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海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海权- 第16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是一般的部队的确会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如果这支部队是精锐部队,部队内部有着数量较大的老兵和士官,那么军官在进攻前将作战目标详细分派给士官,而以士官为中心的每个战斗小队则在士官的指挥下进行进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指挥困难的问题。”约亨说到。

    “您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的进攻部队的编制过于臃肿导致的这种指挥困难?”施利芬问到。

    “是的,一个连有240人,但是军官只有5个,在这种情况下将进攻正面宽度拉宽当然会存在指挥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将部队更加细分一些,比如每4个人为一个战斗小队,每个小队里有一个士官,每个小队中的士兵相互掩护,交替开火。

    一个连展开后有60个相互掩护的进攻箭头,那么在这些部队训练有素,配合良好的情况下,指挥问题就能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而当这些士兵突入敌方堑壕后,就能够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而后续部队就可以从这个口子内涌入,然后扩大破口,让更多的部队涌入,然后继续插入敌方纵深。”

    其实这就是一战中德国人著名的步兵突击群战术,而著名胡蒂尔战术或者叫做渗透战术的基础步兵进攻战术就是步兵突击群战术。可以说,如果没有步兵突击群战术,也就没有了渗透战术,而执行步兵突击群战术的精锐突击步兵单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暴风突击队。

    德国人在1915年3月在第8军组建了一支实验性部队,由指挥官卡尔逊少校指挥,也被称为卡尔逊突击队。这是德国人第一次抛弃步兵密集冲锋战术,组建专门用于突破堑壕的散兵进攻部队。

    不过由于卡尔逊本人对新战术的理解较为缺乏,8月份新的指挥官威利?马丁?恩斯特?罗赫上尉上任。在他的手中,步兵突击群战术逐渐形成和完善。

    步兵突击群战术在完成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就是在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场上,突击队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突破了法军防线,如果不是总参谋长法金汉下令部队巩固阵地,否则法军防线很有可能被后续跟进的德军撕开一个口子。

    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终结一战堑壕战的是坦克。这句话只能说对了一半。坦克自然是解决堑壕战最终极的手段,但是早期坦克的性能实在坑爹,德国的a7v,法国的圣沙蒙,英国的小游民,这些东西根本指望不上。

    到了后期,法国人异军突起,雷诺ft…17轻型坦克…2c重型坦克等优秀设计让素有人目瞪口呆,而可怜的德国人连坑爹货a7v的产量都少得可怜。

    但是同样的问题对协约国来说也是一样的,因为工业能力严重受创的法国空有优良的设计但也难以拿出可以扭转战局的大量坦克。

    因此想要完全靠坦克来解决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归根究底还是要落到“人”这个因素上。而步兵突击群战术这个经实战检验极为有效的战术自然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极佳选择。

    在1918年3月21日对皮卡迪尔和佛兰德的进攻中,德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步兵突击群战术,3个集团军共32个师,总计80万兵力,其中精锐的步兵突击群兵力为1万人。

    在16天的作战中,在突击群冲击防线,后续部队跟进扩大突破口,在70千米的的正面战场上突入敌方纵深60千米,奥斯卡?冯?胡蒂尔指挥的第18集团军,使用渗透战术取得推进84千米的巨大战果。德国人通过步兵突击群战术,完全实现了不依靠坦克突破堑壕的这一战术目的。(未完待续)
第159章 弹幕徐进
    约亨的话对施利芬来说可不是一个好的信号,这意味着未来的德国皇帝有可能不赞同,或者说不看好自己构思中的解决法国人的作战方案。不过约亨所说的问题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致命缺陷,这对希望可以制定出完美无缺的计划的施利芬来说的确是难以接受的。

    不过施利芬也不愿意就这样就在皇储面前丢面子,用最快的速度想到了应对方法。“殿下说的问题的确很有道理,不过这些问题都是技术问题,并非不能解决不是吗?我是有得到消息说殿下赞助的研究中有无线电技术,如果使用这种新的信息传输技术,那么通讯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无线电技术现在可不成熟,不仅体积庞大,重量巨大,而且发射功率不足,另外还存在着无线电波同样被敌人截获导致泄密的可能性。”约亨自然要强调技术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也都是可以通过研究解决的,陆军对这种技术非常的感兴趣,因此我们非常希望这种技术可以完善后成为我们陆军的装备。”施利芬说到,实际上也是向约亨示好,表示陆军愿意成为无线电技术的重要客户。

    “既然技术上的不足都已经如此明晰了,我相信进行改良也一定是那些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了。”施利芬有些狡黠的说到:“至于牲畜,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一个直属炮兵旅就需要大约100匹马来牵引火炮和弹药,战时估计还要继续增加。不过现在一种全新的交通工具不正是牲畜最好的替代品吗?”

    “陆军想用汽车来取代牲畜?”约亨有些惊讶。

    看到约亨如此惊讶反倒是让施利芬也惊讶起来了:“殿下您难道没有想过用汽车来作为军队的运输工具?”

