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算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巧算师-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蛋读书。当下听了女人提出狗蛋读书之事,便表示立即着手去办。第二天一早,丁大便备了二斤红糖,两挂腊肉去拜望孔先生。

    孔先生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读过许多书。因始终未能考上秀才,晚年只好收心当起了教书匠。把家里一间厢房腾出来作学堂,收了十来个学童,一心一意把自己掌握的学问向孩子们传授,希望有生之年亲手教出几个甘罗、解缙这样的人才。

    一清早,孔先生正坐在家中品尝小壶细茶,忽然见丁大带着礼品上门,不知何干?正准备相问,丁大放下礼品,首先开了口说:“先生,我来是想把狗蛋送过来跟先生念书。”

    孔先生听了一愣,良久看着丁大,然后呷了一口茶,从喉咙里挤出一句子话,问:“你家不是祖上有遗训,不许读书么?”

    丁大见说,腾地一下红了脸,一脸的窘态,朝孔先生干笑笑,不好意思说:“嘿,那些都是老皇历,到狗蛋这一代不管用了。”

    “嗯,既然这么说,我就收下狗蛋。不过我们读书人讲究事理,狗蛋到我这里读书,到时候别说是我破了你家祖上的规矩。”孔先生为人做事仔细,对于这样公然践踏祖训的大事,当然要考虑周全。怕丁大往后反悔,说懊悔话,所以把话说在前头,打个预防针。

    “不敢,先生多忧虑了。我叫狗蛋念书,就是想叫他做个有学问的人。我家祖祖辈辈虽然不缺吃不缺穿,可是代代都是不识字。过年贴个门联都得请教人。不让读书这规矩也不知是那个祖宗立下的?肯定是自己不想读书,就想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害得我们晚辈代代跟着受牵累。”丁大说着激动起来。

    孔先生听着内心发笑,想起了丁大为贴门联出过洋相的事来。

    那是丁大父亲过世后。过春节只好由丁大贴门联。丁大不识字,第一次贴门联没经验,又懒得去求教别人。便自作聪明把门联上写的字和门前的树木作比较,认为树木长得全是上面大,下面小,枝杈朝上。字体也应是这样。因此,抱着这种想法,将所有门联倒贴,引得上门拜年的人笑破肚皮。

    孔先生怕丁大恼火,便只放在心里笑。表面上却装着镇静,安慰说:“你也别怪祖宗了,想来祖宗立下的规矩自有祖宗的道理。你送狗蛋读书也有你的道理。这事就这样定下了,过了年,你就把狗蛋送来。”

    丁大见老先生把这事应承下来,放了心。又说了两句感谢话转身离去。



………【第五回 捉弄先生】………

    过完正月十五,狗蛋妈拿出学钱交给丈夫,由丈夫带着狗蛋去孔先生家。这孔先生读了一辈子圣贤书,书读得越多,越觉得周围的人谈话举止粗鄙,离圣人的要求太遥远,与他们谈不到一块儿。这也难怪,村子里的人都是跟庄稼打交道,只知耕田播种。没读过圣贤书,连孔圣人的排行都不清楚。老先生每想到这些就愤愤不平,哀叹自己处在这样一个浑浊的环境,遇不到知音,就越发不愿和村人们交往了。成天抱着圣贤书看,在书中和圣贤们进行思想沟通,倒也不感到寂寞。

    村人们见此,也就对他敬而远之,谁也不上门找他说话。孔先生无子,生有几个女儿都出嫁了。这是先生最觉得对不起老祖宗的事,每当读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圣言时,就觉得心中有愧,禁不住流出几滴老泪来。

    女儿出嫁之后,家里只剩下老俩口二人。老伴是妇道人家,自然不识字,看不懂圣贤书。见老先生每晚点着灯看书很晚,很是心疼灯油钱,就禁不住要唠叨两句。老先生正聚精会神地和前辈圣贤们交流,突然被打断,很是恼火,一气之下便和老伴分屋安歇。老伴倒也乐意,反正和老头了呆在一块儿,成天说不上一句话,有他无他一个样。还不如一人独处,落个轻松。所以,老俩口分开睡,谁也没有意见。

