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命的智慧- 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往往为坚持他的历史观而努力,这是要承受政治压力的(他在左派报纸工作),彼时的大陆,一切历史的研究都必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来指导的,这是完全否定了文革前及解放前的研究方法及传统的。当然,有人说《女帝奇英传》对武则天的肯定的写法与江青吹捧武则天有关,言外之意是梁羽生投其所好。其实,《女帝奇英传》是在1961年7月1日刊载,1962年8月6日载完的,彼时的江青还不知在哪里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新武侠文学五十周年回顾(5)
其次,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鹿鼎记》,这部作品一反武侠小说的传统,塑造出一个无一武侠之技的江湖小混混的“传奇”。《鹿鼎记》的写法与上述金庸的小说大相径庭,表现出一种新风格,也可说是金庸的一种新尝试,而且这部小说在《明报》上一直连载到1972年9月才完结,也可视作大部分篇幅是在七十年代初才完成的,这是否意味着新武侠小说的“新”之转变?可惜的是,金庸至此封笔,未能再往这方面走下去。关于《鹿鼎记》的研究,已有许多大家的文章,我这里不加个案的分析。
  古龙在七十年代也渐踏入晚期,他也力图在变,而且变得最多最大。叶洪生就指出他其实是自1970年推出的《萧十一郎》而开始这个转折点的。这部小说是先推出电影,尔后才“还原”为小说的。而自此以后,古龙的作品就以散文诗体(很少超过二行的段落)而写作了《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实际上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等,无一不是用电影的蒙太奇的手法来写小说的。论者指他的作品自1975年以后就渐入衰途,每况愈下,但他所创造的“新”武侠能迎合现代青年的口味,亦将好莱坞电影的那一套洋派手法巧妙地融入其小说中,追求空幻的快节奏的风格,因而才颇受欢迎的。我个人则认为,古龙的武侠小说,从一开始就受到日本的“时代剧”之影响——没有具体的历史背景,读他们的小说至掩卷为止,也弄不清他在讲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历史背景的故事,这是他同金、梁二位最大的不同。
  上述二人的变化似乎与梁羽生不大相干。梁羽生继续埋头写作他的小说,从《风云雷电》(1970年2月)、《牧野流星》(1972年2月)、《广陵剑》(1972年6月)、《武林三绝》(1972年10月)、《绝塞传烽录》(1975年2月)、《剑网尘丝》(1976年9月)、《弹指惊雷》(1977年5月)、《武林天骄》(1978年5月),而《武当一剑》刊于1980年5月9日,连载至1983年8月2日结束,就是他告别文坛的最后一部著作,也等于是新武侠文学三大家最后封笔的一部著作了。两年后,古龙也因病去世。
  新武侠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新武侠小说为甚么会出现在香港呢?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因缘巧合呢?
  一九四九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转折点。当“革命”的新思想覆盖了文坛之后,武侠小说就被列入封建落后的文学范畴,属于要被批判、打扫的“垃圾”,虽然没有明文禁止过去出版的那些旧武侠小说继续流行,但事实上,武侠小说已从出版界销声匿迹。正如我在上文所说到,那些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宫白羽等,都自觉接受思想改造,“洗澡”的“洗澡”,夹起尾巴的夹尾巴,更遑论再去写作武侠小说了。梁羽生曾经分析过新武侠文学之所以出现在香港的历史背景:“无可讳言,香港当年的社会‘主流’乃是###。不过还要详加分析,本地居民一般对政治兴趣不高,‘中间大,两头小’。大多数的中间分子只是恐共,###的和拥共的是差不多相等的两头。真正###的是从内地来的‘新移民’。1949年后,这些新移民数量大增,很快就超过了‘原居民’了。(但这也并不排除新旧移民的意识形态都会随着内地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香港本地的‘粤派武侠小说’质量不高,缺乏了源头活水,更难免令人日久生厌;至于那些新移民呢,他们熟悉的是‘北派武侠小说’,对‘粤派小说’是不屑一顾的。”①(梁羽生《早期的新派武侠小说》,《香港文学》,2002年3月号。)而梁羽生也坦承他的处女作的确是受到白羽作品的影响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武侠小说在本质上是超政治的。这些新武侠小说迷在政治立场上也许是###的,也许是对政治不闻不问的,因为为金、梁二人的武侠小说着迷,才去买左派的报纸《新晚报》的。当他们讨厌(或听不懂粤府话,或觉得老生常谈)看广东话的“南派武侠”之后,新武侠小说续上了这个传统,使他们重新拾回阅读武侠小说的快乐,也就免不了热烈追捧。再者,五十年代初的香港,娱乐消遣的文化艺术还是比较匮乏的,除了听无线电广播,看粤剧、看电影、跳舞都是高消费的娱乐活动,武侠小说以章回形式在报纸上连载,出其不意,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就颇吸引读者。武侠小说囿于通俗文学的属性,在民间社会能迅速培养起一大读者群。
