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一起上清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和我们一起上清华-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言
写给曾经和我一样的你
  我们也曾埋头在书山题海 
  为了那沉重而又遥远的明天;
  我们也曾沮丧郁闷,
  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学习再学习
  我们也曾有些小小的叛逆 
  幻想考试制度取消的那一天睡到太阳落西。
  直到有一天,老师说:“NO PAINS,NO GAINS。信不信由你。”
  路只有一条,我不得不假定它是真理。
  于是,我去做了。
  所以,今天,我可以说:
  凡是你们正在经历的 我们都体会过。
  而你们将要经历的,我们,幸运走过。
  也许我们不是状元 但
  状元可以欣赏,却不能效仿;
  我们是清华里的普通人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理科班 
  有着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幻想、不同的浪漫思绪 
  但相同的是 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普通故事告诉你 
  请你相信——
  清华 你也可以!
  ——清华大学法12班的全体同学
  

岁月如歌(1)
自画像:张元星,男,农历1982年三月初十生于湖北省宜都市的一个小山村。自幼家境贫苦,勤奋好学,从学前班到初中毕业,从未拿过第二名。1998年以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宜都市一中,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又以奇迹般的高分夺取年级第一名。三年后的8月,又以高分夺得宜都市文科状元,迈入了神圣而庄严的清华园。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
  第一曲 命  运
  隐约记得哪位名人说过: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我知道,我所经历的未必完全称得上苦难,而我在以后的经历中也会遇到许多很好的老师,但我相信,那一定是我最好的老师之一。
  在美丽的长江边,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小城——我的家乡宜都市。小城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傲然屹立于长江与清江交汇之处,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离开美丽的江边,沿着平原、小丘,一路深进,当绵延的大山横亘于眼前时,我的家便到了。小山村已与邻县交界了,座座山峦阻挡着人们的视野与步伐,也阻隔了现代文明与污浊。潺潺的溪水是山村惟一的音乐,村民劳作的号子偶尔为大山增添几曲飘渺悠远的歌曲。
  20世纪80年代的山村贫穷而落后,那种落后与宁静结合在一起,似乎让人窒息。那是炊烟袅袅、荷锄而归的年代;那是咸菜与旱烟、斗笠与草鞋的年代;那是牛耕、肩挑背扛的年代……
  在那样一个年代,我出生于一个大家庭——父辈兄弟姊妹共九人的大家庭。我出生的时候,除去已出嫁的三个姑妈,家里还有十多号人挤在一栋狭小的土坯房里。作为对我的已婚父母的照顾,爷爷给我们分了两间小小的偏房,那是我们吃饭、睡觉、会客、冬天烤火的两间小小的偏房。
  我的出生给大家庭带来了欢乐与希望,也给母亲带来了灾难。生下我之后,母亲大出血,被送到邻镇的医院,后又被紧急转到县医院。这对于我们那个缺钱少粮的大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在缺医少药的县医院,我的母亲也承受了身心上的巨大痛苦。刚出生即离开母亲的我,没有母乳,没有母爱,惟有哭声为大家庭增添几分烦躁与凄凉……
  母亲的境况曾一度恶化,家里人甚至开始准备后事,父亲忍受着巨大的痛苦,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懵懂的我全然不知身边的苦难……也许是我命里注定不该失去母爱,母亲竟神奇地好了。然而我却不知道,为了我的成长,母亲在以后的岁月中承受的苦难丝毫不亚于当年生我时所冒的生命危险。
  母亲回来了,狭小的家显得更狭小了,老是挤在大家庭的小屋里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父亲准备建一栋新房。然而,对于白手起家的父亲而言,建房谈何容易?为了省钱,父亲自己动手砌地基,选址、搬运石头、垒砌全由他一人完成。房子终究没建成,后来父母商量着买大队①的保管室②,却同样遇到缺钱的难题。我可敬的父亲在困难面前从没退缩过——就像在母亲那么危急的时刻都没退缩过一样——经过他东挪西凑的努力,两千多块钱的房款如期交付给了大队,我们也顺利搬进了新居。
  新居也是土坯房,没有粉刷,保留着泥土的原有本色,一如从土堆里挖出来一样(我不禁想到了陕北窑洞)。不过挺大的,足有以前小屋的三倍大,然而房子里空空如也,什么家具都没有。大家庭并没有给我们足够的东西以搬进新居,甚至连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没有。那是真正的白手起家!父母咬紧了牙关,一步步迎接生活的挑战。他们从置办最基本的用品开始,用心营造我们的新家,碗筷、橱柜、衣柜、桌椅、农具……一件件必备的物品渐渐进了我们的家,从那时起,家才真正像一个家了,尽管贫穷依旧。 。 想看书来

