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运回来,这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资金!用这些黄金进行增发,困扰政府的资金问题至少在5年内不用担心了。而5年后相信帝国的财政就会恢复正常了。”卡普里维预见的没错,的确在1896年德国的经济状态就已经完全复原并且开始飞速发展了。
“而且不仅仅是进行证券清算,美国政府宣布进行白银采购每年1400余吨,这个采购需要时间的,如果我们用白银去换取美国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挤兑黄金呢?”
“可是我国没有白银储备啊。”卡普里维有些惋惜的说到。
“没有白银储备,那么就政府收购,我想塔勒和古尔登这两种银币整个帝国应该还是有不少的。这两种银币退出帝国流通也没十几年,那些老容克们手里零零散散肯定有一些,以政府的名义去收,然后给他们公债,告诉他们以后会用马克偿还,他们不可能不愿意。”约亨立刻想出一招。
“塔勒和古尔登在奥匈帝国还没有完全退出流通,所以拿来投放美国换取美国政府的货币应该没有什么阻碍。而那些同样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的容克们,也可以把这些银币变成实实在在的马克,一举两得。”卡普里维点头同意。
“我们甚至可以更极端一些,政府去收集各种银器,饰品、餐具、工艺品,然后重新熔炼成白银投放到美国。”这一招更为阴损,历史上用银器熔炼货币来满足购买需求的例子不少,路易十四在1689年为了支付战争开支这么做过,中国红军在革命根据地为了能得到可以购买物资的大洋也这么做过。不过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兑换黄金,约亨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荷兰曾经对日本做过。
“这个不可行,殿下,银器和白银不同,它本身的价值还要加上加工它所需要的成本,饰品和工艺品还有艺术价值。这么做很不划算,而且国际白银兑换价格受英国人控制,我们这么做英国人只要稍微降低兑换比,我们就会亏本。”卡普里维反对到。
卡普里维有这样的顾虑也没错,银器的价值是高于白银的,这么做实际上是价值的流失,当年路易十四搬空了整个凡尔赛宫的银器,也不过就得到了70余吨白银,但是那些银器的价值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以至于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政的路易十四再也没有能力重新让银器放满凡尔赛宫了。
“一些有很高收藏价值的银器就算了,毕竟它们还有历史价值,但是一般的银器的些许的艺术价值我们亏得起。虽然我们用白银兑换的确受到英国人的控制,不过我认为即使亏本也要这么做。因为随着白银产量的上升,未来银价大幅度下跌是必然的,如果真的那么想要白银器具,等银价下跌后再买回来就是了。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黄金,无论什么代价。”
卡普里维的顾虑固然没错,但是考虑到未来5年内的白银价格变动就知道这么做是最佳选择。首先是印度这个银本位国家表示不再接受外来的白银了,然后美国蒙受巨大损失后不得不废除金银复本位而变成金本位,接着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日本获得大量白银赔款,然后这些白银又流向世界市场。最终导致白银贬值,由原本1英镑可以兑换4两库平银变成1英镑可以兑换7两库平银,贬值接近一倍。所以现在亏一点,完全是值得的。
不过约亨又不能对卡普里维明说白银在未来5年内贬值幅度有多大,最终卡普里维也只是同意首先将帝国的银币集中起来投放美国。而银器熔炼则先放放,看看情况再说。对此约亨也只能表示接受。想一个人把好事全占了也不太可能,毕竟在收割美国黄金的战场上,可不只有德国一个。德国所能做的,就只是在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前从这块大蛋糕上尽可能大的切下属于自己的那一块。
很快,整个欧洲都开始对美国开始落井下石。1891年的前6个月,美国的黄金出口超过了此前25年美国的黄金输出总量。大灯塔国这个未来的动不动就大战外星人的人类“救世主”这回真的变成了“救市主”了,只可惜他们救的是欧洲的市。
第88章 新经济政策
虽然以工代赈的确是罗斯福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但是还有一条往往被世人所忽视的重要政策,那就是整军备战。和约亨所提出的舰队经济学一样,罗斯福也通过大规模扩充海军来促进相关工业的持续运行来刺激经济复苏。在1930年以后,美国海军大型舰艇因为条约限制并没有大规模建设,但是海军中小型舰艇进入建造高峰期。
这一举动不仅为美国钢铁、动力、造船等相关产业能够维持运转,还让美国海军中小型舰船实力快速扩充并迅速完成了对一战老船的新老交替。为应对日本海军实力的扩张,而实施的针对日本的“橙色计划”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制定的。而海军扩军,就是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很显然,现在的德国没有当时的美国那样能一面建立大量公共机构,雇佣超过3000万工人,实施包含了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等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同时,还能支撑海陆军军事扩充的庞大财力和物力。
而20世纪30年代的那次经济危机中,小胡子玩的那套其实也和罗斯福相似,只不过当时工业产能不足美国30%的德国只能专心于其中一项,所以德国是以进行军国主义演化,围绕军工生产来“以工代赈”,刺激经济的。就算如此,德国依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完成这种全国性的经济促进,因此不得不通过宣扬种族主义,迫害犹太人来转移视线,同时通过没收大量犹太资金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但是很显然,这样做虽然短时间内让德国的经济有了起色,但是经济和军工纠缠的过于紧密。而且快速的发展也需要足够的资源来支持,而德国本土无法满足这种资源需求的时候,就只能从国外去找。但是德国人又再次面临第二帝国的困境,这个世界上有资源的地方都被别人瓜分了。所以在对资源、资金的需求,以及军国主义的催化,发动侵略战争是理所当然的。
