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是补阳方中的温补肾阳、填精作用较强的一种,一般选用时最好请中医师诊断,以舌淡、脉沉细为特点,确属肾阳不足者方为对症。
以上是何老从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方面,介绍中年人常用的补药古方。除此之外,他还按中医古方精神拟成平补养心方一则,其方如下:
【组成】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枚,百合18克,干地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本方具有补养心肾,安神和中之功。凡神情不安、易感易怒、心烦意乱、思虑过度、头昏失眠、心悸、脉促等心脏神经官能症或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均有明显效果。中年男女皆可采用。
何老还指出,进补除了使补方之外,也可单独服食一些滋补药物,如阿胶(驴皮胶)有补血、止血、安胎、治妇女崩漏等作用,可用适量黄酒浸溶隔水蒸服;人参有大补元气、健脾补肺、生津止渴、安神宁心的功用,可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品种食用,如别直参、红参略偏热,吉林野山参、白人参、糖参略偏温,生晒参、皮尾参、西洋参略偏凉等。除此之外,何老提醒大家,进补还需注意两点:从时令来说,冬令精气封藏,服补药易于吸收;进补贵在恰到好处,不恰当进补或过补就不妥了,比如服用人参过多或不对症,就有严重的副作用,易导致人参滥用综合征。
健康锦囊
俗话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季进补确实对健康有帮助,但冬季进补也是讲原则的,如果胡乱进补,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损害健康。以下禁忌值得大家注意:
1。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害健康。所以,在决定进补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属于何种体质,到底需不需要进补。
2。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3。忌越贵越补。中医认为,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也可为毒草,每种补药都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实用有效才是最好。
4。带病进补。有人认为,在患病的时候要加大进补的力度,其实在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及急性病发作时,要暂缓进补,否则不仅病情得不到改善,甚至有恶化的危险。
5。忌恒补不变。在冬季进补的过程中,有些人喜欢按自己的口味,专门服用某一种补品。事实上,冬季进补所用的药物,既有保健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则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6。忌只靠补药。冬季进补,只靠补药不是好办法,还要注意加强运动锻炼,根据身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养生。
孙思邈给现代人的忠告:“啬”者长生(1)
大师手记
孙氏养生的另一要旨 ,就是特别重视一个“啬”字。他以“焚膏用小炷与大炷”作为比喻,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是有限的,必须处处注意摄养爱护,要尽量减少它的消耗。
——裘沛然 摘自《壶天散墨:裘沛然医论集》
养生馆
在众多的先贤之中,裘沛然教授最推崇的人莫过于药王孙思邈,他觉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孙氏能年逾百岁而不夭,简单是一个奇迹。经过多年的研究,裘老将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大体总结为两点:一为“不肯低头拾卿相”,二为“坚持一个‘啬’字”。前者主要是从养心的角度来说的,其核心理念是“养生首重在养生,而养心莫善于寡欲”,认为养生要摒弃私心杂念,不要慕求浮荣,不要患得患失,要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的精神。后者主要是从日常修养的角度来说的,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孙思邈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有限,必须处处注意摄养爱护,要尽量减少对它的消耗。他的这一思想是在《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的启示下,认识到如果对声色犬马这类嗜好不知道节制,必然会耗伤精神气血,进而“损年寿”。裘老指出,孙思邈主“啬”的养生思想,实际上也是宗法老子“治人事天其若啬”的观点。《韩非子?解老篇》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孙思邈深通其微言要旨,故重视保护精神气血,从而郑重提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即节约)”的告诫。
裘老告诉我们,孙思邈论述养生有“十个大要”,即“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事),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其中,除啬神、爱气、养形、禁忌等都明显寓有啬的思想外,其余言论、饮食、*等内容也可以从《养性篇》的全面论述中归纳出其主要精神。如“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即在言论时念念不忘一个“啬”字,这正符合中医所说“言多伤气”的理论。
有关饮食、*的问题,孙思邈也同样强调撙节,比如:“非其食不食。非其食者,所谓猪豘、鸡鱼、蒜鲙、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他主张饮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佳”,认为饮食不宜多,最好在“不饥不饱之间”,提倡饱中饥、饥中饱的饮食法。他还列举所见闻的事实,用以证明饮食宜从俭啬,提出龋纯裳幽甓溻誓芩鹗僦邸H缢担骸肮刂猩系兀缀眉筘模烹刃撸还{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病而民早夭。北方士子,游宦至彼,遇其丰瞻,以为福祐所臻,是以尊卑长幼,咨口食噉,夜常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以至于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习水土,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也。”裘老指出,孙思邈所倡导的饮食主张,有不少内容是与现代营养学相抵触的,但这是他在饮食方面的长寿秘诀,又是调查观察的社会实录,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另外,孙思邈论述*,同样突出一个“啬”字,他提倡节欲,力主秘啬精气。如他引述彭祖之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 。。
孙思邈给现代人的忠告:“啬”者长生(2)
裘老还指出,孙思邈养生方法中有许多注意事项,如防止六个“久”(久立、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提出十个“莫”(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其大笑);倡导十二个“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反对十二个“多”(即与十二少相反的事)等。所有这些,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将精气神的损耗降到最低限度,就是把一个“啬”字全面贯彻和具体实施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后,裘老指出,忧愁易伤生而娱乐可健身,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孙氏却认为不管喜怒哀乐,一概以少为佳,“多笑则伤脏,多乐则意溢”,“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他对心理与生理、病理各个环节之间的密切关系,有颇为深切的了解,所以主张什么事都不能太过,过则必有所伤,“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则损寿耳”。孙氏对于养生之道,可谓探究入微,而其关键仍在“啬”字上下工夫。
健康锦囊
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孙思邈许多具体的养生小方法,后人将其概括为“养生十三法”。具体如下:
1。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这样做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或双手同时向外按摩脸部。这样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不会有皱纹。
3。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样做可令头脑灵活,预防颈椎病。
4。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套动作可以保护眼睛,纠正近视。
5。耳常鼓。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用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该动作每天睡前做,可以增强记忆力和听力。
6。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坚持36下。这一动作可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预防蛀牙和牙骨退化。
7。津常漱。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到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遍。口微微合上,舌头回到口腔,围绕上下腭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反方向再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这一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8。常摩腹。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重叠,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摩,摩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样做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消除腹胀。
9。常摆腰。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身体。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样做可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常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一动作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
11。常扭膝。双脚并排,膝部紧贴,身体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一动作可强化膝关节。
12。常擦脚。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或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13。常散步。排除杂念,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这样做可防止消化不良,促进血液循环。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气功、药膳、房事、饮食四位一体,轻松度百年
大师手记
我学习气功已有多年,方法是双膝盘坐或椅坐,腰脊不得弯曲,头略下垂,双手轻握,下垂于小腹部,然后意守丹田、调整呼吸……我平时喜食大枣,每日早餐时食煮熟大枣5~10枚,以益气养血,健脾安神……有时神倦乏力,常用30克生黄芪,沸水冲泡,代茶饮以补气。
——颜正华 摘自《国医大师谈养生》
养生馆
颜正华大师如今已90高龄,依然能够治病疗疾、带徒授课,活跃在中医事业的第一线,他旺盛的精力让许多同辈中人自叹弗如。颜教授会有如此让人羡慕的体魄,就是得益于其几十如一日的养生。下面我们就从几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