    “啊,不,当然不是。只不过陆军想要用汽车取代牲畜,那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以及整个后勤体系的变革。”其实让约亨惊讶的并不是这个“大手笔”。陆军就算有这个想法也无法真正实现用车辆完全取代骡马。

    就算到了二战,真正完全实现摩托化的也只有财大气粗的美帝,而用机械化推进打得整个欧洲找不到北的纳粹德国实际上是一个摩托化程度很低的军队。因此约亨也不指望在德国实现完全摩托化,能实现部分精锐部队完全摩托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真正的原因是。德国的老古董居然也想玩摩托化?要知道保守的德国陆军对内燃机可是相当的不信任,加上维修这类机械需要一支水平颇高的维修保障单位,因此一战中别说越野能力不足的汽车了,就连有着良好机动能力的摩托车在德国陆军中的装备数量也极低。

    现在听到施利芬要在陆军中装备汽车,怎能让约亨不惊讶。约亨也就不说什么技术问题了,反正施利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回答自己。

    不过约亨并没有就此放弃:“当然,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无线电、汽车等等装备都将越来越能满足部队机动作战的需求。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我们一定可以通过机动作战击败对手不是吗,如果战争陷入僵局,我们需要能够在正面交战中打破僵局的进攻手段。”

    对于这一条,施利芬没法反驳,不过施利芬还是要强调一下正面进攻的难度:“当然,殿下,正面进攻如果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这样所要付出的代价太过惨重,这对进攻方非常不利。”

    “我看到现在演习中的都是先进行高强度炮击试图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然后士兵再进行进攻。但是在对坚固的工事破坏甚微的情况下,士兵依然会倒在进攻的路上,你们就没有想过换一种炮击方式吗?”约亨问到。

    “殿下有什么好办法吗?”施利芬问到。也许皇储殿下的确是个海军的优秀炮术军官,这从他那本现在是海军军官必修的炮术理论书籍《射击与命中》中可以看出来,但是并不代表对陆军的炮击也很了解,施利芬有些不以为意。

    “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犹如教科书一样的炮击完再进攻的方式,这种炮击让敌人熟悉后甚至都能知道你再炮击停止后多长时间内我们的步兵进入了敌人射击的最佳距离。”

    约亨说的就是一战时期的常态,老兵在摸透了对面的炮击规律后,能够不慌不忙的等着敌人冲上来,这种情况何时别让它再发生了:“我们并不对敌方的防御阵地进行炮击,而是对防线前方和我方推进的阵线的中间地带进行阻拦式射击。炮弹的炮击深度随着我方部队的推进不断向前延伸。直到我方部队能够冲进对方防线里面,这种炮击能够十分有效的掩护了我方部队的进攻。”

    这就是在一战中交战双方在受到了血的教训后才出现的弹幕徐进。

    “这样的炮击没有任何效果啊?”施利芬对这种不轰击对方防线的炮击方式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但是我们即使炮击敌方的防线依然效果不大不是吗。而且采用这种炮击并不代表我们不进行火力准备了,只不过改变那种连着炮击2…3天后都没什么效果的炮击而已。

    将敌方防御前沿定为第一道覆盖区域。其余主要地区依据敌方防御阵地的编成相互间隔。在主要地区之间,根据防御阵地的编成、地形条件和冲击军队的前进的速度,划分中间地区。在每道射击地区上划定炮兵营射击地段,具体的地段划分要根据我们投入的火炮的威力来进行。

    进行弹幕遮断时,从第一道主要地区逐次向所有中间地区转移火力,然后再向第二道主要地区转移火力,其余以此类推。

    如果我们的弹药充足,甚至可以采用两层弹幕遮断。第一组对第一道主要地区进行遮断,第二组对第二道主要地区进行遮断。第一组炮兵转移火力与进行一层徐进弹幕射击时相同。在第一组炮兵向邻近中间地区或第二组炮兵射击过的主要地区转移火力的同时,第二组炮兵向下一道主要地区转移火力。在徐进弹幕射击的整个纵深内,都应遵循这样的火力转移方式。

    单层遮断炮击能够为部队提供一定的防御率和防御宽度,而双层遮断炮击在前一层遮断为己方进攻步兵提供掩护的同时,由后一层弹幕主要杀伤避开第一层弹幕,进入防御阵地的敌方步兵。

    因为如果在我们的炮击下不露头,我们的步兵就能轻松冲进敌人的堑壕,我相信在近距离战斗中帝国陆军不会令人失望的,而他们如果为了阻止我们的进攻而冒出脑袋,那么我们的第二层遮断炮击就能够起到一定的杀伤效果了。”

    如此新颖的炮击方式对于没有真正在战场吃够苦头之前的德国陆军军官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施利芬立刻就问道:“这么做十分有可能造成误伤,炮弹也十分有可能落到我们自己人的头上。”

    “所以这是需要进行演练,并且改变炮击区域的指令也是需要由进攻中的步兵来下达的,对每一个炮击区域都能做到准确打击,以及和进攻中的步兵的完美联协才是这种战术的精髓。”

    “更重要的是,按照以前的老套路,对一个地区进行长达几天,甚至几周的炮击,不仅我们的弹药消耗会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这等于在告诉对面:‘我们要从这里进攻了,你们赶快派援兵吧!’然后他们会在这个被我们砸烂的阵地后面修一道新防线,然后我们就不得不重复之前所做的一切。

    这将会时一场噩梦般的消耗战,同时也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