  正因为斯时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皆对武侠文学予以排斥,可以说,五十年代海峡两岸的文坛均处于政治的高度干预之下,都属于不可能具备产生武侠文学赓续或创新的环境及条件。香港则因它的殖民地性质,港英当局没有在文学上太多加以意识形态的钳制,又因为澳门擂台赛的契机,加之又有罗孚的“灵机一动”,从而促成了这一新武侠文学的诞生。罗孚有一个笔名叫作“柳苏”,如果用在这件事上,正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罗孚也因之被人戏称为“新武侠文学的催生婆”。这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香港的文学创作环境、突发事件形成了产生武侠文学的土壤,而梁羽生、金庸这二位作家又具有这样的写作才能,写武侠小说需要具备有文学、历史、武术、技击、医学、天文、地理、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想象力、人生阅历和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缺一不可。新武侠小说不是单纯的传奇,也有许多奇情、侠情的线索构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及内容。其次,如果没有这三位作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没有梁羽生的三十五部、金庸的十五部、古龙的六十一部作品所构建的恢宏、波澜壮阔的系列,也不可能成就新武侠文学的名山事业。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新武侠文学五十周年回顾(6)
回头再来看看新武侠文学这二位大师的作品在两岸的遭遇,就可以印证新武侠文学在香港的出现,既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也是一种文学的必然。梁羽生的作品虽然在香港左派报纸上连载,但却进不了大陆,也进不了台湾。金庸亦是如此,金庸更因为他后来离开《大公报》,创办《明报》,在政治立场上有所谓向“右”转的缘故,受到香港左派的围剿,连带他的武侠小说亦受到不公平的批评,佟硕之的《金梁合论》在后来引起的争论中,有一些论者并不了解当时政治情势的复杂性因素。金、梁进入内地与台湾的时间稍有不同。梁羽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大陆的,先有《羊城晚报》连载《七剑》,后有花城出版社于八十年代初出版《萍踪侠影录》,但直到一九八八年初,台湾当局才对他的作品解禁。(1988年1月2日,台湾的《中央日报》首刊《还剑奇情录》)这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将梁羽生视同大陆作家。金庸也一样,他的作品在台湾也是被禁的,因而,他的作品或被改名或被易姓,“金庸”改成“司马X”,《书剑恩仇录》改名为《书剑江山》,等等。直至蒋经国先生接见他之后,台湾当局才渐对其作品解禁。大陆也一样,金庸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1978年访问北京,邓小平接见他之后(蒋、邓均是金庸小说迷)才渐为改观的。但他的作品较梁羽生迟一些进到大陆,先是1980年广州的《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只载至第四回),比较系统的是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3月出版的《金庸作品集》。从两岸对其二人的态度,可以看出新武侠文学勃兴于香港,盛行于海外,却因应政治局势的变化而迟至其发端二十多年后才登陆两地,这是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却是具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武侠小说“新”在哪里?
  距新武派小说大师们封笔至今已愈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新武侠小说的三位代表作家的作品不仅风靡海外华人世界,也进入了中国内地,又伴随着其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戏剧等文化产品,可谓进入了大陆的千门万户,他们的名字广为人们所认知。新武侠文学也从被彻底排斥而彻底翻身,甚至成为高等院校的研究课程。比如,金庸在香港、台湾、美国、内地,都有大学为之召开学术研讨会,学者云集,各抒己见。最新的消息是,金庸《天龙八部》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同时新加坡###也将《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两书选入教科书中,作为中学生学习中文之用。最近法国总统向金庸颁授了爵士术最高级别的“文学艺术高级骑士勋章”,表彰其在文学上的成就。香港的大学也为梁羽生召开研讨会,因其业绩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馆将于新近开设“梁羽生文库”,等等。虽然还有不同的异议和批评的声音,但基本上可以说新武侠文学已得到了认同,不再被视为误人子弟,唆使青少年走向暴力的“邪恶”之书了。
  限于篇幅,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新武侠小说的特点及其叙事模式作一个简略的分析,兼及与旧派武侠小说之异同。
  A、有清晰的历史背景,有新的、强烈的个人历史观。这一点,金、梁十分注重,但古龙除外。金、梁都有较好的史学修养,在抒发个人史观方面,金有时不同意中国史学界的一些观点,因之就有人将之视为不遵守学术规范,这一点另当别论。注重历史背景的描写往往阐发了作家藉正派人物的“家国情怀”以伸张其正义的倾向之所在。像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背景,写于谦悲剧;《龙虎斗京华》以义和团事件为背景,等等。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射雕》以金、蒙古、南宋的此消彼长为背景;《鹿鼎记》以清代为背景等等。梁羽生的全部武侠作品的历史背景更是了了分明,三十五部作品历史背景分别如下:唐代的有4部;宋代的有6部;明代的有8部;清代最多,有17部之多。
  B、重视中国武侠小说的写实传统,亦向西方小说吸收新手法,如上文所说梁羽生将《牛虻》的写法引入其《七剑下天山》中,《白发魔女》的女主角玉罗刹身上则有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子,《云海玉弓缘》男主角金世遗似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女主角厉胜男则有卡门追求自由的思想。金庸则更多了,他与古龙受到西方电影手法较多,因而作品风格明快,节奏频率高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