岁月如歌(2)
父母没法松口气,抚养我是他们最辛苦的事情,更何况还有沉重的债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村里人看来,我的父母活得最累了。1986年金秋时节,妹妹出生了,这对父母来说,是喜悦,更是压力与负担。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母也一天天地消瘦了。家,在贫穷线上苦苦挣扎着……
  父母终究是了不起的,债务一天天在减少,然而正当境况一天天好转的时候,我该上学了,从此,家里就又增添了一大笔负担。而这种负担,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作为孩子,我和大多数同龄人相比,经受了许多他们不曾经受的事情。还记得小时候为能喝上渴望已久的一毛钱的汽水而欢天喜地,却也难忘母亲给钱时颤抖的双手,仿佛在说:“孩子,这钱来得不容易啊……”还记得上学第一天,别人都是由父母送到学校的,而我,则一个人背一个老土黄挎包,穿一双看得见脚指头的破球鞋①,孤零零地走在路上;还记得小学一年级时到邻近一所小学参加运动会,老师说午饭自理,别人拿钱到商店里买着吃,只有我,带着母亲头一天晚上为我煮的豌豆,一个人偷偷在远处吃;还记得一次我把要交到学校的3块钱弄丢了,回到家里,我一声不吭地扑到床上,伤心地大哭起来……
  但我从不因自己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里而自卑,我也从不像有的孩子那样调皮不懂事。我继承了父母身上一切我能学到的优秀品质,默默地锤炼着自己。更重要的是,在我心中,梦想已经生根:我要努力改变命运。
  未来很遥远,山很大,小小的我也许不知天高地厚,虔诚地浇灌着梦想的种子。我要让它发芽、长大……
  第二曲 步 步 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座右铭!
  永远都无法忘记第一次去上学时那身老土的打扮,然而就是那样一个其貌不扬的穷小子,成了学习等诸方面出类拔萃的明星。坦白地说,我并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就像清华里大多数人一样,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我要比许多人都笨,然而,上天似乎更偏爱我。
  我是从学前班开始念起的。从最简单的拼音、数字、汉字开始,我迈入了知识的殿堂。一开始,我就在班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不久,老师让我当班长,哪知这一当就是连续9年——尽管面对的不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以及完全不一样的老师。
  第一次期中考试,我是班上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领先许多分,作为奖励,我得到了一朵大红花。戴着大红花回家的感觉是我永远都忘不掉的。随后的荣耀是第一批加入少先队。小学6年,我是伴随着一张接一张的喜报和奖状在“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队员”的荣誉中度过的。不过,令我最高兴的不是作文在市里获奖,也不是被评上市里的“三好学生”,而是被《小学生天地》杂志社录用为小记者。记得装有我的小记者证的邮件寄到学校时,校长还特地找我问长问短呢!
  进入初中,第一次见到一个乡里的那么多学生,令我很新奇,也很紧张,我在想,我会在新的学校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我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又是第一次期中考试,我以总分超出第二名几十分的好成绩夺得年级第一。这一炮打响之后的影响与小学时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不久,我就成了全乡闻名的人物了。

岁月如歌(3)
但是,此时的我已经不满足学习上的高分和当班长的影响了,我开始把自己的视线放得开一些。
  我开始做学校广播台的播音员;
  我开始在学校文学社的刊物上发表文章;
  初二时,我第一次在地级市的报纸上发表文章;
  紧接着,我又在《中学生英语》上发表英语文章;
  我参加了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多科竞赛,并取得了生物竞赛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我被评为宜都市级“三好学生”;
  ……
  应该说,初中时的我是最富有进取精神的,什么事都想着去做,而且什么事都做得相当好。可是当我以全乡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市一中的时候,却为没能拿到中考市第一名而懊丧不已。
  进入高中的我,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却又没有十足的信心。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试夺得新学校里的年级第一名,我开始憧憬起未名湖、清华园来,尽管没有在别人面前大肆宣传,但我确实已经有了宏伟的梦想。
  高一疲于题海战术,却使成绩保持了稳定。现在回想起来,题海战术还是有其合理性的,至少我觉得它验证了“熟能生巧”的古训。就拿我们班来说,训练的都是一些经典题目,非常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充分巩固所学的知识。我觉得题海战术要是真正运用好了,效果会很好的,关键是做题时要充分思考,融会贯通。
  高二文理分科,根据自己史、地、政成绩突出的优势,加上自己对文科的一贯钟情,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果不其然,一进文科班,我就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成绩上的优势反过来增添了学文科的乐趣与信心。我在文史天地里如鱼得水、发挥自如。
  高二是我高中相对轻松的一年,因为理科课程的压力相对小了一些,我于是腾出手来进行广泛阅读。我三天两天往图书室里跑,历史的、文学的、政治的、地理的,看起来简直一发不可收拾,不过免不了囫囵吞枣。我还订了许多杂志,《中学生阅读》、《半月谈》……感觉挺爽的。
  作为文科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决不能忽视的。为此,我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形式相当灵活,我注重的是有感而发,跟着感觉走,决不无病呻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着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想,阐释自己的观点,不知不觉间,文科生的气质、素养就慢慢凸现出来了。
  我还积极参与校园文学建设,编辑文学刊物。记得我那篇《相约缪斯梦》的文章颇为校报增色,我还自己主编了一期,煞为得意。
  时间如梭般前进,对未来,我充满了无限希望。我知道,一切都在努力中。
  第三曲 献给爱丽丝
  只要青春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汪国真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赞美过青春、羡慕过青春,抑或是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