而约亨庆幸的是,现在是19世纪末,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是那个已经陷入狂热的第三帝国。作为新兴工业强国,世界工业产能第一,虽然这个头衔带不了10年就会被美国人摘走,但是比当时半死不活的第三帝国要好得多了。所以约亨相信,至少在只将注意力放在国内基础建设上,现在的德国还是有能力完成的。至于扩军备战什么的,现在的德国没有那么紧迫的需求,时间有的是。
此时德国经济危机已经发生月余,人民的消费能力急速下降,证券市场的经济泡沫破裂,资本大量缩水,投资者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周转。人民又需要现金购买必需品来维持生活,然后他们发现银行里取不出钱了,接着就是银行信誉的下降,而没有了信誉的银行是没有人愿意把钱存在那里的,然后就出现了挤兑,最后就是整个银行业的崩溃。
而银行崩溃标志着信贷体系的瓦解,没有了信贷就更进一步让生产者们无法继续维持投入。而经济危机下,人民的消费能力和市场的消化能力都大幅下降,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低价销售商品不仅不能获得例如按,反而会造成亏本。这种情况下,生产会停止,为了维护价格减小自己的损失,生产好的产品会被销毁。
而在这些苗头都已经出现的时候,卡普里维联合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提出政府干预,并且实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维持稳定,减小损失的政策在帝国议会中几乎没有反对者。
很快,对金融业的整顿最先开始,帝国政府开始禁止黄金兑换,并且宣布私藏黄金违法。勒令所有银行进行休业整顿,坏账烂帐进行全面盘点和清理,也因此造成短时间的金融真空,断绝投机者的机会,并给政府介入争取时间。
对于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力度开始加大,帝国政府召集大量经济学家和法律学家开始制定新的金融交易规范,最大程度避免金融投机,裸卖空交易、内幕交易、传播虚假信息、操纵交易价格等等行为以法律形式被禁止。
与此同时,政府进行粮食收购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润,同时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刺激生产持续运行,这系列举动受到了几乎整个德国的收益阶层的支持。当然卡普里维也不是省油的灯,想光占便宜怎么行?于是所有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原料、生产工具、运输的相关企业都必须以最低利润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想反对?那么你就会被排除在政府项目之外,然后自生自灭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少数利益受损的人也没法反抗大流,当然了,反抗也没用,德国可是君主**国家。
而且帝国政府不仅积极扩大内需,积极向外寻找市场。奥匈帝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损失惨重,大量工厂的倒闭让国内工业品供应不足。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向情况好得多德国求助。而且为了获得德国的支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还赠送给约亨20%的斯柯达公司的股份,让自己的女婿去帮忙说服德国政府。其实根本没这个必要,奥匈的要求正好与试图扩大对外出口的卡普里维的一拍即合,德国和奥匈顺利达成贸易协定,开始用各类工业品从奥匈换取原料和粮食。
而奥匈的主要粮食生产出自匈牙利,而工业品则出自奥地利,而德国人为了维持生产的运转用相当低的价格将商品输入奥匈,这一举动开始损害奥地利工业生产者的利益,而匈牙利人则因为自己的商品能够出口则维持了基本的利润。而此时奥匈帝国只能通过从德国进口工业品来维持社会需求,因此奥地利和匈牙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而且在约亨的授意下,卡普里维开始刻意在奥匈境内造成马克更为坚挺的印象,而德国较好的经济现状,也让奥匈民众更信任马克的购买力,马克开始在奥匈境内开始流通。
而沙俄见到奥匈可以以相当低的价格从德国获得工业品,也心动了。该说是远离西方经济中心呢,还是金融体系不完善呢,反正毛子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所受冲击极小。手里有钱,加上自身本身工业能力就不强,而沙俄的大金主法国此时也处在经济危机的漩涡中,而实施自由贸易的法国此时自己还头疼呢,哪有精力向沙俄提供工业品,而德俄之间的贸易协定让德国工业品占有了相当大的俄国市场,因此沙俄要求德国同样以低价出口工业品,德国人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
奥匈、沙俄这两个在巴尔干地区的霸主都和德国进行贸易活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这些小弟们也纷纷和德国达成贸易协定。德国在销售商品获得原料的同时,开始将自己的资本触手伸进这些国家。
这要是放在二十一世纪,绝对算是倾销了,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绝对要搞个什么反倾销法案出来。但是现在,德国人就是通过低价倾销来维持自身的经济活力。而促成这一切的卡普里维也因此获得了伯爵的爵位。历史上卡普里维在促成与奥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