    狗蛋跟随父亲来到孔先生家,拜了孔先生,又在孔先生的引导下,叩拜了先师圣人。便正式成了孔先生的门生,跟随老先生读书。老先生先教他识字,念百家姓。狗蛋头脑聪明,学起来掌握很快,孔先生十分高兴,暗自庆幸自己收了一个好学生。

    狗蛋刚进学堂,觉得一切挺新鲜,先生教他读书识字一身劲。尤其是跟着同学们摇头晃脑朗诵课文,听起来好像是唱歌,很好玩。可是几个月过后,新鲜感没有了,热乎劲消失了。天天就这样读,这样写,枯燥无味。没有在田间地头和小伙伴们玩得开心。于是渐渐变得心烦起来,埋怨父亲不该把他送到这儿来,受老头子管,失去了人身自由。所以上课根本没心思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盼望着早点儿放学回家。先生几次令他写字,都出现了差错。

    起初,孔先生只是批评几句,后来见他仍是出差错,就决心动用板子教训他。一日,孔先生报听写生字,狗蛋又写错三个生字。先生便用板子对着狗蛋手掌心,一连打了九板子。打得狗蛋掌心火烧一样疼,差点儿哭起来。

    狗蛋从小长到这么大,还没受过这样的委曲。所以放学跑回家就向母亲诉苦,母亲听说后劝慰他:“孩子,先生管得严才对。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可是母亲不管怎么劝,狗蛋对先生还是恨之入骨,决心想点子报复一下先生才解气。

    那时正值七月,地面被太阳烤得像火炉一样发烫。一天中午,狗蛋吃过饭站在家门口,眼睛漫无边际的看着外面。忽然,一只狗跑到远处一所茅房后面,对着草丛拉屎。狗蛋看着好玩,头脑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他不顾火辣辣的太阳曝晒,向狗拉屎的草丛跑过去。跑近前一瞧,草地里有不少摊狗屎粪便,有的被晒得干巴巴的。狗蛋检起来一块干屎粪,拿回家用锤子敲碎,然后磨成粉末,用纸包上。

    下午,狗蛋把纸包着的狗屎粪带上学堂。乘孔先生不备,偷偷溜进先生的睡房,将带来的狗屎粉散在先生的蚊帐顶上。

    晚上,孔先生吃过晚饭,洗了澡,看了一阵书便上床就寐。天气热,孔先生躺在床上不住地摇着巴焦扇,把蚊帐顶扇得像筛子筛糠一样来回颤动。狗屎粉一点点往下飘落,黑暗中孔先生毫无知觉。

    第二天,孔先生授课,靠近讲台的孩子们,闻到一阵阵狗屎臭味,全把头埋进桌肚下四处查找,却找不到一粒狗屎。后来才发现臭味是从先生身上散发出来的,但又不敢说,只好捏着鼻子听课。

    中午,老太婆喊先生吃饭,孔先生刚坐上饭桌,老太婆便责怪说:“你怎么啦,身上这样臭!昨夜掉茅厕啦?”

    孔先生是有文化身份的人,从来没被人这样侮辱过。一听老伴这样数奚落他,不由得肝火上扬,忘了斯文,抖动着胡子骂道:“放狗屁,你才掉茅厕哩!”

    老太婆叫老头子当头一骂,气火也升上来,不甘示弱地回敬道:“比狗屁还臭,你难道闻不到?鼻子叫狗咬掉啦!”

    孔先生鼻子没叫狗咬掉。只是大清早起来鼻孔就灌满了狗屎臭味,嗅觉变得迟钝了,分辨不出来。被老伴这样一挖苦,气都叫吃饱了,还吃什么饭!便一摔筷子,爬起身踱到学堂这边来,气虚虚的抓本书看起来。

    接连三天,孔先生身上散发臭味,孩子们不敢靠近他。老太婆烧好饭也不喊他过去吃,只是把饭菜送过来一放便转身离去。老先生以为老伴还在和他逗气,也不去计较。

    孔先生出门走在大街遇上人,人家靠近后马上就像躲避瘟疫似的急急走开。然后停在远处望着老先生的背影,对人说:“这老家伙,恐怕半月没洗澡,身上臭得不能闻!”

