤寡老人和贫困户。随着第二笔合同,第三笔合同……接下来,董家三年不到,便成了方圆最富有的乡绅。小木匠营造府第,娶妻生子……

    转眼董公子长到成年,因科举屡试不第,便收起心一门心思帮父亲做生意。此次和父亲江南之行,不想正碰上江南疾病流行,父亲不幸受感染睡在床上。家中又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真是祸不单行!董公子顾不上一路劳顿,心急火燎地往家赶。不想渡过长江后,走到此处遇上了宣小妹。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当下二人互诉衷肠,得知各家遭遇不幸,同病相怜。董公子便邀请姑娘上他家中。

    宣小妹见董公子将家世的前前后后都毫无保留的跟她诉说,知道公子已经将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此时自己也是对公子一往情深,当下见公子一脸真诚的邀请,便满面含羞地朝公子点点头。董公子见姑娘答应了,高兴得两眼发亮,与宣小妹双双跪拜宣举人坟头,向坟墓中人许诺:今生今世一定善待宣小妹,请大哥放心!然后牵过马来扶宣小妹上马,二人一路朝家中奔去。

    董公子的母亲只是偶感风寒,引起了头疼脑热。老人一得病便思念亲人,丈夫和唯一的宝贝儿子不在身边,家人虽是精心照料,求医抓药,但老夫人一心思念儿子,所以病情久不见好转。家人担心,便去江南通知老爷和公子,并将老夫人的病情添油加醋说得重一点。

    老夫人见公子回来,还带回一位美貌温柔的姑娘回家,病情一下好了大半。后来在宣小妹的精心照料下,不上十日便能起床下地了,从此便把宣小妹看得比亲生闺女还要亲。董公子见母亲病愈,挂心父亲,便向母亲告别,把家中之事委托宣小妹照管,星夜兼程马不停蹄赶往江南。可是赶到父亲身边,见父亲已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病入膏肓了。董公子见状心如刀割,泪如雨下,每夜身不解带守在父亲床边服侍。



………【第四十七回 唱戏惹祸】………

    董公子父亲临终前夜,精神突然好转些,便对床前的儿子含泪说:“你也别难过了,人死自有天定。想我一个穷家出身的小木匠,老天可怜,让我遇着师爷、县爷这样的贵人才得以发家,福也享了,死也不可惜了。只是近几日,我一合上眼,面前便出现一个长得牛头马面,猪身狗尾的怪物,手上拿根像刑杖一样的棍棒,不停地朝我身上暴打,好几次被打醒来。我寻思:一定是当初试验刑杖样品时,被我打死的猪狗牛马一齐来向我讨债了。”

    老人说到这儿,有些支持不住,停下口喘息一阵接着又段段续续的交待儿子:“眼见我这病是不能好了。我死后,你们给我烧纸钱时,千万要记住:顺便给被我打死的猪狗牛马也烧些纸钱,算是我向它们赔罪!”老人又叮嘱儿子要照顾好母亲,往后和宣小妹成亲要好好把持家业,把自己辛辛苦苦的创办的家业发展下去……交待完这些,老人的声音越来越弱,渐渐地发不出声音了。当夜,老人便走完了他的人生。

    董公子忍着悲痛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村里,家人接着自是一番悲痛。老夫人亏得身体已经康复,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没有再倒下去。董公子接照父亲的临终遗嘱,把父亲的后事办了。自己继承父亲的创办的家业,大多数日子出外经营。宣小妹就在家中帮着操持木匠店运转。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宣小妹便和董公子结为夫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便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董公子成了老爷,宣小妹成了夫人。董老爷在黄泉路上遇到狗蛋搭救重返阳世,已是福大命大,对小算师感谢不尽!没想到小算师又把宣夫人的亲兄弟也找着了,一家人真不知怎样感谢小算师才安心!

    狗蛋听完董老爷夫妇诉说,如同听孔先生上了一堂课,呆痴痴的想:真好玩!没想到生产打人的棍子,叫什么刑杖也能发家!等到董老爷夫妇诉说完,便好奇的问:“什么叫刑杖?拿出来让我瞧瞧。”

    董老爷听小算师想瞧瞧刑杖,面露难色不好意思的说:“真是对不住小算师!家中生产的刑杖早叫官府给没收了。”接着又把官府没收刑杖的事述说一遍。

    原来,董家自从致富以后,每年正月都要请来戏班子给村民唱上几出戏。小木匠去世后,董老爷仍是按父亲定下的规矩照办。可是有一年正月,董老爷请来了戏班子,唱完几出戏后,还剩下最后一出戏。戏班子唱的基本上都是《西厢记》、《牡丹亭》、《汉宫秋》、《女驸马》,说的是帝王将相,唱的是才子佳人。村人们听着不合胃口,觉得不过瘾,眼见还剩下最后晚一出戏,一群年轻人喜欢操事,就起哄要求戏班子改唱《秦香莲》,好看包大人怒斩抛妻灭子的负心汉陈世美。

    戏班领头见此,面露难色,因为下村唱戏,路途遥远,不利于运输,所以演唱的几出戏都不需要带多少道具。如果要唱《秦香莲》,包大人的三个大铡刀一个都没带来,如何是好?在场人听说后也感到犯难。忽然一个小伙子想到了主意说:“没带铡刀不碍事,董老爷家做刑杖,专门用来打犯人的。就用刑杖做代替。”

    众人听说后,齐说这个方法好。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上董老爷的儿子,求小公子带人去木匠店拿根刑杖来用一下。公子是小孩子,哪经得住这些小混混们的拾掇,觉着好玩,马上便带着大家去木匠店扛来一根刑杖。碰巧,当晚董老爷外出赴宴,还没回家,公子也没去府上告诉母亲一声。

    戏班头见大家扛了根刑杖过来,心想不能冷了观众的热情,只好改唱《秦香莲》,将刑杖权作狗头铡,以真当假的在戏台上用起来。下面的观众看着笑得前仰后合,唱到包老爷斩陈世美时,扮演陈世美的演员只好趴在板凳上,让王朝举起刑杖责打**。可是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