    狗蛋报了仇,兴奋得忘乎所以,就把报仇的事和一个要好的同学说了。这个同学多次受老先生板子打,听了后也高兴得手舞足蹈。

    孔先生蒙在鼓里不知情。有一次,狗蛋没背好书,又遭先生一顿板子责罚。狗蛋瞧着被打得通红的手掌心,一碰钻心的痛,恨得直咬牙。心直后悔上次报复先生没叫他皮肉受苦,得叫他像我这样皮肉吃苦才知道厉害。

    狗蛋自从下地能跑路,就和小伙伴们常到田间地头去玩耍,挖草根吃,采各种野果吃,对田埂荒地长出的各种草本植物十分熟悉。狗蛋想起一种叫不出名子的野草,比辣椒还要厉害。如果不小心弄破草茎,汁液沾染上手上,一整天火辣辣的疼痛。

    于是狗蛋从老先生睡房床头,偷了两张大便草纸带回家。然后跑到田野找到那种植物,小心采摘些拿回家,绞出汁液,滴落在大便草纸上。将草纸压平晒干带去学堂,神不知,鬼不觉又塞进先生床头的草纸堆里。



………【第六回 姊妹相逢】………

    过些天,先生上茅房用上这两张草纸。孔先生从茅房中出来过没多久,身上一出汗便发作了。**沟痛得他龇牙裂嘴,坐不能坐,站不能站,只好躺上床上咬着牙直哼哼。

    老太婆赶紧跑过来,以为老头子得了急性痣疮,便要去请郎中。老先生摇着手说不是痣疮,叫老太婆打来一盆冷水。他爬起来脱去裤子,一**坐进盆水中。坐了半个时辰感觉好受些,便爬起来把裤子穿上,准备上学堂。可是刚过一会儿又痛得不行,只好又脱去裤子坐进盆水中。整整半天**不敢离不开盆水,最后被老太婆搀扶起来,**被水泡得没了一点血色。

    孩子们来上课全被老太婆打发回家,只说先生身体不舒服。

    老先生叫这样一扎腾,如同害了场大病,又寻思不出什么原因,只好自认为是撞了邪气。第二天勉强支撑着身体授课,讲课有气无力。孩子们不知先生得的什么病,只是放在心里胡乱猜测。狗蛋见把先生整治得这样惨,别提多高兴了,心里直骂:看你今后再打我手心。一高兴,又将此事告诉了同学,同学又是幸灾乐祸的高兴了半天。

    一天,狗蛋从学堂回家,一踏进院门就听到家里特别热闹。他不知何事,一抬脚跑进家中。瞧见母亲正和一个年纪差不多的女人说话,满面喜色。旁边还有一个男孩子,和狗蛋年龄不差上下。母亲见狗蛋回来,就高兴地向狗蛋介绍来人,这是姨妈和表弟。姨妈一家人随同姨父去外地做生意,路过此处。姨妈带上表弟和表姐顺便过来看看狗蛋一家。表姐在狗蛋姐姐的房里。

    这狗蛋姨妈和狗蛋母亲原是亲堂姐妹,从小生长在大家庭里,按照大家族大小姐排行,狗蛋母亲得称狗蛋姨妈为姐姐。

    前面说过,狗蛋外婆家传至狗蛋外公这一代,家道已是衰落,儿孙们作鸟兽散,各自分家过日子。娘家衰败,嫁出去的大小姐们便很少回娘家。古时候交通不便,所以从小生长在一起的姐妹们十几年难得见上一面。

    今日狗蛋姨妈一家搬迁,赶巧从狗蛋家乡这边路过。姐妹情深,姨妈想起妹妹家住在此处不远。十几年未见,旧情难忘,便让丈夫留在集镇客栈照顾家什,自己带着一双儿女前来探望妹妹。姐妹俩相见自是又悲又喜,悲的是娘家衰败,从小生活在一起姐妹们情同手足,分手后便从此没了音讯;喜的是没想到分手十几年后,姐妹俩又能相见。时光不饶人,转眼间各自都是拖儿带女持家过日子的人了。这姐妹俩相见后是说一阵,笑一阵,哭一阵,恨不能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